-
贺海波: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糊弄”了事
最后更新: 2023-05-11 13:43:57【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贺海波】
近期,网络热议中部某省会城市计划将环线100公里长的绕城生态公园进行复耕复垦,打造成10万亩良田。
网民算了笔成本收益账:建成公园花了341亿,10万亩水稻一年能赚7700万,要442.8年才能收回公园成本。经济账一算,让人很生气:怎么会做如此亏本买卖,做如此“反智”的事情?
资料图来源:新华网
笔者长期在基层调研,近三、四年经常听到基层干部抱怨“非农化非粮化整治”,为保18亿亩耕地红线,基层上演了一幕幕让人颇感魔幻的现实剧。
违背常识的整治
近期,笔者调查了国内南北多地的情况,了解到今年各地都有土地平衡、非粮化整治的任务。
比如北方S省的一个社区(相当于乡镇下派的片区或管理区),共辖12个村,总人口7000人,今年整治非粮化任务是200余亩,其中村民栽种杨树的田地占70%,其余是池塘地、石头地。南方J省的一个山区乡镇,现有25000多亩地,今年3月底国土部门下达灾毁地补充任务390余亩,要求5月5号全部种上早稻,完成整治任务。中部A省一个农业平原乡镇,田地密集,抛荒地很少,现在图班瞄准河滩,给乡镇分派整治任务。
三个地方的基层干部都觉得有困难。S省的一位社区书记说,让农民杀树还田,农民不理解,乡村干部有时还要请农民吃饭,给农民送礼。J省的一位乡长说,田整治好了,农民不愿意种,最大的困难是让谁来种地。A省的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说,河滩地本来很适合养鹅,现在整治过来种地根本没有什么收成。
为什么从整治、耕种到收益都成了问题?主要是违背了“三农”生产的一些基本常识。
首先是违背了自然条件的常识。
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粮生产要依靠自然环境条件。水土路条件居于首位。最先被农民弃耕的土地,肯定是那些缺水或经常遭水淹、土壤贫瘠和没有机耕道通达的农田。
2022年在中部H省一个村调研时,村支部书记说,山顶上有一块地被卫星拍到了,原来耕种的农民早已搬迁下山,抛荒多年,要水没水,要路没路,开垦过来,也不会有任何收益,但是现在要限期整改。
还有一些地在河滩上,有的甚至就在小水塘里,泥深很难种植,并且稍有下雨就遭水淹,根本没啥收益。在违背自然条件下,将这些地整治成高标准建设农田,能成功吗?
其次,违背了经济学的常识。
成本与产出的比较收益是现代社会遵从的基本理性常识。但是在非粮化整治中,根本不算经济账,只算占补平衡账。因此,要让农民将未成年的杨树杀了改种主粮,要让承包户将几百亩的葡萄、猕猴桃、黄桃等经济作物拔掉改种主粮,要乡村干部花“巨款”将荒地改种主粮……这些都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基层干部和农民能理解吗?
最后,违背了农民的生活常识。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不断加速,在很多乡村,基本上看不到80后、90后种地了,他们都已经融入到工业经济和城市社会之中。在绝大部分农民的生活常识中,种地务农收入只能是务工收入的补充形式,养不活人,只够养老,所以要将不好耕种、无力耕种或不愿耕种的农田种上树,隔三五年收获一次,是生活常识的安排而不仅是生产需要的安排。
重要的是,农民的家庭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已经日益从农村脱域,现在让他们杀树还耕、重新返乡种地,就要重新配置家庭劳动力与生活空间,破坏了他们逐渐形成的务农与务工互补的最佳经济收益结构、城市与乡村相结合的美好生活方式。
或说直白点,回去耕种几亩整治过来的薄田,有的还是劣质田,有多少收入可言?衣食住行样样花钱,天灾疫情没有定数,靠几亩田如何让生活安稳度过风险?
谁来耕种
因此,全国多地基层干部都反映,很少有农民愿意耕种这些整治过来的土地,就不是一件怪事。但是,乡村干部不能不完成政治任务,于是只好另辟蹊径,大致找到两种解决办法。
最主要的办法是请大户耕种。
J省的一个山区乡镇,共有25000亩土地,小农户种点口粮田约占20%,大户种了其中的80%以上的土地。其实大户也不愿意耕种这些条件差、风险大、收益低的“新造地”。但是,一方面,乡村干部不断给他们说好话,请他们帮助完成政治任务;另一方面,从政策上给他们一些补贴,如29元/亩的耕种补贴、50元/亩的早稻补贴、36.9元/亩的稻谷收割补贴等,耕种下来,保证不亏本,靠量大或许还能有些收益。如此他们才勉强答应帮助复耕。
S省的一个村,刚杀完杨树的农民也不情愿种,村干部就动员村民将地以5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大户种。先流转1-2年,将地养熟了,再说。
找不到大户来耕种,实在没有办法,乡村干部就只好自己下地,被逼成了种粮大户。
乡村干部耕种,都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耕种打药下肥等程序都是请人工机械完成,自己主要做些零散的管理工作。J省的一位驻村干部说,一季早稻种下来,乡镇的包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共同承包的10余亩水稻田,每亩收益是一袋谷子,大家分了一点算是没有白种。
- 原标题: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糊弄”了事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吴谢宇弑母案二审恢复审理,此前被判死刑
2023-05-11 12:01 -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
2023-05-11 11:35 聚焦三农 -
中天胜诉,台当局机构急了...
2023-05-11 10:22 台湾 -
重庆姐弟坠亡案二审宣判:维持死刑原判
2023-05-11 10:20 -
国家统计局:4月CPI同比上涨0.1%
2023-05-11 10:09 观网财经-消费 -
国家移民管理局:15日起,这些都全面恢复!
2023-05-11 09:56 -
凌晨火情突然扩大!百亿上市公司煤矿发生安全事故,5人失联
2023-05-11 08:47 -
成功对接,中国空间站迎来世界最强“太空快递”!
2023-05-11 06:51 航空航天 -
警方通报江阴枪击案:悬崖下发现2名嫌犯尸体和自制枪械
2023-05-10 23:01 疑案追踪 -
凯盛融英:成立合规管理委员会
2023-05-10 22:17 国家安全 -
习近平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
2023-05-10 22:13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 -
民航局公报:去年全行业亏损2174.4亿元
2023-05-10 21:41 航空航天 -
成铁公安处正式通报“高铁掌掴纠纷事件”
2023-05-10 19:58 -
习近平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
2023-05-10 19:48 -
香港立法会三读通过条例:洋律师参与国安案件,须经特首批准
2023-05-10 19:18 香港 -
痛心!福建3名落水基层干部遇难
2023-05-10 18:26 极端天气 -
教育部:大幅扩大科研助理岗位,吸纳应届毕业生就业
2023-05-10 17:59 最难就业季 -
一季度售房面积降16%,福建宁德全面放开中心城区限购
2023-05-10 17:46 观网财经-房产 -
2023年对台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王沪宁出席并讲话
2023-05-10 17:29 两岸关系 -
杨澜:我一直都是中国公民,没有移民,没有绿卡
2023-05-10 17:16
相关推荐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54“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31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评论 389“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127“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205最新闻 Hot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
印度称军事基地遭巴基斯坦袭击,巴方否认
-
特朗普:可能找中国帮忙
-
大搞家庭式腐败,甘肃省原副省长赵金云被决定逮捕
-
盖茨怒怼:马斯克就是在杀死儿童
-
微软总裁瞎操心:不让员工用DeepSeek
-
特朗普:美国与乌克兰达成稀土协议
-
特朗普祝贺:历史性时刻,美国的莫大荣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