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卧底”海口女德班 反驳讲师竟然被骂是“西方反华势力、汉奸”
关键字: 大学生卧底女德班海口女德班女德马益玲女德讲座女德讲座视频槽点四、对传统文化极大的误读
很恰好,笔者是中文系的学生,尤其对我们传统经典甚是感兴趣,平时也对《论语》、《四书五经》、《礼记》略有所了解。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过将《弟子规》推崇为经典,并用来育肚子里胎儿的事情。
①关于《弟子规》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绛州的一位秀才,因为没有中举,也没有其他学术上或者政治上的成就,所以同时代人对于他的记录很少。台湾师范大学的刘雅苓同学在她的硕士论文里比对了各家的观点,大致确定李毓秀生于顺治四年(1647)、卒于雍正七年(1729)。东北师范大学的周明杰同学在他的硕士论文里罗列了大陆馆藏的《弟子规》的十二个版本,其中最早的一个刊刻于咸丰六年(1856),而刘雅苓同学在台湾收集到了四个版本,最早的一个刊刻于同治五年(1866)。这告诉我们两点:
第一:《弟子规》在作者死后一百多年才被人们注意到;
第二:《弟子规》的出版其实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是近代的事。
其次我们来看《弟子规》的内容: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分为七个部分: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属于智育修养,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不可否定的,《弟子规》有其中“凡 出 言 ,信 为 先, 诈 与 妄 ,奚 可 焉”“读书法 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等部分确实是我们中华传统礼教中所提倡的部分。仁义、礼教、孝道是我们的中华文明延续已久的文化。
但是同样,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中指出: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是“扬弃”
对待《弟子规》同样需要我们的“扬弃”
很多人认为《弟子规》继承了《论语》与《礼教》的优秀经典,但其实,《弟子规》的部分篇目话语也对《论语》存在着误读。
首先,《弟子规》开篇总序的一段,就是它的提纲:“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一段其实来源于《论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所以可以说,《弟子规》是把《论语》中的一句话拿了出来,进行再加工,算是一种解读和延伸。
我们会发现,论语中虽然按照排列顺序来说,说的是孝、悌、谨、信,但论语并没有明确的强调他们之间的优先级问题。而弟子规中的“首孝悌 次谨信”,则多了一个首和次的差别,就是人为的把论语中提倡的这些品质,进行了重要程度的划分,把孝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是一个很绝对的位置,连“信”,即信守承诺的信,都排在后面。而这种对于孝的极尽的强调,在《弟子规》中还有很多体现,甚至我们现在看来很扭曲。
比如这样一句:“父母责 须顺承”,就是指父母批评和责备自己的时候,不管自己认为父母批评的是对是错,都应当态度恭顺。东汉赵歧《十三经注》:“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在不孝中,位第一者是阿意曲从,可见,孔孟可没有教我们要“顺”,恰恰相反,在当今年轻人比许多老年人更有思想,更有阅历,如果仍一味顺从,在父母犯下过错而不去指出,以“孝”去隐瞒,反而是陷之不义,是很不孝。
《论语》不是一个行为规范,而是一个建议。论语基本上是讲一个大致的道理,孔子从来不越出他的时代和处境隔着几千年的社会落差直接说“你要怎么样怎么样”,而且《论语》之中具备着多个声部,使得你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一个恰当的建议。所以当现代人读到“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时候,我们不会有焦虑觉得不要坐在凳子上了,赶快去弄一张席子铺在地上。但是《弟子规》每句都是在说“你要怎么样怎么样”,哪怕他完全不知道你是谁,你的具体处境是怎样委屈的,它依然以强烈的训导口吻和死板规定对你提出种种要求。这使得我们必须歪曲自己的生命经验来凑这个文本,导致生命体验的虚假化。
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就强调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改造,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百家百花
并明确提出
‘古为今用’原则。当然,对这个原则要有一个科学理解,既不能搞实用主义简单化,也不能搞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毛泽东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855页
同样,邓小平曾也强调:
“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在坚决反对封建主义影响的同时要吸收和发展民族文化中一切好的东西。”
习总书记强调,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有一个重要的定语,就是“优秀”
而评定这个“优秀”的标准,一方面要结合此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意义,同时也应该注重于当下现实情况的结合。
我们不能全盘否认《弟子规》,确实,其中存在着很多儒雅的‘传统礼教’,但同样,我们需要理性、辩证的去分析《弟子规》。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
第一,《弟子规》不能代表传统蒙学的全貌,要防止对传统儿童教育的窄化;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其中,父母也有并非圣人,无条件的服从,只会从小上孩子捆束与‘惯性思维’。在当今学术思维敏捷的社会背景下,这与我们从小培养孩子的‘质疑’的思维向违背。
第二,传统中本身存在很多互相对抗互相补充的因素,这是传统不断焕发生机的动力来源,要防止对传统的极端化。
例如鲁迅先生极力批判的《二十四孝》,同样,弟子规中很多关于‘孝’的理解极端化,与当代现实有较大出入,并不能完全适用。
第三,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而言,当下社会以及未来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告别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儿童必须学习如何在陌生人社会中与人合理合法相处的技能。
简单的说,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时俱进,革故鼎新。而不是“不分优劣一致引用”而“女德班”全然推崇《弟子规》为经典,并为发现其中糟粕,未免有失‘讲座’之名。
②关于《女论语》、《女戒》等问题
马益玲的讲座,除了《弟子规》、《太上感应篇》等书之外,女德的重要数目,乃是《女论语》、《女戒》等
这其中的文化糟粕显而易见。(人民网曾公开批评过所谓“女四书”,说他们是一锅“精心熬制的迷魂汤”)
- 原标题:大学生“卧底”海口女德班 反驳讲师被骂是“西方反华势力、汉奸”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张红日
-
“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75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089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0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62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要“帮忙”,印度拒绝了
-
“他想在大马士革建特朗普大厦”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
中方严管稀土出口,印度也“慌了”
-
“他有望在狱中赢得市长选举”
-
石破茂再强硬表态:美国,还不降
-
美方吹风会:中美都不想“脱钩”,同意税率下调115%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
美国小企业苦苦挣扎:利润蒸发甚至变为负数,最糟的时刻还未到来
-
特朗普施压后,泽连斯基表态: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车企利润暴跌超20%,“与中国竞争加剧”
-
中美会谈结束后,美国股指期货应声上涨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