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玉雷 | 玉石之路:波澜壮阔的华夏文明发生道路
最后更新: 2024-08-24 17:21:25中南部玉石之路
兴隆洼文化时期,东北亚地区的玉文化通过蒙古高原东部边缘和渤海之间的狭长走廊南下。河北省易县北福地遗址出土了七八千年前磁山文化时期的玉玦、小玉匕等玉器,数量很少。就目前的考古资料研究认为,磁山文化不具备采集玉料和制作玉器的条件,这批玉器可能来自兴隆洼文化区。
玉玦
此外,兴隆洼文化玉器还与江淮东部的顺山集文化玉器、跨湖桥文化玉器、河姆渡文化玉器及环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玉器等存在某种联系。包括山东全省、苏皖两省北部、豫东、冀东南及辽东半岛南部在内广大地区的海岱地区,其史前时期玉料有部分是通过贸易或交换等手段从其他地区获取的。因此,海岱地区在兴隆洼文化与江淮、环太湖地区文化的交流中作为重要中转站发挥了巨大作用。
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时期可能存在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商人阶层,海岱地区至迟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也出现了专门从事玉料交换或贸易的商人阶层。因此,海岱地区的玉文化在龙山文化时期开始逆黄河而上,向西发展进入山西、河南和陕西,最后到达甘青地区,成为齐家文化玉器形成的主要驱动力。与此同时,良渚文化玉器向南传播至岭南珠江三角洲一带,向北到达晋南、陕北等地区。
“黄河—绿洲道”:神话中的玉石之路
长期以来,中国玉文化进入黄河流域的时间被认为大概在龙山文化时期,即距今 4000 年前后。近些年,仰韶文化玉器逐渐引起考古学家和玉文化研究者的注意。叶舒宪研究认为,中原地区玉文化起源的第一个时代以“玄玉”为基本特色,其肇始时间在仰韶文化庙底沟期的上限,即距今约5500年,下限暂定在龙山文化晚期,即距今约4000年。
龙山文化时期出土的玄玉
距今 4000 年前后,中原地区基于对西北透闪石玉料的需求,以渭河及其支流为主体,开辟了西玉东运的玉石之路,其最大的特征是,黄河与穿行在高原、绿洲、草原、沙漠之间的陆路交织形成交通路网,将马衔山及河西走廊的三处玉矿开采的玉料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原地区。齐家文化是在西玉东输和东玉西传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也是以玄玉为特色的仰韶文化西传余续在黄河中上游地区传播、发展,并与青铜文化相互融合后最终形成的,其玉礼器体系对华夏文明玉礼
器体系的产生起到了奠基作用。
齐家文化广泛地分布于甘青地区及陕西的部分地区。这一地区位于黄河上游,自古就被视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东侧是中原王朝核心区,西部是透闪石玉矿分布区。中亚、西域到河西走廊都属于内陆河区域,历史上文化之发生、发展相对而言自成系统,是黄河把广袤的内陆河文明区与外流区联结起来,让华夏民族与外界有了交流互动。
黄河贯通青藏高原、大西北及东部地区,运输的重要物质主要是玉石。人们曾长期认为中原地区玉料的重要来源地在今昆仑山一带,而河西走廊乃至甘肃是“西玉东输”的天然通道和中介区。祁连山、马衔山、积石山、武山、马鬃山、三危山等重要玉矿和玉作坊遗址的考古发现,对揭示玉文化在中原与西部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坚实证据。如敦煌东南的三危山玉料除了向河西走廊输入,还向南穿越野马南山,进入羌中道,输送到甘青地区或者更远的南方;甘肃马鬃山玉料除了输送进河西走廊,还通过居延海向东穿越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再通过草原丝绸之路进入中原。
经科学检测分析,山西下靳墓地玉器原料来自敦煌旱峡玉矿,这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能够证明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存在“玉石之路”的科学证据。
“藏彝玉廊”
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于 1980 年提出的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繁衍迁徙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廊道。文献记载内容和考古发掘成果表明,在构成藏彝走廊的六条南北流向的大河水系中,岷江上游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川西北岷江上游的茂县营盘山遗址距今 5300—4600 年,与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大约为同时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营盘山遗址考古现场领队陈剑认为,川西彩陶有来自仰韶庙底沟文化及马家窑文化的影响。三星堆考古出土的相关玉器、青铜器也证明,有南北向的玉石之路从西北地区通往四川盆地。因此,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经由汉中、陇蜀之间的道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
夏王朝覆灭后,牙璋从中原核心地区向四方传播,其中通过汉中道和陇蜀道向南传播到达成都平原、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及北部湾,甚至是越南北部一带。因此,也可以将这条传播玉文化的文化走廊称为“藏彝玉廊”。
随枣走廊和夏道
随枣走廊位于长江中游的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北接南阳盆地和夏道,贯通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文化。
随枣走廊中的枣阳雕龙碑遗址文化层分属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随枣走廊中的保康穆林头遗址考古发掘出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玉钺、玉牙璧和玉珠等。其中,玉牙璧源于海岱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兴盛于龙山文化时期,可证两地交流的历史至迟始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石家河遗址群坐落于江汉平原北部与大洪山余脉结合部,玉神像、玉虎、玉凤等玉器及绿松石器除了通过随枣走廊、南阳盆地及夏道与中原或海岱地区交流,也通过汉江与四川盆地和汉中、关中往来。
玉卧虎
绿松石雕夔龙饰件
夏道指南阳盆地从东北进入中原的要道,据说是夏朝时开拓,因此又称方城夏道。南阳盆地南面为大巴山余脉—武当山、荆山及大洪山,西侧为秦岭和大巴山两山东段,北面为伏牛山,东侧为桐柏山西段,处在中国地理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交会处和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点,也是中原地区进入两湖,进而南抵两广、东下江南、西进巴蜀的主要通道。
河南南阳黄山玉作坊遗址持续存在了近 3000 年,文化层有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甚至还有石家河文化。黄山遗址在仰韶文化晚期和屈家岭文化时期就是一处集加工、交流玉石器为主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韩斝研究发现,夏商之前南阳独山玉分布范围在仰韶、龙山文化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玉石器传播范围已超出南阳盆地,向东北传播到今安阳、郑州的一些区域,向南到江汉平原。笔者认为,其传播可能与夏道有关。
黄河流域的洛阳宜阳苏羊遗址出土的器物除了带有仰韶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因素,甚至还有红山文化特征。这些考古成果证明“方城夏道”的使用时间和辐射范围要更为广阔,大致与北方和西北的仰韶文化、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东部地区的海岱文化、南方的长江中游文化、西边的三星堆—金沙文化都有联系。史前人类最初依山傍水开拓文明,发展交通,但在水系与山系之间也开发出了“旱路”,其中代表就是广义的“夏道”,以及在洛阳与西北“黄河—绿洲道”衔接的玉石之路。
湖北盘龙城遗址反映了商代中原文化向南扩张、在长江流域形成中心城市的社会景象。考古证明夏商王朝的政治版图到达长江流域,随枣走廊和夏道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周时期周人通过夏道、南阳盆地及随枣走廊南下和控制汉江地区,这条路线同时也是楚人东出北进的交通要道。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煜 
-
借游戏发布性别对立言论、号召引战,微博处置138个账号
2024-08-21 21:13 -
媒体三批掼蛋,新华日报:夸大其词、论据不足、因果倒置
2024-08-08 14:59 -
百花奖获奖名单公布,朱一龙、马丽获最佳男女主角
2024-08-04 22:37 中国电影 -
明十三陵计划2030年实现全面开放
2024-07-13 10:35 -
列入“重大科学问题”,古人类研究要回归初心、纠正错误
2024-07-09 13:44 -
“跳过迪士尼、奈飞,把我们的内容直接输出到海外”
2024-06-28 17:36 直击上视节 -
“我们像祥林嫂一样诉苦了这么久,情况依然没变”
2024-06-27 20:10 直击上视节 -
“我相信,中国的内容会在全世界大获成功”
2024-06-27 17:42 直击上视节 -
“越南观众在开发阶段就已经盯上了中国的这些剧”
2024-06-26 19:31 直击上视节 -
“行业乱象在于门槛太低,甚至没有门槛”
2024-06-25 13:53 直击上视节 -
上海电视节今日开幕,“电视剧缩短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
2024-06-24 16:36 直击上视节 -
底层人互相残杀,这部印度电影绝了
2024-06-23 16:01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证监会江苏监管局局长凌峰被查
2024-06-21 15:21 廉政风暴 -
他找黄晓明来演智障人士,原因是…
2024-06-19 21:29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洪礼和被查,已退休7年
2024-06-19 15:06 廉政风暴 -
为什么很多年轻创作者转向短视频?日籍导演竹內亮这样说
2024-06-18 17:46 -
“不要一心奔着‘出海’去拍电影”
2024-06-18 11:42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中国这类影片太少,希望张艺谋抓住《三体》精髓”
2024-06-17 17:06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还原度最高”,宫廷西洋画家绘《康熙大帝肖像》来华展出
2024-06-17 08:32 -
“最懂中餐”西方人:老外嫌中国人啥都吃,是不懂奥妙
2024-06-08 13:57 观察者头条
相关推荐 -
印度指控巴与恐袭有关,称空袭是行使自卫权 评论 220直播:跟着军工组探访俄罗斯兵器博物馆 评论 127巴军:击落6架印军机,含3架新锐“阵风” 评论 1268商务部: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接触 评论 422“指挥混乱!他突然擅自下令,特朗普都被蒙在鼓里” 评论 7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