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玉雷 | 玉石之路:波澜壮阔的华夏文明发生道路
最后更新: 2024-08-24 17:21:25玉料资源和玉作坊
玉是地质运动的产物。中国古今的玉矿遍布全国,其矿点达 400多处。古代地理类史书《山海经》中所列矿物资源,出现“玉”字240 多次,加上各种玉石、玉器的别称,共计不下 300 次。《山海经》所记载产玉之山 259 座,其中 140 多座分布在西部。
根据《尚书·顾命》记载,周王庙陈设玉器分为夷玉、越玉和大玉三类,分别指东北玉、越地玉和华山玉,从而形成了夷、越、羌三个族系的玉器文化。结合近年的考古资料,可以大致勾勒出玉矿及新石器晚期至末期玉作坊的分布。
玉器三大系分布图
夷玉
夷族系玉料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依据《尔雅·释地》中“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的记载,认为来源于牛河梁遗址附近的医巫闾山;第二种认为产地在辽宁岫岩;第三种认为在贝加尔湖地区。
越玉
越玉主要来源于长江流域。20 世纪 80 年代,首次发现位于沪宁杭长三角几何中心的溧阳梅岭玉矿就是越玉的产地之一。杨伯达在《中国和田玉玉文化叙要》中考证它就是《禹贡》中记载扬州所产的“瑶琨”。
据研究,溧阳梅岭玉矿区处天目山余脉的宜溧山地。梅岭玉中品质较佳的软玉与江苏武进寺墩、苏州吴中草鞋山等地出土的良渚文化部分玉器在材质上基本吻合。
2002 年 4—7 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良渚遗址群内塘山遗址(金村段)发掘时发现一处良渚文化晚期阶段的制玉作坊遗迹,出土大量石质制玉工具 400 余件,玉料、残玉器等玉质遗物 100 余件,相当部分玉残件可辨琮、璧、钺、镯、锥形器等。研究发现,该批玉器的玉料或来自梅岭玉矿。
2017—2019 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清博物馆对浙江省德清县史前制玉作坊遗址中的中初鸣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勘探和发掘,考古人员认为,这是良渚文化时期规模较大的玉作坊群,而其玉料主要也来自梅岭玉矿。
大玉
大玉主要指西北玉料。《山海经》《尚书·禹贡》《管子》《穆天子传》等文献资料都有相关记录。近年来,考古学家、文化学者发现在甘肃武山、积石山、马衔山、祁连山等地都有玉矿或玉作坊的遗存。2011 年以来,又在河西走廊西部连续发现和考察发掘出马鬃山河盐湖径保尔、寒窑子和敦煌旱峡三处重要玉矿和玉作坊遗址。
西北玉料中的祁连山玉主要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和海藏寺遗址。1983—1985 年,考古人员在武威海藏公园湖底及海藏寺东侧海藏河岸发现一批齐家文化玉器、玉料、石器等,该遗址因此被认为是一处齐家文化玉石器的加工作坊遗址。
玉石之路与玉文化传播
“海洋—长江道”:最早的玉石之路
苏秉琦先生早在 1992 年就根据查海、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器提出“万年文明启步”的观点。黑龙江省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了距今9200—8600 年的璧(饰)、玦、管、珠类玉器,证明中国的玉文化始于今天的东北地区。郭大顺先生在 1996 年发表《玉器的起源与渔猎文化》,认为玉器起源与东北的渔猎文化有关。此外,贝加尔湖发现更早的玉器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可能有一条由贝加尔湖到东北,再沿海岸南下的玉器传播路线。
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这不仅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而且对海上交通的开拓,都是十分有利的。吴汝祚在《中国沿海史前文化的交往和海上交通》中考证,早在史前时期,沿海居民先从海滨采集贝壳类软体动物发展为海上捕鱼,然后逐渐发展为对海上交通的开拓。1982 年,1 件陶釜在渤海湾庙岛群岛大竹山附近海域被打捞起来,其与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第四期或崧泽文化陶釜相类同,或可说明长江下游与渤海湾之间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交流。
而以玉玦饰为代表的玉器交流,比这更早,范围更大。东亚地区出土玦饰的遗址已超过千处。据邓聪等学者研究,8000 多年前原生玦饰玉文化在辽海一带形成;距今 8000—7000 年,玦饰范围已突破辽海地区进入朝鲜半岛、河海平原及山东丘陵一带;距今 7000—6000 年,玦饰次生集团向南已扩散到长江中下游,又向北越过三江平原与俄罗斯滨海地区,跨过日本海,直接渗透至日本列岛。玉玦饰文化于距今大约 7000 年在浙江河姆渡登陆,然后溯流而上,一直传播到长江中游地区以重庆为中心的大溪文化。可以说,从辽海地区通过海岸线与长江下游地区的“海洋道”是最早并且具有国际影响的玉石之路。
透雕动物纹玉嵌饰
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明代蝴蝶形玉饰
“长江道”是“海洋道”的进一步延伸。玉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经过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时期的大发展,到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达到高潮,这个过程中也深刻影响到屈家岭文化、薛家岗文化和后石家河文化。一直到四川三星堆、金沙文化,“长江道”依然是成都平原与中原地区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
汉江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走廊。汉江发源于秦岭,从西北向东南,在武汉龙王庙汇入长江,汉中盆地的陕西南郑龙岗寺遗址在仰韶早期就出土一批重要玉器。湖北钟祥、六合及石家河遗址等后石家河文化群也由汉江哺育。十堰地区的绿松石矿物沿此道进入江汉平原,然后向北进入河南、山东。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煜 
-
借游戏发布性别对立言论、号召引战,微博处置138个账号
2024-08-21 21:13 -
媒体三批掼蛋,新华日报:夸大其词、论据不足、因果倒置
2024-08-08 14:59 -
百花奖获奖名单公布,朱一龙、马丽获最佳男女主角
2024-08-04 22:37 中国电影 -
明十三陵计划2030年实现全面开放
2024-07-13 10:35 -
列入“重大科学问题”,古人类研究要回归初心、纠正错误
2024-07-09 13:44 -
“跳过迪士尼、奈飞,把我们的内容直接输出到海外”
2024-06-28 17:36 直击上视节 -
“我们像祥林嫂一样诉苦了这么久,情况依然没变”
2024-06-27 20:10 直击上视节 -
“我相信,中国的内容会在全世界大获成功”
2024-06-27 17:42 直击上视节 -
“越南观众在开发阶段就已经盯上了中国的这些剧”
2024-06-26 19:31 直击上视节 -
“行业乱象在于门槛太低,甚至没有门槛”
2024-06-25 13:53 直击上视节 -
上海电视节今日开幕,“电视剧缩短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
2024-06-24 16:36 直击上视节 -
底层人互相残杀,这部印度电影绝了
2024-06-23 16:01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证监会江苏监管局局长凌峰被查
2024-06-21 15:21 廉政风暴 -
他找黄晓明来演智障人士,原因是…
2024-06-19 21:29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洪礼和被查,已退休7年
2024-06-19 15:06 廉政风暴 -
为什么很多年轻创作者转向短视频?日籍导演竹內亮这样说
2024-06-18 17:46 -
“不要一心奔着‘出海’去拍电影”
2024-06-18 11:42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中国这类影片太少,希望张艺谋抓住《三体》精髓”
2024-06-17 17:06 直击上影节:电影之城 -
“还原度最高”,宫廷西洋画家绘《康熙大帝肖像》来华展出
2024-06-17 08:32 -
“最懂中餐”西方人:老外嫌中国人啥都吃,是不懂奥妙
2024-06-08 13:57 观察者头条
相关推荐 -
“特朗普,听听劝吧,我们需借鉴中国” 评论 17“中国打样后,印度突然硬气了” 评论 169“中国在南美建巨型码头,确保替代美国粮食” 评论 89政策突转,特朗普中东行大撒先进AI芯片 评论 147“英美贸易协议这项‘毒丸’条款,中方狠批” 评论 146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