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鸿蒙掌舵人王成录:真正的第一,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第一
最后更新: 2021-03-01 21:49:35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晚点LatePost”(微信号:postlate)
文 | 贺乾明 程曼祺
编辑 | 程曼祺 宋玮
2017 年,华为消费者业务快速增长,全年卖出 1.53 亿台手机,以 20.4% 的市占率首次登顶中国第一。任正非却很担心:业务怎么增长这么快?有没有风险?
抱着疑问,2018 年初,任正非挨个听取了消费者业务各部门的汇报。其中,软件部门的汇报由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负责。
在华为北京研究所做汇报时,王成录向任正非传递了一个想法:将来,华为消费者业务可能做到上千亿美元收入,规模越大,越经不起波动;根基不在自己手里,太危险,华为要做自己的操作系统。
任正非认可这一想法。此后,操作系统项目从软件部内部项目升格成公司项目,这就是今天备受关注的鸿蒙操作系统(以下称鸿蒙)。
在当时,自研操作系统看起来并不迫切,而到 2019 年 5 月,随着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华为的未雨绸缪被证明不是多虑。华为现在已无法从产业链中获得高端 5G 芯片,也无法再使用海外 Android 手机必备的 Google 移动服务套件(GMS)。2020 全年,华为手机出货量下降了 21.6%。
鸿蒙成了华为冲出重围的重要突破口。受制于产业整体状况,中国高端芯片短期内难以实现 “去美国化”。而软件领域的操作系统,则能从全球开源社区中获得支持,有更多腾挪空间:王成录说,如果鸿蒙能在接下来两年让更多华为用户留下来,“硬件可能就回来了”,华为消费者业务或可再次崛起。
定位为 IoT (物联网)操作系统的鸿蒙,还承载着华为的未来布局。据 IDC 数据,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连续 4 年下滑,在移动互联网之后,IoT 被认为是下一个更大量级的机会,鸿蒙即是华为力图在 IoT 时代继续领先的关键项目。
重担的另一面是争议与质疑。
按王成录的想法,鸿蒙从不是要做 Android 或 iOS 的拷贝,但大环境的转变,让鸿蒙不得不被置于与 Android 和 iOS 的直接比较中:2019 年 8 月鸿蒙正式对外发布后,被吐槽为 PPT ;去年 2.0 版本发布后,吐槽又升级为 “Android 翻版”。
鸿蒙的挑战还在于生态规模:Android 有约 2000 万开发者,iOS 有约 2400 万开发者,鸿蒙现在的开发者则在数百万级。
同期,华为也在发生一场转型。去年 11 月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任正非提出,华为正从一家 “硬件先进公司” 转型为 “软件先进公司”,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我们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
更大范围内,已在应用层创造出繁荣商业的中国软件产业也开始面临更难的考试:能否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乃至编程语言等更底层、基础的环节拿出可用、好用的产品?
2021 年 1 月下旬,《晚点 LatePost》独家专访了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鸿蒙操作系统负责人王成录。
1998 年,王成录从哈工大博士毕业后进入华为,2012 年担任华为中央软件院(下称中软)总裁,2015 年调岗至华为消费者业务。王成录曾主导研发了方舟编译器和此前华为手机上基于 Android 的 EMUI 系统,是华为目前在软件领域的重要研发负责人。
在华为的业务布局中,在华为从硬件先进到软硬先进的转型中,乃至在整个中国软件产业的进程里,鸿蒙现在都处在一个特殊位置。
以下是《晚点 LatePost》与王成录的对话:
一、2 亿台华为手机今年将搭载鸿蒙
《晚点》:2019 年,华为上了美国商务部实体清单,同一年,你们正式对外发布鸿蒙。在新情况下,鸿蒙和华为手机业务相互需要。但现在有人认为,华为会彻底退出手机市场。
王成录:不会。手机业务一定会在。
《晚点》:高端芯片供应怎么解决?
王成录:我们终归有办法,包括储备,不会一下都卖光。
《晚点》:但华为目前新手机的量基本没有了,旧手机会被逐渐换掉,接下来怎么办?
王成录:所以这两年的鸿蒙生态发展特别重要。目前我们仍有几亿华为手机用户,如果老用户升级到鸿蒙系统后,体验非常好,他可能会留下来。只要这两年时间抢下来,我们的硬件可能就回来了。
《晚点》:这么乐观?
王成录:我比较乐观。最近这十年,中国各行业的进步超乎想象,原来很多无法制造的东西今天都能制造了,比如高端手机制造、柔性屏等等。你看这个瀑布屏(王成录举起了他手里的华为 Mate 40 手机),它的边框工艺,目前只有中国蓝思能做到。所以这个信心我是有的。
《晚点》:你之前参加公开活动说,今年鸿蒙在华为自有设备的装机量是 2 亿,多少是手机?
王成录:手机 2 亿;Pad、手表、智慧屏、音箱等,3 千万台以上。
《晚点》:算上合作伙伴的整体目标呢?
王成录:今年搭载鸿蒙的设备,保守目标是 3 亿台。
我们不是盲目定的 3 亿,我们分析了过去二十年 PC 产业和移动产业的生态发展,发现 16% 的市场占有量是一个分水岭,超过 16% 的生态基本就成功了。
《晚点》:鸿蒙 2019 年对外发布时,你们曾特别强调不优先用在手机上,现在又把手机装载量视为主要目标,所以在定位上,鸿蒙主要是一个手机操作系统还是 IoT 操作系统?手机和其他 IoT 设备,哪个更重要?
王成录:鸿蒙首先是面向 IoT 的操作系统,它的首要目标,是用一套系统满足大大小小各种硬件设备。设备上的系统就像语言,语言相通的设备就很好沟通;语言不通,转换起来就很麻烦,消费者的体验也不好。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IoT 很难爆发。现在的所谓智能设备,比如电视、车机、音箱,装载的系统五花八门,很难把它们连起来,更无法谈智能化。因此,设计鸿蒙的第一目标,就是用一套系统弹性搭载在各种 IoT 设备上,实现系统的统一。
手机只是 IoT 设备的一种,没必要割裂来看。从业务上说,优先级是手机;同时,智能手表、智慧屏、智能车机和 Pad 等消费者高频使用的设备,我们都希望尽快上鸿蒙。
《晚点》:为什么 2019 年时强调不优先用在手机?
王成录:第一,那会儿还存有幻想,希望能恢复和 Google 合作,一旦你要做(手机)系统,就相当于和 Google 决裂了。
第二是与 Google 的合同还没有执行完。Google 的商业考虑非常完整,Android 生态有一个 “移动应用分发协议”,与 Google 签署这个协议才能用 GMS Core,如果违反该协议,Google 就有权终止服务,这意味着你生产出来的手机,只要物权还没转移,都要冻结,不许卖了。当时我们还有大量手机的物权在手里。
《晚点》:后来是怎么和 Google 沟通你们要自己做操作系统的?
王成录:2019 年年中,在香港见面聊的。因为 Android 厂商主要在亚洲,所以 Android 主管 Hiroshi Lockheimer 每年会在香港的一个酒店里集中见各手机厂家的人,这是惯例。
《晚点》:Google 听到你们要做鸿蒙时,惊讶吗?
王成录:一半一半吧,因为每年和 Google 沟通时,华为是最特别的一家手机厂商,想法最多,不断推动 Android 系统的创新。
比如我们有一个降低功耗的 Sensor Hub(智能传感集线器)设计,最终被 Google 接受了。这之前,手机里各种传感器,比如计步传感器,要工作时就会唤醒主 CPU,功耗很高;我们在主 CPU 边上放了一个功耗极低的芯片,让传感器先跟这个芯片沟通,有紧急的事再唤醒主 CPU。这让华为手机的续航性能领先所有友商。类似改变 Google 原生设计的想法还有很多。
这是华为很大的优势,我们的技术,从芯片到云,全栈都有,一个逻辑功能,把它放在哪层最有效我们都可以实现。如果只有全栈中的一段,就很难做类似创新。
二、没有根的商业繁荣都是暂时的
《晚点》:鸿蒙被广泛关注是华为上了实体清单的 2019 年,但你们内部 2016 年就立项了,谁最先提出要做操作系统的?
王成录:主要是我推动的。如果再往前三到五年,2012 年我在华为中央软件院时,就有做操作系统的想法。当时是从技术角度去推动的,因为做软件技术如果没有系统平台,会非常零碎,技术扎不下去,很难做出优势。
《晚点》:2012 年就有想法,为什么到 2016 年才立项?
王成录:华为有一个软件决策委员会,由各产品线的软件研发主管组成,会一起商量这个事。从业务角度讲,当时(2012 年)华为主要做电信设备,大家没有很强的生态诉求。但从技术角度讲,大家认为有价值,所以我们定义了软件基础设施 1.0,把操作系统、数据库放到整个架构里,供各产品来用。2014 年之后,消费者业务增长非常快,有很多生态的事,想躲都躲不开,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一定要做自己的系统。
《晚点》:鸿蒙立项,你是推动者,那么谁是拍板者?
王成录:正式立项是在 2016 年 5 月,在软件部内部立项,这一点非常感谢华为的研发机制。华为研发分三段:一段是 2012 实验室,它看未来五到十年的技术方向和趋势;各产品线的研发部有两段,一段是产品线研究部,关注一到三年的技术趋势和技术点;另一段是产品开发部,聚焦未来一年的研发交付。软件部的研究部当时大概 140 人,决策权在软件部,我们先立项研发了操作系统原型,到 2017 年 5 月,1.0 版本就出来了。
我们消费者业务部每年有两次务虚会,消费者 EMT(核心管理团队)参加,这是很好的机制,大家开脑洞,聚焦一些核心议题,务虚会一般不讨论当下的具体问题。
在 2017 年年中的务虚会上,我报的议题就是开发一个多设备之间协同的分布式 IoT 操作系统,并分享了当时开发的 1.0 阶段成果。
《晚点》:当时余承东(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对这个事情怎么看?
王成录:余总认为这个技术方向很好,但实现难度太大,特别是软总线的挑战太大了。计算机体系结构中有总线(用于连接各个部件),总线的物理承载是导线的硬连接,软总线的目的就是用无线承载的方式,实现硬连接一样的可靠性、稳定性和低时延。
《晚点》:他最关心的,应该是让华为手机成为中国手机市场毫无争议的第一吧?
王成录:对,不仅是中国市场绝对第一,余总的目标是全球第一。但我觉得第一内涵可能不大一样,真正的第一指的是第一掌握在自己手里,想快就快,想慢就慢,但我们做不到。就比如今天华为的手机,虽然我们在中国市场最高份额曾经超过了 50%,但在美国制裁下,市场份额快速下滑,说明我们还不是中国市场上真正的第一。
《晚点》:当时有跟余总或务虚会其他人讨论过中美关系可能带来的影响吗?
王成录:讨论过,但没有人想到会严重到这个地步,最没想到的是软件不让用,Google 服务不让用。
《晚点》:务虚会虽然没有达成共识,但项目还在继续?
王成录:对。这是华为研发机制的一个优势。看到 1.0 版本后,我判断这个系统很有潜力,就在部门内继续立项做 2.0 ,软件研究部的项目决策权在我们团队手里。
《晚点》:出现转折是什么时候?
王成录:2018 年初,任总想仔细了解下消费者 BG 各部门都做了啥,他老人家很担心,我们增长太快了,会不会有很大风险或问题。他带着助理逐个听各部门的业务汇报。软件的汇报在北京研究所,用了一上午,我利用这个机会把操作系统的想法汇报给任总,他非常认可,这下我就有底了。
《晚点》:这个汇报准备了多久?
王成录:一周。
《晚点》:前一晚在想什么?
王成录:前一晚在想怎么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让任总能听懂。软件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如果讲不好,就达不到汇报的目的。所以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打各种比方、举类似例子等。
《晚点》:怎么跟任总说的?
王成录:我说华为将来要想把产业做到上千亿美金规模,单打独斗压力太大,能不能让伙伴跟我们一起做?华为消费者业务的规模越大,风险就越大,经不起波动,如果一百亿人民币的生意,波动 50% 对华为影响不大,但一千亿美金的生意,下滑 10% 的影响就很大。生态在别人手里,太危险了。
《晚点》:任总可能会说苹果也是单打独斗自己做?
王成录:我觉得他老人家骨子里就是很开放的。
《晚点》:你知道他能听进去。
王成录:对。我说,任总,将来能不能把咱们的系统装载到各种设备上。他说好啊,鼓励你们装到车里,装到电视里。
《晚点》:所以跟任总说,应该让更多合作伙伴参与这件事情,比跟他说,中美关系以后会让用其他系统不安全,更能打动他?
王成录:我觉得是的吧。没有任何人能够判断未来中美关系会怎样。但从业务和技术角度来讲,如果你不掌握核心的东西,就没有主动权,往哪个方向走都决定不了。
《晚点》:任总的认可意味着什么?
王成录:我觉得我们有机会去打造华为消费者业务未来二十年的底座。没有根的商业繁荣都是暂时的。华为算是中国很好的高科技公司了,但被美国制裁仍然受到这么大影响,还是因为在根上扎得不够深。
《晚点》:具体到资源、人力的投入上有什么变化?
王成录:鸿蒙不再仅是软件部内部的技术项目,2018 年 5 月,鸿蒙获得华为 CBG(消费者事业部)投资评审委员会的投资,成为 CBG 正式项目,离商用又近了一步。
三、仅凭一家公司可以做技术,但不太可能做成生态
《晚点》:百度、阿里都做过操作系统,为什么很难做成?
王成录:做一个操作系统,一定要跟产业的发展节奏匹配上。如果产业在高速增长期,要做一个新系统不太可能成功。换句话说,只有在产业升级转型时,做操作系统才有成功的基础。
《晚点》:2016 年鸿蒙立项时,你看到了什么转型升级的机会?
标签 华为- 原标题:对话华为鸿蒙掌舵人王成录:真正的第一,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第一
- 责任编辑: 于文凯 
-
国新办将发表《2020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
2021-03-01 16:09 -
工信部称中国稀土卖出土的价格,稀土板块大涨
2021-03-01 14:27 上市公司 -
弘芯被曝全员遣散,紫光前副总裁:大陆半导体项目烂尾已终结
2021-03-01 14:10 上市公司 -
工信部:中国稀土没卖出“稀”的价格,卖出了“土”的价格
2021-03-01 13:53 能源战略 -
这一协定今天正式生效,将带来哪些利好?
2021-03-01 07:36 消费 -
自然资源部:重点城市今年要继续增加住宅用地供应
2021-02-26 15:23 中国房市 -
网易游戏去年营收破500亿,丁磊:国内安卓抽成过高
2021-02-26 13:37 上市公司 -
美债拍卖遇冷收益率飙升,美股大跌
2021-02-26 12:05 美国经济 -
国产EDA龙头华大九天已上市辅导,大基金持股11%
2021-02-25 11:33 上市公司 -
当事人孙小刚:我准备起诉她
2021-02-24 13:58 大公司 -
三天市值蒸发超千亿,美的集团抛出A股史上最大回购案
2021-02-24 13:22 上市公司 -
汇丰营收净利双降,将加速转向亚洲
2021-02-23 15:59 上市公司 -
37亿美元一日蒸发,美财长警告比特币“低效”
2021-02-23 13:47 疯狂比特币 -
2月25日运高股份、立达信、炬申股份3家企业上会,IPO审核趋严下,能否如愿?
2021-02-23 10:51 股市 -
格力“铁三角”仅剩董明珠
2021-02-22 13:12 上市公司 -
互联网贷款监管升级,新增3条“红线”,专家解读来了
2021-02-20 19:41 互联网金融 -
城市伤疤系列 | 疯狂揽金之后,启东多了一片“鬼城”
2021-02-20 16:50 中国房市 -
科创板股票首次纳入全球指数
2021-02-20 10:38 上市公司 -
暴雷之后,蘑菇租房被“贝壳系”寓小二接盘
2021-02-19 18:23 中国房市 -
外汇局:选择部分实力较强证券公司开展跨境业务试点
2021-02-19 16:53
相关推荐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评论 52“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评论 73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评论 132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评论 148“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204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
“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
又作妖,美议员要提案强制英伟达芯片植入定位系统
-
“普京接受了邀请”
-
特朗普暗示:他俩可以接班
-
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
威胁美国后又滑跪,日本财长:不抛美债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