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两会 国家质检总局:台湾出口至大陆产品不合格比例高
关键字: 质检总局新闻发布会质检总局2017两会新闻发布会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中国食品安全报记者
在本月初,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今年首轮未予入境的食品和化妆品的名单,共有403批次的产品是被拒绝入境的。我国目前进口的农产品和进口食品,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日益增多,其安全问题也是国内消费者普遍关注的。刚才支局长在表述中也提到了进口食品的质量问题,请您具体讲讲质检总局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我国进口农产品和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谢谢。
支树平
非常感谢你关注食品安全。我们是主管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食品安全非常重要,大家都说那一句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说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所以食品安全是须臾不可放松的。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用“四个最严”对食品安全提出要求。
我们国家也出台了《食品安全法》, 而且又进行了修订。现在我们在食品安全上讲“三个严”,就是“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我们质检总局现在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覆盖“进口前、进口时、进口后”三个环节的全过程监管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大家记住这三个环节,就对进出口食品安全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第一,进口前的源头监管。境外地区要把食品进到中国,我们要对他们的食品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就是是否能够保证进到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国际上不管大国、小国也都是这样做的。我们对境外要进到中国的企业实行注册,对进出口商进行备案,还要求附出口国家(地区)的官方证书。这样的话,就把监管的源头伸到境外去了。
现在已经有178个国家和地区,8大类2000多种进口食品获得准入。对89个国家和地区共16000多家食品企业实行注册。进出口商就更多了,对12万多家境外出口商和3万多家境内进口商实施了备案。
第二,严格进口时检验检疫。进口食品到了口岸要进行现场查验,要抽检送实验室检验。发现问题,进行风险监测预警。这样就筑起了风险防控的“防波堤”。对不合格的食品,该销毁的销毁,该退运的退运。
第三,严格进口后监管。食品进来以后还要跟踪监管,把“最后一公里”把住。现在建立了食品进口销售记录平台,仅2016年就已经录入了55.9万多条信息,其中对352家境内外企业列入不良记录企业名单。这样对进出口食品可以做到“源头可追溯、去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下一步,我们还要加严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保证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在口岸上筑起一道坚强的防线。谢谢。
台湾联合报记者
请问支局长,我们注意到最近有大量台湾商品列入质检总局不合格名单中,包括今年首轮发布的未予准入的名单中,台湾的商品就高达4成以上,有不少都是台湾的知名品牌,而且最后销毁处理的比例相当高。请问,这是不是意味着质检总局对台湾商品进口的审核和执法更为严格,原因是什么?两岸已经签署食品安全协议,农产品检验检疫以及标准计量的检验协议,请问这些协议目前的机制运作情况如何,今年是否会进一步加强落实及合作?谢谢。
支树平
血浓于水,我看到台湾同胞很亲切。前两天在两会的会场上就有台湾地区的记者,曾经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当时说,有一些数据要查一下。回来以后很负责地让人把详细数据查出来。虽然我和他没有再见面,但是我负责地查了数据。今年公布的一月份未予准入食品、化妆品的信息中,总共公布了403批次,其中有175批次来自台湾地区,包括167批食品和8批化妆品。
就是你说的403批中,175批是台湾地区的,不合格率确实较高,不予准入占到43%以上,我觉得你说得非常准确。我也关注到去年的数据。2016年有722批来自台湾地区的食品和化妆品未予准入,大概占全年总数的23.7%。这样得出一个结论,台湾的食品和化妆品不合格率或者未予准入比例确实比较高。所以你刚才的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和我的同事们也在查找原因。
从技术角度来说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台湾地区进入到大陆的食品、化妆品,特别是食品批次多、品种也多。因为离得近,每批次数额不是很大,但是总批次数量很多。去年输往大陆的食品中,台湾地区的食品总额只占到1.3%,但是批次占到5.3%。去年总共从台湾地区进口8万多批,检出了700多批,检出率不到1%。应该说,99%以上是合格的。因为批次多,数量上也显得多一些。第二,大陆和台湾地区有一些企业标准执行上有一定差异。我们发现,未准予入境的台湾食品中,在食品标准上有差异,大概有30%的食品添加剂或者新食品原料的使用和大陆的标准不太一样。
说到这里,我就多说两句。现在大家都知道的原因,“5.20”以后,现在的台湾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我们原来有很多合作,现在确实受到了阻碍,有些信息就无法像过去那样畅通了,我们的标准可能台湾地区企业、同胞无法了解。所以标准等信息不互通,就出现了这个问题。
第三,现在台湾食品监管上还有薄弱和漏洞之处。每次发现一批不合格的,我们都给反馈回去了,但是看来有些整改还是不够到位。这些大概是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至于你说到是不是我们对台湾加严了,我今天坦率告诉你,事实并不是这样。今天的直播,相信也有台湾同胞在看,特别是台湾的进口商和农民也在看。大陆对台湾地区生产的食品、农产品,都给予了很多优惠措施,包括通关便利化措施。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展开说了。但是在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一视同仁的,与来自其他地区的产品一样,不符合大陆食品安全标准的,一律不得入境。兄弟是兄弟,原则是原则,不能因为是兄弟,就放弃原则,安全该守住的还是要守住的。这一点相信都能够理解。
至于你刚才说到,我们和台湾地区签了很多协议执行的情况。两岸以“两会”的名义签署了23个协议,里面有7个协议和质检相关,特别是你说的食品、农产品,包括计量标准协议等,我们当年都积极参与了。我们当时组了8个工作组和台湾有关方面开展这些协议的落实,现在我们还是认真地在做。可惜,由于我前面说的原因,现在两岸关系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也希望大家统一到“九二共识”上来,沟通联系就会比过去更畅通。
台湾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对两岸和平关系发展带来严重冲击,严重影响了两岸质检协议、机制的正常运行。不管台湾政局如何变化,两岸同属一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感情不会变,我们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理念不会变,为台湾同胞办好事、办实事的政策也不会变。谢谢。
消费日报记者
刚才我一直听到标准这个话题,近年来,“塑胶跑道”、“酒店白床单”和“快递三轮车”等热点背后,常常引发对“标准缺失”和“标准滞后”的议论。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国家正在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力图解决这些问题。请问,进展怎么样?效果如何?谢谢。
支树平
这个问题请标准委主任回答。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 田世宏
谢谢您的提问,也感谢您对标准化工作的关注。我们经常说标准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可以说,我们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处处都有标准,处处都讲标准,处处都用标准。刚才您谈到这些问题确实存在,在生活中或者遇到您刚才点的这些典型事件中,往往就会问,有没有标准?很多也反映出标准缺失,甚至标准制定滞后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们中国标准化“成长中的烦恼”,更是我们标准化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田世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标准化工作作出了深化改革的部署,改革的重点就是要重构中国标准体系,重建标准化管理机制,提高标准化科学管理水平。您刚才谈到,现在改革进展情况和效果怎么样,我想有几个方面可以告诉记者朋友们。
第一,整合精简强制性标准。把过去强制性国家标准、强制性行业标准和强制性地方标准整合为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目前,已经完成了对13200多项强制性标准的清理评估,其中有超过50%的强制性标准需要废止或者转化为推荐性标准。
第二,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目前,对大约10万多项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进行了集中复审,从复审结果来看,近30%的推荐性标准需要更新修订。
第三,大力培育发展团体标准。在市场化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的领域,特别是针对国内空白、国际上领先的一些重点项目,我们鼓励社会团体来制定团体标准。经过一年多的试点,目前有466家社会团体制定了737项团体标准。
第四,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全面推动实施企业标准的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过去的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原来企业备案1项标准平均需要14天,现在企业标准自我公开,只需要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应该说,简政、减负的效果十分明显。近一年多时间里,大约有7万多家企业公开了28万项标准,覆盖的产品达到了46万种,企业创新的活力得到了极大释放。
第五,改进和完善标准的制定方式。加快标准的立项频次,缩短标准的立项周期。从去年开始,国家标准立项频次由过去一年2批增加到现在的一年4批,立项周期由8个月缩短到3-4个月。
第六,不断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从2016年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提交的国际标准提案达到160项,同比增长了113%。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注册的专家数已经接近5000名,同时中国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首次突破了国际标准新增量的50%。再有,我们在很多领域处于国际领跑,比如中国标准在高铁、网络通信、民用核电等高技术领域,还有家用电器、中医药等传统优势领域,中国标准都处于国际领跑水平。
针对您刚才谈到的标准缺失滞后问题,我们将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要优化标准的供给结构。打破政府单一供给标准的格局,构建新型标准体系,使政府标准、市场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二是要提升标准的供给水平。大力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鼓励标准化专业机构发布一批企业标准排行榜,培育企业标准领跑者。
大力实施标准提档升级工程,用先进的标准来支撑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新产业、新动能标准领航工程,用标准助力新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还特别注意实施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接轨”工程,进一步提升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的一致性水平。
三是要提高标准的科学管理水平。我们主要是以“三同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就是推动科技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在新产品、新材料等方面,做科技研发的同时就研制标准,确保产品在投入生产、投放市场的时候就有标准可依。我们还要以“三化”来提高标准的制修订效率,标准制修订工作做到无纸化、专家投票电子化、标准编审一体化。
同时,加强对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管理,我们共有1278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这些都是中国标准的“生产车间”,只有让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更加公开、公正、透明,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标准。
- 原标题:2017两会 国家质检总局:台湾产品不合格比例高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张珩
-
“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34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03“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4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1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