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少鹏:站上100万亿元大关后,下一步怎么办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董少鹏】
历经淬炼,中国经济又迎来一历史性时刻——
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公布,初步核算,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达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
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且成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一“成绩单”让全球瞩目。不过若回首2020年,这一切又难说是意料之外。毕竟在全球疫情大流行和增长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中国立足自身实际,发挥制度优势,发掘内需动力,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率先复工复产、复商复市。
在惊喜之余,我们仍要守住理性。在充分肯定这一突破性战绩的同时,我们要对增长进行结构性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承前启后,把握好2021年的发展路径。
首先,全年实现正增长,毫无疑问是结构性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后续巩固发展成绩,还需政策平稳过渡。
分季度来看,一至四季度GDP增速分别为-6.8%、3.2%、4.9%和6.5%,全年增长2.3%。这一让世界惊艳的V型曲线,得益于我国国内市场巨大的潜力和回旋空间,鼓励消费和投资的政策有用武之地。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为稳定经济增长和消费市场,中国实施了“六稳”“六保”政策,重点是稳投资、稳消费、稳预期。具体说来: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发挥投资对拉动增长的关键作用;
二是稳定国内消费,及时调整了不利于稳定消费的政策,如促进汽车消费,再比如通过稳定房地产开发投资满足刚性住房需求;
三是抓住有力时间窗口促进出口增长。统计显示,出口增长最快的是电子、专用设备和电器机械,这可谓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迅速复工复产的巨大成果。
而从三驾马车对增长的贡献来看,2020年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增长2.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向下拉了0.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增长0.7个百分点。可见,投资和出口是正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但是,也不能因此弱化消费支撑的重大作用。
消费作为经济循环的终末端,既是“归零处”也是“动力源”。消费有后劲,经济才有后劲。正是由于“六稳”“六保”政策落地了,消费下滑局面得到遏制了,全年正增长的局面才能实现。所以,2020年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9%,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3%,成绩是负的,比不得往年,但已是来之不易的。
告别2020年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一点:应急政策和做法不能管长远,保持增长的韧性、可持续性,还需靠根本性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市场吸引力。因此,2021年要根据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稳定市场预期,强化制度的吸引力。具体来讲:
在鼓励投资方面,要从“稳增长”策略向“稳制度”策略过渡,靠稳定的税收、产业、监管政策引导投资流向;
在引导消费方面,要避免刺激消费策略,应坚持升级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方向;
在进出口方面,要坚持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公平竞争、理性贯通、维护自身发展利益的原则。
巩固发展成绩,除了让政策平稳过渡,我们还要采取大胆措施,合作构建更完善的多边双边机制,提升国内循环和国际大循环贯通水平,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升级。
中国大市场的韧性和潜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已在这场持续一年的新冠风波里得到充分彰显;后续我们要进一步拿发展成效说话,拿制度对接说话,拿市场红利说话,拿更大合作空间说话。
为此,一方面,要把国内自贸区制度完善好,把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好,鼓励和吸引境外主体一起参与制度构建,形成内外循环相互贯通的新体制;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多边、双边贸易机制的谈判和签署,将中国制度红利、市场红利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发展需要对接起来。
去年中国已有一系列出彩表现:11月15日,中国参与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2月30日,中欧如期完成了全面投资协定谈判,正推动正式签署;此外,中国还明确表示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我们也希望,有关方面能与中国就多边框架合作加强沟通协调。
就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而言,最重要的是坚持准入前对内外资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进一步落实好《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其中包括:继续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改革完善政府服务;要有序压缩《中国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为技术要素跨境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环境;等等。
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权益的前提下,欢迎各国主体依法来华投资兴业,共同参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构建、流通、监管,把中国大市场建成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
过往一年虽磨难重重,但中国经济仍顽强地跃上新的大台阶。放眼未来,全球经济变数频增,因此我们在乐观之余仍需谨慎,一步一个脚印,稳健前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嘉凯城换帅悬而未决,7日收获5个涨停板
2021-01-19 15:45 中国房市 -
降负债再提速,恒大斥资183亿港元提前偿债
2021-01-19 13:07 中国房市 -
与部分债权人达成重组共识,泰禾集团债务迷局迎来转机
2021-01-19 12:35 中国房市 -
国产光学龙头韦尔股份净利润预增426.17%-533.55%
2021-01-19 09:47 上市公司 -
小米线下渠道生变:“抛弃”专营店,商家续签需再投80万
2021-01-19 08:57 上市公司 -
三星掌门人李在镕当庭被捕,因行贿被判2年6个月
2021-01-18 14:54 上市公司 -
金科人事调整的背后:地产业务不堪重负,物业却大搞理财
2021-01-18 14:48 中国房市 -
市委书记“掌掴”市政府秘书长?当事人回应
2021-01-18 14:31 -
世行副行长:全球债务规模前所未有,我们该怎么办?
2021-01-18 14:06 宏观经济 -
路透社:特朗普政府将撤销英特尔等供货华为许可
2021-01-18 10:01 上市公司 -
时隔8年,京东方再次开出200亿定增大单
2021-01-16 10:06 上市公司 -
央行副行长:蚂蚁已成立整改工作组,正抓紧制定整改时间表
2021-01-15 15:40 金融圈 -
没到8000亿,难道央妈不爱了?
2021-01-15 15:32 宏观经济 -
开年区域大调整,祥生地产卷入裁员风波
2021-01-15 15:17 中国房市 -
开局不利:上坤地产上市两月,高管换血、美元债利率12.75%
2021-01-15 15:11 中国房市 -
小米、中微公司回应“拉黑”
2021-01-15 14:09 上市公司 -
9家银行顶风作案,因涉房贷违规被罚482万
2021-01-15 13:01 中国房市 -
腾讯旗下7款APP遭广东责令整改,侵害用户权益
2021-01-15 10:17 上市公司 -
阿斯麦CEO:拜登上台不会缓和中美技术竞争
2021-01-14 23:05 大公司 -
台积电营收净利增速骤降,5nm占比提升至20%
2021-01-14 16:05 上市公司
相关推荐 -
美大使“委屈”上了:加拿大抵制美货是侮辱 评论 11沃尔玛准备以关税为由涨价,特朗普威胁 评论 121台“邦交”危机再起?“不意外,转向或已近尾声” 评论 53“船、箱双双告急!两个月后更糟了” 评论 110韩船企利润大增,中国被撼动? 评论 145最新闻 Hot
-
台“邦交”危机再起?“不意外,转向或已近尾声”
-
“船、箱双双告急!两个月后更糟了”
-
克宫:“普泽会”有可能,只要…
-
小米汽车回应“部分SU7前保险杠形变”
-
恶意传播涉刘国梁不实信息,杜某川、汤某被处罚
-
韩船企利润大增,中国被撼动?
-
美军高官急眼:中国在拉美居然整了10个,没人管…
-
无法一一谈判,特朗普放话:将被单方面加税
-
湖南怀化舞水河近期出现大量死鱼,当地回应
-
穆迪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白宫急了:这是政治决定
-
俄乌刚谈完,这五人又凑一块急call特朗普
-
美国开始筹备阅兵了:预算3.24亿,6600名士兵参加
-
孙杨、潘展乐将同台竞技争冠
-
英伟达:下季度,给中国最新特供版
-
美企“哭诉”:中方审批严格,我们没库存了
-
特朗普:想访问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