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瑾| 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能否争得主导权?
最后更新: 2024-05-08 18:53:47现在,中国的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越德国位居世界第二,直追日本。在中国市场上,特斯拉几经降价,仍然面对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厂家的挑战。在这个领域,国企民企一起给力,资本支持的创业公司蔚来、理想、小鹏等也非常有活力。
比亚迪的DM-i技术是难得的由中国厂家搞出来的颠覆性创新,这项发明极可能在汽油车的棺材上打上了钉子。过去混合动力车比纯电贵得多,很多人认为不划算。比亚迪的DM-i混动和纯电车价格差不多,而兼有汽油车和电动车的优点。用汽油发电,电力驱车,这倒不是比亚迪首先想到的。但工业界以成败论英雄,谁做成了就算谁的。
在上游,中国的宁德时代已经成为全球动力电池的老大,比亚迪位列第三,世界十强中国占了5个。
写到这里,我觉得应该给胡鞍钢先生一个大大的点赞,十几年前他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时,说的就是绿色革命。现在,中国在这个领域做得最好,至少成为了全球领导力量之一。
工业革命,中美谁执牛耳?
我们说中美科技竞争乃至科技战,注定会是未来20年这个世界的主旋律,涉及到两个层面。一个是基于国际贸易体系的科技竞争,贸易是互利的、讲规则的,科学成果是全人类共享的。目前中美科学家的合作、两国企业的商务往来仍然继续。而战争是互害的、基本没有规则的,美国为了打压中国的发展,不讲道理地开启了“互害行动”的闸门,大家都看得见。
世界工业增加值(含建筑业)前十,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网站
在这场斗争中,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我们的工业规模。在世界银行的工业增加值排名中,中国雄踞首位,比二、三、四名的美日德三国的总和还多。如果把统计口径局限在制造业,中国的优势更大,有些报道说中国比G7的总和还要多(要看统计口径)。管你多么高级的芯片,要装在中国的产品中才能走向终端用户;管你多么先进的生产设备,要装在中国的产线上才能实现价值。
反观美国,由于制造业的根基几乎被毁掉了,过去十几年有不少发明在本土没法落地,反倒给中国人做成了,当年的电平衡车就是一个例子。波士顿动力给全世界看了好几年机器狗、机器人的表演视频,但就是不能把产品商用。这家公司被谷歌放弃、后来又被打折卖给了韩国的现代。现在,中国类似的产品已经出现在展会上了,搞不好又像电平衡车一样。
但美国也有它独特的能力:虽然自己不做光刻机,却能裹胁荷兰、日本对中国禁运;还能要求中国台湾封杀我们的华为,要求台湾拒绝生产大陆的高端人工智能芯片。有人说这是美国的软实力,但这个软实力是建筑在最硬的硬实力基础之上的,这些国家和地区防务都把持在美国手里。中国的军力纸面上也不差,但毕竟没用过,别人不信。想要和平地挑战美国在二战、冷战胜利后经营了几十年的全球霸权,有点儿秀才遇到兵的感觉。
让我们把讨论局限在科技和工业领域。中国过去四十年,是靠学习美国、紧跟美国的科技创新发展起来的。(国防工业走不了这条路,所以现在中国的军工产品有自己的创新。)美国的新技术一旦落地,我们的制造业能力和成本优势就能充分施展。
未来两国可能会脱钩,这条路也许走不下去了,现在需要的是摆脱路径依赖,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美国此时也在试图摆脱对中国产品的依赖,重建自己破败的制造业,或找到中国产品的替代者,这当然也没那么容易。两个大国都有巨大的惯性,看谁能转变得更快。
中国怎样在科技创新领域追赶甚至超越美国?我们不妨看看此时两国的国情。
科技创新有两类,第一类是可计划的,第二类是不可计划的。第一类的例子有半导体行业的摩尔定律,无线通信的3G、4G、5G等。第二类的一个例子是万维网的发明,欧洲核子中心的科学家为了共享数据,无意中以一个浏览器改变了整个世界。原创的、颠覆性的科技成果,第二类更多。第一类的创新比的是财力、人力和执行力,第二类比的是谁拥有顶尖的人才和一个更好的创新环境。让我们把这里面几个重要的因素拆开进行比较。
先说最基本的因素:钱。倒退30多年,英特尔一家公司的研发经费比全中国都高,那时的中国对先进的工业技术只能学习引进。经过全国人民30年的奋斗,这个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考虑到中国人力成本和物价更低,中国现在的研发总投入和美国差距不算太大。早年的中国企业血汗工厂居多,有限的研发投入基本由政府进行,政府还为研发成果的市场化操碎了心。现在经济发展了,资本市场也发展了,根据统计,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在全国的占比,从1994年的32.4%增长到2018年的76.6%,和发达国家在一个水平线上。
按购买力折算的各国研发投入,维基百科表格,原始数据来自国际经合组织OECD
看上图,论研发投入世界上已经没有国家可以和中美相比。对于中国,在很多领域,钱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了。考虑到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比美国还低着一大截(按购买力计算,中国的GDP总值已经超过美国),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领域。
比如花钱比较多的集成电路行业。据一位业界专家统计,我们22家在创业版上市的芯片企业,一年的总研发投入是10.8亿美元。中国大企业比如晶圆厂的龙头中芯国际,每年研发投入约7亿美元。作为对比,台积电一年的研发投入近30亿美元,阿斯麦每年25亿欧元,英特尔则超过150亿美元。即使把购买力考虑进去,这些数字也是国内厂家望尘莫及的。
有人说,咱们不是还有政府的大基金吗?首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主要不是用来做研发的,大部分用在了进口集成电路生产设备上,在还没有被禁运之前有这一笔钱,大基金有它的历史作用。就算拿这笔钱做研发,大基金5年完成投资1300多亿人民币,听起来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给台积电也就刚好够用,给英特尔一年就花完了。
而做光刻机的阿斯麦,咱们落后人家大约30年,他们过去30年的研发投入折算成今天的价格,肯定远超1300亿啊。
中国当然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金,你看头部地产公司的融资规模,很多都是万亿级别的。资本是向风险回报比最划算的地方流动的,当我们走在把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的时候,投入基础技术的研发肯定不划算。
除了有计划的投入资金,原始的、颠覆性的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好环境。这个环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闲钱养闲人,这方面应该说中美的差距是比较大的。
最近一阵子美国的互联网大厂都在纷纷裁员,很多外人认为是美国高科技衰落的信号。他们不知道,到这些公司工作,一个毕业没几年的工程师,年薪可以到30-50万美金,而每天根本不用做什么事情,真正工作的时间有3个小时就不错。马斯克入主推特,裁掉了大部分员工,公司的运营完全没有受到影响,可见那里是闲钱多、人浮于事,现在只是资本家不愿意和更多的人共享了。
一段题外话,英特尔的亏损、员工降薪,反而是一个更重要的信号。这个巨人,在上一次工业革命中是绝对的领袖,但他陷入了路径依赖,对英特尔的未来不看好。
作为对比,中国的互联网大厂也是非常有钱的公司,但是员工们都还在努力工作呢。一方面,美国的顶级企业都是在(中国以外的)全世界收割,得益于美国这个国家的软硬实力;这方面,阿里、腾讯们无法相比。另一方面,互联网大佬们也该思考一下,是不是该对员工利益有所倾斜?
说完钱的事情我们谈人。先看两组统计数据。第一组是大家经常谈论的自然指数,反映基础科学领域各国、各组织的重要科研成果产出。
自然指数,第一个数字是参与发表论文的数量,第二个数字加入了作者权重
自然指数,以机构为单位统计
第二组数据来自做科技信息的公司Clarivate,他们编辑了全球被引用次数最多的6600名科学家名单(https://clarivate.com/news/clarivate-identifies-the-one-in-1000-citation-elite-with-annual-highly-cited-researchers-list/)
按国家或地区分,顶级科学家的数量
按组织分,顶级科学家的数量
这两组统计虽然都仅限于基础科学领域,但反映了总体的形势:中国的一流人才更多,拥有100多个研究所、近7万员工的中科院在自然指数表上遥遥领先,有点儿人海战术的感觉。而美国的顶级人才更多,现在的优势还相当大,不过中国追赶的速度也不慢。
中国拥有人才数量的优势,因为中国的人口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总和,教育又很普及;更因为中国的体制给亿万年轻人提供了通过读书改变人生的路径。当然我们不能自满,要警惕近年来轻视理科、过分强调所谓素质教育的倾向。
反观美国,精英们不在意普通人的上升通道,给个奶头乐就对付了。一般中学里男生以能打橄榄球为荣,女生以能进啦啦队为荣,没有人在意数学物理。美国的精英教育一向不错,顶尖中学好班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努力程度,不会输给中国的优秀中学。不过这些好学生有赚钱更多的金融、法律行业的工作机会。
中国的大学每年向企业输送数以百万计的工程师,美国的大学的理工(STEM)专业招不满学生,要从国外引进。现在他们还提出不让中国人去学STEM,其实华人二代很多都不愿意去学理工,环境使然,价值导向,没办法。
在数量有限的理工科人才都被互联网大厂吸走的情况下,英特尔的晶圆厂都不敢招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就是二流大学的毕业生都留不住。这是最顶尖的公司和最高级的制造业,在美国搞制造业的困难可想而知。
但美国拥有更多的顶级人才,这是过去几十年重要的科技突破大都发生在美国的最主要原因。除了美国自身的精英教育不错以外,他还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人才。美国虽然在衰落中,但生活水平仍然高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虽然种族矛盾在激化,但毕竟是个移民国家,对外来人才比大部分国家都友好。我到Clarivate的顶级科学家的名单中去看,随手就翻到了大量的中国名字(当然有些人可能将来会回来)。
并且,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传承的。今天活跃在中国科技界的精英,不少人有过美国老师。要说培养顶级人才,倒退十几年,中国的大学恐怕都没有这个底气。现在我们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和美国的在自然指数上一争高下,情况不一样了。并且,因为待遇上来了,我们的大学和企业也开始吸收海外人才了。不仅仅是归国留学生,不仅仅是华人,还有来自韩日的,欧美的人才。美国虽然是移民国家,中国人也不排外。
最后,让我们谈谈创新环境,这很重要但很难量化,应该承认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大。跟前面说过的有闲钱养闲人紧密相关的,是风险承受能力,因为创新可能会失败,甚至失败的几率比成功更高。而我们过去申报国家项目,都要不厌其烦地论证可行性;真正的创新是走出自己的路,可行性不可能完全确定。企业也需要有足够的利润,没有生存危机,输得起,才能够去开发基础技术。
按理说,咱们的大国企是有条件搞基础技术研发的,就像当年AT&T下属的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我们大国企的路径依赖更严重,他们很多都是当年靠市场换技术发展起来的;并且现在的工资体系有问题,不利于招到一流人才。
我们私营领域的资本家们,并非没有冒险精神,你看他们玩起金融杠杆,胆子大得很;但一听到技术不成熟,就会摇头。因为我们太缺乏靠技术创新的成功故事了,我们没有雅各布斯(高通靠CDMA技术创业,掀翻一众控制无线通信的跨国公司),没有乔布斯,没有马斯克,这些都是靠自己的技术和产品重塑了市场的企业家,我们要去做市场上没有的东西,资本是没有信心的。像马斯克那样的人,能够不断把别人认为不靠谱的梦想变成现实,中国可曾有?
中国正在努力改变这个环境。中美科技战开始的2018年底,中国政府推出了科创板,吸引资本投入到科技研发中去。考虑中国现在的国情,科技创新应该更多的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但一项科研成果走向市场,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和漫长的时间。
国家开始鼓励科学家们带着自己的成果去创业。资本界对此也很积极,考虑到科学家不一定会管理企业,有的投资机构甚至会帮助科学家搭建管理班子。最近帮几个投资界的朋友看案子,我不禁感叹:这种还没完全走出实验室的技术,你们都敢投?
看来,一个人如果被卡住脖子,行为会很快被改变的。
我们必须正视差距,不承认差距就无法进步。我们也要看到举国上下正在努力,从政府到企业到百万科技工作者。借用华为被制裁后说的一句话: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杨珈媛 
-
国际首次!“量子模拟的圣杯之一”,我国科学家取得重大进展
2024-05-06 12:12 科技前沿 -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2024-05-03 17:19 航空航天 -
环环相扣、步步关键!嫦娥六号月背出差之旅日程表
2024-05-03 16:22 航空航天 -
今天上午太阳爆发强耀斑,对我国上空电离层产生影响
2024-05-03 14:09 天文 -
嫦娥六号任务首选窗口瞄准今日17时27分发射
2024-05-03 07:39 航空航天 -
嫦娥六号计划5月3日发射
2024-05-01 18:26 航空航天 -
准备就绪!嫦娥六号完成发射前最后一次系统间全区合练
2024-05-01 15:52 航空航天 -
币安创始人赵长鹏被判4个月监禁
2024-05-01 10:10 疯狂比特币 -
中美研究合作:核聚变实验实现两方面关键技术突破
2024-04-30 07:33 科技前沿 -
全球运营商最大单体智算中心投产:2万张卡国产化率超85%
2024-04-28 15:14 观网财经-科创 -
“5台ASML极紫外光刻机就相当于2022年欧盟对华葡萄酒出口总额”
2024-04-27 09:01 观网财经-海外 -
刷新纪录!这一国产芯片交付
2024-04-26 09:13 科技前沿 -
华为官宣:盘古大模型5.0将和“纯血鸿蒙”一同亮相
2024-04-25 10:37 观网财经-科创 -
杨利伟获得钱学森最高成就奖
2024-04-24 15:36 航空航天 -
“80后”神十八乘组亮相 简历来了
2024-04-24 11:13 航空航天 -
中国将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
2024-04-24 09:40 航空航天 -
《三体》重要情节被验证?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动态传播
2024-04-23 20:29 三体 -
神舟十八号任务完成全区合练 发射场做好应对风沙天气准备
2024-04-23 12:55 航空航天 -
阿斯麦:不走了,就在荷兰扩张
2024-04-23 11:08 观网财经-海外 -
神十八发射场区全系统合练,近日将择机发射
2024-04-21 16:56 航空航天
相关推荐 -
阵容庞大!关键时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国 评论 73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306“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60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113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3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