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走进王家塆:“博士”的家乡到底什么样?
关键字: 乡愁农村农村问题三农文科博士春节返乡日记文科博士文科博士回乡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他在文章中分享了自己春节回乡的观察和感受:返乡的交通不再那么拥挤,故乡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却有失落;相比春节,丧葬是村民共同体呈现力量的难得时刻;青年打工者的婚姻受到物质的压迫,而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
一个文科博士生的返乡观察,不仅引起一场互联网关于知识无力感的热议,使三农问题得到关注,更是引发了无数“高加林”们的乡愁。观察者网“最后的乡愁”专题,带来更多研究者的下乡报告和三农研究文章,真正关心中国农村的发展,读懂中国人的乡愁。
文科博士的返乡观察被如此热议,新华社记者特地来到王磊光的家乡王家塆,带大家看看文科博士家乡的真实模样。以下为全文:
对于离开故乡的人而言,无论生于农村还是城市,都有一份乡愁。只是乡愁与乡愁之间却不尽相同,因为故乡与故乡差别太大。
正是这些差异,让春节期间走红网络的文章《一位博士生的春节返乡日记》引来很多争议,褒贬皆有。日前,新华社记者走进这篇文章中写到的王家塆,看看博士的家乡究竟什么样。
山清水秀云雾绕 8个组只有1个通了水泥路
湖北罗田县大雾山村山坳里的梯田
从罗田县城出发,车行10多公里的盘山路,就到了大别山最美的一段:凤山镇大雾山村。沿途风光迤逦,山清水秀,远处的大别山里云雾翻滚,像人间仙境。其间路过两个水库,碧水泱泱,如同一块翠玉躺在山坳之中。一部分山上开辟出了梯田,有的种着农作物,有的荒着,层层叠叠,与山顶的云雾呼应,十分秀美。
这里没有一些农村常见的污水河、垃圾山、光山头,也没有一些富裕农村里那么多的摩托车和汽车。
这十多年里,家家户户基本都建起了两层小楼,粉白的楼房掩映在幽绿的大山背景下,看上去星星点点,别有一番诗情画意。村支书滕夕除告诉记者,全村300多户人,只有五保户、低保户家没有修房子,其余都修了小洋楼。
修建于2006年的通村公路只能通到村部,去王家塆的路还没有修。连绵阴雨天已经把道路浸泡得松软,春节里放过的礼炮的纸屑被人们踩着和进了泥土中。
王家塆在一个“Y”字型的山坳里,不过十多户人,是一个自然村,村子顶上是种着蔬菜的梯田,村子脚下是一个水库。
十多户人家的楼房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依地势而建,高低错落,没有一些平原农村常见的院子和门户,都是墙挨墙,房挨房,甚至门对门,路显得逼仄紧凑。
正月初九,塆子里却很冷清,路过的几户人家都闭着门,连狗都没有看到一条,只有几只鸡在屋檐下呆着,但能看到几股炊烟袅袅升起。
与很多农村不一样的是,王家塆所在的1组没有通水泥路,整个大雾山村8个村民小组,仅有1个小组修建了水泥路,其余7个小组都未通路。一到雨天,出门异常困难,本乡村民一般就闭门不出。老支书晏见明说:“这些年我们的楼房修了,通村的路修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其他的变化就没了。”
晏见明一家6口人,只有不到3亩地,女儿女婿都在外地打工,他们老两口守着土地在家照看外孙。老晏说,这两年水稻品种好,地里的收成可以保住口粮了,钱还是要靠别的挣。他养了30箱蜜蜂,靠着这个一年能有5000元到3万元不等的收入,还在山地上种了7亩的板栗,一年毛收入1万多。
有的塆子人去、田荒、屋塌
通向湖北罗田县王家湾的崎岖山路
近年来,随着科技、市场、政策的多方利好,农村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王家塆这样的山村,变化着实不能算大。在很多地方正在搞的土地流转,在大雾山村还没怎么开始。
做了4年村党支部书记的滕夕除介绍,全村有899人,外出打工的有300多人,超过三分之一,土地几乎全部季节性撂荒,但是也没有一户人家通过土地流转成为种植大户。
在很多农村发展迅猛的专业合作社,在大雾山村也没出现。尽管这里以板栗闻名,但都以各家散种为主。“除了外出务工,村民们没有别的出路。”
王家塆算是大雾山村比较大的塆子。因为离通村公路不算太远,又守着水库,条件尚且算不错。大雾山村还有很多小塆子,它们躺在更里面的深山坳里,连宽一点的泥路都没有,只有山路。
在温州打了10多年工的周林告诉记者,他家原来就在老山坳里,每天早上上学要走1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村小。前几年父母花钱在村部所在的2组买了地,才总算飞出了山窝窝,但是土地、老房都留在那里了。
“我们那个塆子只有五六户人家,现在一户都没有了,没人去了,房屋都塌了,土地也没人种了。”周林说。
滕夕除说,这样的“废弃”塆子,仅她所在的3组,就有两三处。整个大雾山村应该有十多处。
“磊光写的就是我们的村子”
王磊光和堂哥聊天了解村子的变化和故事
王磊光的父母是典型的传统农民,勤劳、朴实,很热情。家里新修了两层楼,房间很大,因为借钱修楼,目前还没有余力装修。客厅的家具很简单,几把小木椅子,一台旧式电视机。
王磊光的堂哥王曙光说,他家是塆子最后一家修楼的,其他家早就修了。修楼的费用花了20多万,而且不算王磊光父母的人工成本。“这已经是很不小的数目了,对于农村人来说,修楼大多数都是要借钱的。”
王曙光说,昨天他从自己孩子的手机上看到了王磊光的文章。“磊光写的就是我们的村子,很客观,很真实。”
滕夕除没有把文章全部看完,她看了一部分,不过她认为,关于王家塆山村的描写还是很客观的。
“大别山里,我们这样的村子很多,隔壁还有个村,比我们村更穷,条件更差。偏远的山村,跟平原和城市郊区的农村不一样,这些年发展了、变化了,但是没有想象的那么快那么剧烈。”
滕夕除介绍,2014年大雾山村的人均GDP上报的数字是三四千,但是实际上只有一两千。罗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而大雾山村又是贫困县的贫困村。村级债务现在还有20多万,没有集体资产和资金,村干部的工作很难开展,连收取新农合和养老保险的保费,每年都要到家家户户催要三四次,而山下临近县城的村子,农民都是主动交保费。除了经济原因,山村农民的观念和意识也保守落后一些。
关于农村大龄男性单身问题,滕夕除认为现实情况比文章中写的要严重。她没有做过全村的统计,但是在她生活的3组,一个小组就有10多个大龄单身男性娶不到亲。“我隔壁家一个男人快30岁,之前还带过来一个外地女朋友,都怀孕了,但是女孩回去后就不同意了。原因是他家太穷,两兄弟住在一栋房子里,而大哥已经结婚生子,这种情形哪个女孩愿意嫁?”
- 责任编辑:林西
-
“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88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089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0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62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要“帮忙”,印度拒绝了
-
“他想在大马士革建特朗普大厦”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
中方严管稀土出口,印度也“慌了”
-
“他有望在狱中赢得市长选举”
-
石破茂再强硬表态:美国,还不降
-
美方吹风会:中美都不想“脱钩”,同意税率下调115%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
美国小企业苦苦挣扎:利润蒸发甚至变为负数,最糟的时刻还未到来
-
特朗普施压后,泽连斯基表态: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车企利润暴跌超20%,“与中国竞争加剧”
-
中美会谈结束后,美国股指期货应声上涨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