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束复原小组池文汇:复兴路上,中华原生的服饰艺术是强大的价值和力量
最后更新: 2024-05-09 05:27:09观察者网:毫无疑问,对于服饰史传承的研究和重视,在这20年来的“汉服运动”中被大大强化了。但说到所谓的“汉服运动”,其实一直伴随着很多争议,包括“汉服”这个称呼本身也存在一些争议,对此您怎么看?
池文汇:其实回过头来看,所谓的“汉服复兴”运动恰好发生在我们国家迅速崛起的年代。人们刚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不太自信的时代走出来,年轻人是最敏锐的,不满于当时的文化现状,下意识地认为中国应当有与大国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而服饰文化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点。
海外留学生发起的抗议法国奢侈品牌迪奥“文化挪用”马面裙,这场“出圈”的青年自发活动促使了马面裙走入大众视野成为流行
第一批汉服爱好者,或者称为“同袍”,常常提到中国56个民族,55个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但汉族却是穿着西装或者马褂的形象——为什么作为主体民族失去了传统服饰,这是一个很让人疑惑的点。其实是伴随着民族主义情结的一种文化价值感的缺失,大家觉得应该有真正代表自己形象的东西。
观察者网:在“汉服运动”早期,遇到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大家做出来的服装造型被路人批评为“窗帘布”、“影楼装”,和今天我们看到的汉服相比远远谈不上美观,横向对比也不如当时流行的周边国家民族服饰——和服与韩服那样“精致”,所以在大众的认可度上遇到了很多阻力和困难。
池文汇:是的,这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只有美的东西才值得传播和传承。
我们可能想象不到,17到19世纪的欧洲,中国风大行其道,许多名家油画和艺术品都在描绘欧洲人心中的中国,描绘身穿丝绸服饰的优雅精致的中国人,宫廷贵族的装修布置会按照想象的中国风格来呈现,摆上作为奢侈品的中国瓷器——曾经我们有如此强大的文化输出,然而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外开放时,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的文化形象没有了,我们在美学上丧失了话语权。我们追求和消费法国、英国、美国的奢侈品牌,中国人每年在这上面的消费相当可观。其实这些欧美奢侈品背后都是巨量的“文化溢价”——我们为什么要花十几万买一个包,买一件成衣?难道是因为面料吗?不,我们买的是品牌和想象,是文化软实力带来的强大价值。
18世纪欧洲画家笔下的“中国风”
正因为这样残酷的现实,年轻人才会想如何破局。走到了这一步,我们不能用丑的衣服去代表自己的文化形象。
我认为,美本身就是价值。只有强大的艺术震撼力,才会给别人带来影响。华夏原生的服饰,本身就有极高的艺术格调,所以,必须呈现最原汁原味的古代服饰。这就如同人们现在看到希腊的雕塑艺术,依然会感觉到心灵的震撼——中华原生的服饰艺术也有这样的力量。
后来,很多人现场看完我们那场历代服饰大秀之后,都表示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因为我们把每个朝代最精华的造型,最有风格特色的造型呈现在你的眼前,你还没有品位完一个朝代强烈风格的时候,迎面又走来了另一个差异很大的风格,每一个细节都藏着着文化内涵。
2020年装束复原小组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历代服饰秀,将复原的部分服饰用一种近距离的方式展现在现代观众面前
秀场中有位观众是一位美国建筑学家,他对我说,从来没想到,中国古代真实的服饰是这样的,这一定是三千年里每一个时代最好的艺术精华集中起来了,这些东西已经超越了服饰,属于时间和真实,属于美和永恒。
其实,一般的欧美知识分子对于中国艺术的印象,都是来源于欧洲的“中国风”绘画和衍生的东方主义形象,是基于想象的、扭曲的“中国风”,与真实的中国艺术相差甚远。这种固有的观念又得不到来自中国本土的、强大的、具有震撼之美的文化产品的正向影响——没有人会为了你在西式剪裁的衣服上绣个龙凤牡丹这样的元素堆砌而买单,有影响力的只会是一个真实的文化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故事。
被扭曲的“中国风”
观察者网:说到故事性,很多在网上看过这场秀视频的朋友都会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一方面我们会觉得这些服装很抬人,让这些可能平时穿普通衣服平平无奇的模特一下变得很有气质;另一方面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这些穿着很考究复原装束的模特,想象成我们心中的历史人物,比如说,这个是霍去病,那个是陆游……感觉几千年的历史缓缓走来又在台上缓缓离我们而去。
池文汇:确实,衣服是服务于人的,服饰本质上是一种对身体的想象,是最贴近人的艺术——尤其是我们的传统服饰,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人格,可以说既是人穿衣,也是衣穿人。当这个服饰形象复原出来之后,我们很容易想到当时的一个人格气质适合的历史人物。
在这场秀中很有趣的一点,我们有一套北宋官员的服饰,是一件高级别官员的红袍。穿这件衣服的模特平时是个很调皮滑稽的男生,之前还没有作仪态的培训,但他一穿上这套衣服,整个人顿时变得严肃起来,走起路来也是一板一眼的。后来,这个部分还设计了一些剧情——这位严肃的红袍高官,搭配了一个为他提灯笼的活泼俏皮的绿衣侍女,观众在弹幕中还脑补了很多背后的故事,都特别有意思。
观察者网:从成立到现在你们大概复原了多少套古代服饰?
池文汇:大概有700多套,涉及从先秦到明朝的各个时期。
观察者网:其实在复兴汉服的爱好者内部一直存在着许多“流派”,他们之间也一直在争论不休:有人强调衣服形制必须根据严谨的考据,有人更喜欢轻便能穿着上班的“改良汉服”,有人则是觉得符合现代人对仙侠小说和游戏动漫想象的“仙服”更好看,还有人热衷于混搭的“汉洋折衷”……作为一直致力于传统服饰复原的圈内人,您觉得哪条路才是正确的选择呢?
池文汇:我觉得并不存在所谓“正确”——风格越多样越好,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条单一的道路,而是一片森林。即使是你刚才提到了这么多观点和风格,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传统服饰从来不是一个隔绝的东西。它的文化源流太深太广,我们无法站在现代角度进行“切割”,更不能一味去追求所谓的“正统”,因为服饰文化是流动的,是有生命的。
70年代舞台上具有传统服饰元素的新式女装连衣裙
曾经不少人提出发明一种“没有朝代的正统汉服”——有别于古代,适合现代人穿,但是具有交领右衽特征,样式统一,别人一看就知道是汉服的“标准服装”,就像今天的和服、韩服那样。但是很遗憾,这类标准服装还没有一个成功的。就像一些不太成功的汉服“改良”尝试:如果没有理解传统服饰的内涵,只是想当然地把袖子改短,裙子改短,或者剪裁方式改成时装。这种强行改造,很难有好的艺术格调,因而缺乏生命力。服饰的生命,是靠文化源流和艺术风格来成就的。真正有价值的探索,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从我们团队的角度来说,首先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守护住服饰艺术的根脉,深挖中华服饰的艺术宝库,做好研究、复原和普及,接下来才能考虑这个强大的根脉上会长出一些什么样的树——属于中国的现代时尚,这是需要更多人共同努力的。
经过“同袍”十几年的共同努力,“汉服女孩”日常的出行汉服在审美上已经发生的巨大的“进化”(左侧图片来源:小红书@LATATA)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戴苏越 
-
导演陈英雄出任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
2024-04-29 15:18 -
网络短剧,如何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新质生产力”?
2024-04-26 11:58 -
知名女星演唱会全场喊退票?官方回应
2024-04-21 15:31 -
热搜第一!黄子韬就不当言论道歉
2024-04-21 11:51 -
真相?危害社会的毒瘤——依法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25年特稿之五
2024-04-19 09:06 反邪教 -
清明假期第一天,一组数据看出行新特点
2024-04-04 12:13 -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
2024-03-22 10:45 考古 -
民进中央:建议加大教育捐赠的税收减免力度
2024-02-28 15:48 -
近3000件文物首次亮相!殷墟博物馆新馆下周开馆
2024-02-19 14:05 考古 -
原来年味在这道文化大餐里……
2024-02-11 22:17 -
“苦恼的不是图案不够多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太过于丰富”
2024-02-11 07:27 春晚 -
“我代表泰国人民,向所有中国游客发出最诚挚的邀请”
2024-02-01 14:34 -
我“嘉”年货带回家,亲戚家的小孩都馋哭了
2024-01-30 11:22 爱申活·暖心春 -
何立峰: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2024-01-29 19:00 -
书生在官场的365天,建了座“不网红”的图书馆
2024-01-27 14:31 观察者头条 -
去年国外撤回大量中国学者论文,教育部:开展高校撤稿论文自查
2024-01-04 15:46 -
这次,他们要为“男声”正名!
2023-12-29 13:03 -
破译一个字奖10万元的甲骨文“悬赏令”,公布第二批获奖名单
2023-12-02 22:52 -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
2023-11-29 11:30 考古 -
7名干部集中轮训期间到私企内部食堂违规吃喝,官方通报
2023-11-10 11:40 廉政风暴
相关推荐 -
“不被特朗普唬住,中国打了个样” 评论 11“显然特朗普先退一步,虽尴尬但有用” 评论 70欧盟深吸一口气:这也太荒谬了 评论 212阵容庞大!关键时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国 评论 91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311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