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经:2020-2022这三年后,中国企业面对了什么样的新世界?
最后更新: 2023-02-17 10:32:175.可支配收入与就业人员工资
2019-2022,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平均工资
2022年相比2019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了20.0%,年均6.3%;城镇增长了16.3%,年均5.2%;农村增长了25.7%,年均7.9%。2012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4565元,到2019年增长了72.4%,年均增长8.1%,这三年降到年均5.2%,到2022年差不多十年翻倍。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以前叫人均纯收入),到2019年增长了40.3%,年均8.8%。这三年农村年均7.9%降速不多,收入增幅受影响较小,但是基数较低,仍然只有城镇人均的约40%。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算所有人的,不工作的人也算在内。从就业人员工资来看,在城镇企业就业的分“非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两类。前者单位较正规,每个员工收入都有据可查,会全部进入统计,对后者就是抽样调查收入应该存在低估。
2022年的数据还没出,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工资为106837元,月均约8900元,比2012年增长了128%,年均增长9.6%。2021年相比2019年上涨18.1%,年均8.7%,增速还是较高,北京和上海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工资超过19万,绝对值都不低了。但是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只有约1.7亿,只占7.84亿就业人员的21.7%。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约2.9亿人,2021年平均工资相比2019年上涨17.3%,年均增长8.3%,相比2011年的24556元上涨156%,年均增长9.8%。
应该说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速还是可以的,但是绝对值就还不算高,特别是私营单位。而且还有约2.8亿的乡村就业人员,收入还要低一些,如《2021年农民工检测调查报告》统计的2亿农民工月收入约4400元。
6.未来10年发展预期
定性也定量地看,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人均GDP、人均收入都是大约翻10倍的超级增长。这么大的人口规模,20年翻10倍,绝对是世界经济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奇迹,没有人敢想象。但由于基数太低,中国只是来到了发展中国家前列,基本追平世界人均水平。下面不可避免要和发达国家对标人均GDP与人均收入,有大约3-5倍的差距。如果通过人民币升值追平一些差距,人均GDP、人均收入再翻倍,就基本能有典型发达国家水平了。
按这个设想,人均GDP要从2022年的8.57万元,发展到17万元。城镇非私营就业人员年工资增长到约20万元,私营就业13万元。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到5.0,GDP约48万亿美元,人均GDP有3.5万美元,可以追上日本了(2022年人均约3.38万美元)。城镇就业人员年收入也有2.5万-4万美元,相当可观了。乡村就业转入城镇,农民工群体逐渐消失,城乡差距基本消除,只是生活模式不同。
这需要多长的时间?如果以2020-2022年7.1%的名义GDP年均增长率估算,10年就正好是翻倍!等于说,疫情3年,我们并没有耽误,还是在翻倍的节奏上。到2032年,就能实现走向发达的任务。要是没这三年,真不一定看得清楚。
也许以后,说起中国新世纪走向发达的过程,就是三段。第一段,2000到2020年,20年翻10倍,GDP从2000年的10.03万亿增长到101.4万亿。第二段,2020-2022年疫情三年,蓄势、降速、切换、准备,GDP增长到121万亿。第三段,2022-2032年,10年再翻一倍,GDP达到240万亿,48万亿美元,基本完成现代化走向发达的发展任务。
如果疫情三年这么困难的情况,增长率都是足够的,接下来10年,我们完全有充足的信心完成最后的冲刺!
二、国内外发展环境
1.国内发展要点
中国经济最大的基本面大变动,是从2022年开始,出现人口减少。未来10年,人口减少的幅度是如何的?可能会是超乎人们预想的。
2012到2020年,中国人口死亡率基本平稳,甚至下降了一点点,2020年比2012年降了0.07‰。但是2020-2022这三年,人口死亡率开始小幅上行,分别是7.07‰,7.18‰,7.37‰。2022年死亡1041万人,比2021年的1014万多27万。需要指出的是,2022年的死亡人口是在11月1日抽样调查的,并未包括12月放开后的死亡人口增加。增加的27万,其实是老龄化人口死亡自然增加的迹象。接下来会如何?
中国历年出生人口1950-2022
根据历史出生人口(早期人口数据各版本有一定偏差,趋势类似),1954年后,中国出生人口上行到1年约2000万人。到2032年,这些人是78岁,就是现在中国的平均寿命。初略估计,10年后,年度死亡人口会达到约2000万人的规模,约是14.5‰的死亡率,比起2022年几乎翻倍。也就是说,10年间年死亡率上升7‰,每年上行0.7‰,粗略相当于每年比上年多死亡100万人。这个数字会前低后高,开始每年比上年多死亡几十万,后面每年比上年多死亡100多万人。这个现象在欧美都出现了,二战后婴儿潮时期的人口开始逐渐进入死亡阶段。
会有激励生育的系列政策,因上学工作推迟生育的女性进入生育期也会提振人口出生率。但即使这些因素发挥作用效果理想,如出生人口反弹至1500万,也难以赶上死亡人口上行的幅度。因此,未来10年人口持续减少是可以预期的,而且有可能每年减少的数值还不小,数百万甚至超过500万,2022年人口减少85万只是开始。
笔者认为,人口增减对人们的心理预期影响极大。当人口仍在增长的时候,即使只增加一点点,人们的心理也本能地不去想以后人口大幅减小的影响,例如不去想房地产过剩的事。但是当人口持续减少,不仅不反弹还越减越多时,预期就会倒转,成为常态心理背景。每年有许多去世老人的房子空出,在二手房市场扔出来,对一些城市的房地产预期恐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022年商品房销售额13.3万亿,下跌26.7%,销售面积13.6亿平方米,下跌24.3%。结合人口形势,很有可能,2022年就是房地产经济转型切换的关键年。以后即使房地产销售有所恢复,民众也会有一致预期,不指望买房能保存财富了,更不要说炒作。除一些中心城市地段较好的房产有保值作用,房地产成为一般商品,投资属性逐渐淡化,真正回归居住属性。具体能有多少需求,将由人口出生与迁移决定,房地产仍将是经济重要支柱,但其重要性将下降。
土地财政依赖将逐渐化解,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渐趋完善,大中小城市基本达到全球一流水平,城建运动高潮期过去。转折过程中,将有很多问题。如许多工作机会消失,房地产相关行业不景气需要转型,留下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债务问题。这些都需要靠新发展的经济成分解决。
如从房地产转到数字经济新基建,低碳环保新能源,全面改造能源体系。独步天下的投资能力仍然将是中国经济的王牌与保增长利器,也是中国领先于其它国家“消费拉动”的独有经济模式。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017-2022
但是土地出让金占地方政府基金收入80%以上,在2022年大幅下降进入转折,收入回到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是约40万亿,还有一些隐性债务,目前看不少地方不太可能靠自身收入偿还。这种情况问题也不大,需要进行置换,老债换成低息新债,这是中国特色的债务问题解决办法。最后变成银行体系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债务,到期就发笔新债归还老债,没有人催债不会出事。地方基建规模逐渐减少,债务规模相对经济总量比例越来越小。
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新方向是人口投资。如果投资是为了未来的消费,那么目前理解的投资,形成的基建、产能,都是消费的“客体”。还需要消费者作为“主体”去执行消费动作,而消费者的数量也是非常关键的。简单的计算就会发现,人口规模对于投资的作用。
中国虽然人口开始减少,但是绝对人口规模仍然很庞大,不是人口短缺。即使劳动人口规模下降,为海量人口创造就业机会,都一直会是重要的发展课题。低收入的产业向外迁移、机器效率提升,都需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退出劳动的主要是小学、初中学历的60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是00后,差异相当大。很多人都指出,中国并非是劳动人口下降,而是劳动力素质上升。以后的劳动力市场平均学历和技能将快速提升,但对收入和劳动环境的要求也会提高。
一个显然的方向,是要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对于女性就业和生育养育要特殊照顾。因此,需要一批企业主动降低效率,像以前的国企一样招入大批女性员工和和美美地工作生活。这并不矛盾,中国存在一大批市场地位已经相当稳固的大中型企业,完全有能力将部分利润向员工倾斜。例如电信运营商地位很稳,以后社会平均收入高了,稍提一些价,就可以获得充足的利润让员工增收。此类公司多招一些员工,都是没有问题的,放缓节奏,降低劳动强度,有利于生育和消费。
随着人口开始减少,全国基建主体完成,超前发展的必要性下降了,可以把劳动力的工作节奏、劳动强度降下来,多生活。转入生育和消费友好型社会,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生产力不成问题,通过进出口获得资源,扩大消费是必然的方向。投资相对GDP比例会下降,但绝对规模仍然会是惊天动地让外国震惊,将中国的生活环境继续优化到世界最强,这就是以前将投资能力发展到极强带来的好处。
社会节奏的变化,笔者预计会很快速。新一代进入社会的人,明显是有不同想法的,并不是很接受之前埋头努力奋斗的生活。有条件的企业作出表率,其它企业也会受影响,逐渐就从囚徒困境中化解出来,靠科技和管理优化获取真正的效率,而不是让员工疲于奔命。
中国仍然会是世界上效率最高、市场经济最优秀的经济体,但是会更注意平衡,对投资与消费、工作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地审视与革新。把消费占GDP的比例提升上去,其实并不难,就像疫情放开一样,真下定决心了,逼到要决策了,很快就能实现切换。外国普遍很难提升投资能力,消费是很容易做的,借大钱都要搞。中国以前是一直有发展计划,非常聪明地选择以投资为核心发展。发展消费其实不要做太多事,回归自然就可以了。
收入增长其实也类似。中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什么都要强得多,唯一差的就是居民收入。在以投资为核心的发展逻辑中,中国的收入增长也很迅速,但其绝对值仍然较低,投资的成本不高。以后就引入新的逻辑,消费需要收入增长,更多消费又回头促进收入增长,而之前大力投资形成的基建与产能,是这个正反馈循环的坚实基础。即使收入大幅上升,让投资成本变高,固定资产形成速度下降,由于主要的投资已经完成,不会影响大局。简单的原理,投资神功大成,就可以让全体国民进入享受期了,一些嘟囔不满也烟消云散了。
前期高增长阶段的发展看似较顺,实际只是增长率高,各种经济数据非常漂亮。实际我们付出了超常的努力,看上去就和别国人不一样。有些人看到一些模式无法继续的迹象,如地方投资负债高,人口生育率不断下降,就觉得会不会不顺了。恰恰相反,我们更改模式,多正常生活,就会有不错的经济表现,因为前面最难的建设阶段已经过去了,吃吃喝喝的就发达了。其实一些外国人来中国,会觉得莫明其妙,这不明显已经是发达国家了么?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小婷 
-
居民存款1月份增加6.2万亿创新高,大规模储蓄未来流向何处?
2023-02-17 09:40 观网财经-金融 -
20万亿行业史上首次!一个多月,近1600家机构被注销…
2023-02-16 21:49 观网财经-金融 -
中澳下月恢复贸易?商务部:一直在正常开展
2023-02-16 19:37 观网财经-海外 -
“交个朋友”欠薪恶意裁员?员工:罗永浩正积极推动解决
2023-02-16 18:06 观网财经-互联网 -
ChatGPT带飞英伟达,中国芯片成色几何?
2023-02-16 18:02 观网财经-科创 -
商务部:正常商业行为
2023-02-16 17:40 观网财经-海外 -
字节旗下PICO大裁员?回应:正常组织调整
2023-02-16 16:11 观网财经-科创 -
蒙古对华出口煤炭“赚翻”之后,现在又“后悔”了
2023-02-16 14:22 观网财经-宏观 -
3.5万亿日元!日本1月贸易逆差创新高,对华出口降17%
2023-02-16 14:06 日本 -
永杰新材IPO:9名股东突击入股,一年多就赚200%?
2023-02-16 13:40 观网财经-金融 -
“更少年轻人愿做流水线工作,这类工作由机器代替成趋势”
2023-02-16 11:28 -
只用30秒,拼多多在美国又火了一把
2023-02-15 19:52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快递股集体大跌,圆通:“疑似45亿个人信息泄露”与公司无关
2023-02-15 15:33 观网财经-金融 -
认养一头牛拟主板上市:承认非“认养”,吴晓波也消失了
2023-02-14 19:40 观网财经-金融 -
2022年中国游戏市场收入下降10%
2023-02-14 18:1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中国移动补采万台鲲鹏服务器,本轮集采国产化率超40%
2023-02-14 17:58 观网财经-科创 -
贷代相传?“房贷可还到80岁”合理吗,老人去世谁来还?
2023-02-14 07:25 观网财经-房产 -
双欣环保拟主板上市,实控人行贿案调查结果仍未知
2023-02-13 19:39 观网财经-金融 -
被曝清仓“印度支付宝”,阿里正加速告别印度?
2023-02-13 18:27 观网财经-海外 -
国际资本创纪录流入1500亿,中国股市2023年开门红
2023-02-13 17:33 观网财经-金融
相关推荐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6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1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8“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