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千锋教育副总裁陈川:高校专注科研,企业新进员工都是“小白”,IT职业教育是出路吗?
最后更新: 2021-11-21 12:59:19【导读】 产业数字化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方面,我国东南部广东、浙江等制造业发达的省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逐渐出现“招工难”;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大潮中,市场对“行业+IT”双栖人才的需求尤为明显。一边是大量高校仍然以科研作为核心目标,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动力不足;另一边是BAT等大厂从985、211高校整班整班拉走毕业生,大量中小企业无人可用。
近日,国内知名IT职业教育机构千锋教育副总裁陈川就此话题接受了观察者网专访。 陈川认为,中国数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必须打破,教育必须面向就业。在这个方向上,德国模式可能是一个好的借鉴。而在社会向数字化高速转型的时代,探索甚至创造一个数字孪生世界的成就感,可能才是支撑许多IT人才前赴后继的根本动力。
【文/观察者网 周毅,编辑/周远方】
观察者网:中国信通院9月30日发布的《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能否请您从IT职业教育从业者的角度,谈谈对这个问题看法?
陈川:
站在一个行业观察者的角度上来看,我觉得这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长时间的稳定的发展,是否可以持续下去,这涉及到我们国家现在所力推的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思路。数字化转型需求实在是太迫切了,国家经济发展从质量和效率上要有所提升,我们人均产值才能上去。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现在可能很难想到,我们跟各个行业接触后发现,需求最多的人才是数据分析师,有很多是企业老板自己来学。因为他们觉得企业发展到一个瓶颈:怎么去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怎么去提升决策质量?在以前可能大家会依靠行业经验,但现在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会给我们积累经验的时间。
举个例子,现在有人想做一家重庆小面,在网上送外卖。如果老板自己深入到这个行业了解、学习和收集数据,完成这个过程后,发现企业发展的时间窗口已经没有了,市场已经被占满了。
企业现在需要能够掌握一套完整有效的数据,去抽取、分析,做决策支持工具的人才。在任何行业,都可以把数据分析的技能植入,在短时间内帮助企业提升效率。现在我们接触到很多初创公司,招聘的第一个岗位就是数据分析师。
这个岗位现在面临的一个很大的痛点就是,它要求人才既懂技术又懂业务。我们曾接过一个培训业务:因为某家药企要求学生既懂医药学,又懂数据分析。千锋在一所大学培训了整班的药学专业学生,做数据分析,从头开始培养他们数据分析的思路和工具等等。
以前我们提到IT从业者,第一个反应就是程序员。但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程序员有分工,有系统架构师、产品经理等等角色。而在我2003年入行的时候,哪有什么专门的设计人员?从头到尾都是程序员一个人包圆,但现在,行业分工非常细致。
2016年数字经济影响不同年龄的就业结构与全国非农就业结构的比较(上图)数字经济逐年影响的不同受教育程度的非农就业人数(下图)图源:数字经济对中国经济增长和非农就业影响研究――基于投入占用产出模型
观察者网:您提到需要双栖人才,专业技能和IT技能,谁更占主导地位?
陈川:
我认为专业技术和IT技术同等重要。
之前的程序员可能是一个比较封闭的职业,接受产品经理或者客户的需求,然后把程序开发出来。但现在他需要深入到各行各业中去,深入地理解行业。
现在我们把一些咨询公司工作的工具和方法,引入到我们培训体系中。咨询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小白来到这个行业,短时间内要有深入的理解。怎么样快速地去掌握行业最核心的逻辑,也是一个方法性的问题,
观察者网:教育、职业教育、IT职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陈川:
国家现在把职业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以前在人们认知里,考不上好大学的人才会去学习职业教育。现在来看,我们国家对职业教育,实际上是在急速推进的过程中。
时势造英雄。以前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专科毕业生,他们更强调学历教育。毕业后学生到企业里面,再接受我们一度所说的“二次深造”。
很多企业都在诟病我们之前的高等教育,新招来的大学生,实际上什么都不会,只受过一些最基础的教育,企业还要从头开始教。
以前行业变化的速度相对比较慢,现在变化的速度很快。学生在来到企业工作之前,就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IT职业教育现在需求很大。
观察者网:可不可以把职业培训理解为职业再教育?
陈川:
过去,千锋和同行们的角色是对终极客户——用人单位负责,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我们不管,用人单位告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给我们付费,我们去学校找到学生,培训技术,然后把人才送到企业。
本科毕业前,学生本来有4年时间把职业技能培养好,但是在就读期间里面没有实现。毕业后想把4年要做的工作,压缩在4-5个月里面完成。这是一个填鸭式的催熟行为。在这4-5个月时间里,学生非常辛苦,老师也非常辛苦,只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技能拔高,勉强够得着工作门槛。
我们为什么不能更高效地把前面4年时间利用起来?
千锋现在推进产学研就基于这个概念:要从大一开始,就把我们的课程、教材、系统和师资力量,嵌入到高校里面去。高校负责基础教育,我们负责职业教育。那么学生在毕业,甚至毕业前,就已经掌握了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就业就会更加顺利。
能不能把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我认为两者是不一致的。职业教育一定要在校园里面完成,职业培训同样有价值。现在知识更新迭代速度实在太快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在从业后会继续学习。
大家工作本身就很忙,晚上回家还要接着去学习。包括我们千锋在内,推出了很多产品,针对IT从业者的技能提升。我们从来不认为,没有千锋的存在他们就学不会,千锋提供的价值是:帮你节省时间。我把掌握的新知识全部体系化、结构化,所有内容全部梳理好。
搞IT的人经常遇到一个情况:当你去学一门新技术的时候,经常会被一个过来人看起来很愚蠢的小问题挡住,10天半个月解决不了。我自己就无数次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千锋知道这里面的问题,所有要趟的坑,所有要踩的雷,我们帮你摸一遍。 所以,千锋一直认为我们并不是教会学生技能,而是为学生寻找一条更加平缓的学习路线,为学生节省时间。
未来职业教育是向两端延伸的。未来中国高校毕业的学生,要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需求,这是我们职业教育改革要做的。千锋站在中间,左边是高校,右边是企业,我们要向左延伸,延伸到高校里面,也要向右延伸,延伸到企业里面。这是我们的思路。
人才市场上的求职者,新华网图
观察者网:我们了解到,千锋学生画像基本有两个:应届大学生和有从业经验的年轻人。这是否意味着存在一些问题,现在高校和企业没有给这些人足够的职业培训机会,以至于他不得不毕业以后,或者辞职才能来学习。
陈川:
国家现在把职业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但这个过程我觉得需要时间,可能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中国几千年来就有科举考试的思路,大家会认为,考大学不是要去当工人、经营行业的,而是要去从政的,这就需要解放思想。
中国高等教育,在这一次坚决转型之前,其实之前也有过几次转型,但基本上是沿袭了前苏联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我们建学校的思路,甚至很多学校的建筑模式都是跟前苏联学的。
我认为,现在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在转向德国模式:高中毕业之后先去找工作,面试成功后,去企业定向的高校学习,然后再工作。真正是所谓的双元制,企业和高校共同办学校。
但中国高校在前些年是围绕科研的。优秀的教授永远不讲课,只搞科研。国家前两年推动产业学院,最早就是龙头企业和龙头高校共建,是清北这样的985、211高校,跟BAT这样的公司共同来建设。
但实际上985和211更关心科研,比如说我是南理工毕业的,专业是自动化。南理工自动化专业是做军工的,最关心的是自行火炮,跟民用行业没有任何关系。
再比如,有些大学学院是做长征火箭遥感的,就只关心这个事情。生产1万个零件,9999个不能用,没有问题,只要那1个能用就行。但是企业得保证9999个都能用。高校的定位,跟产业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之前培养行业人才的责任,实际上不是高校来承担,而是企业承担的。但现在企业发现根本承担不动了:企业想高速发展,结果来的人全是小白。原来BAT这样的企业包括行业头部公司,他们会怎么招聘?从985、211整班整班地拉人。
还有一个问题是985和211才多少学生?中小企业还要不要活?其实国家现在政策非常清楚,要扶植中小企业,因为这才能解决就业问题。华为是一个伟大的企业,在全球有20万员工,但这相对整个中国就业问题来讲,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其他学校没有科研能力,还要硬往科研上靠,学校很痛苦,企业也痛苦,学生更痛苦。因为学生没有好老师来教,但凡老师的能力强一些,都要搞论文和科研项目。所以我认为,部分高校转型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一方面,国家在做企业培训的时候也是踉踉跄跄,这需要时间去整合和磨合。现在发达国家一些优秀企业,比如诺基亚和西门子,每年都花大把时间去做企业培训,但是我认为那是结果,不是原因。
不是因为它花了大把时间给员工做培训,所以企业有长足的发展。而是它度过了企业原始积累阶段。如果是一个小公司,只有四五个人,专门给别人做微信小程序,现在跟老板说,让员工一个月不要干活,培训最新的小程序技术。但一个月不干活,资金链断了,企业就饿死了。
所以说这个过程还需要磨合。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并没有度过日本、德国和美国一些企业的积累阶段。我觉得不能这样做一个横向对比,这对中国企业是不公平的。有很多人选择辞职接受培训,也是被逼无奈。
我觉得这对整个行业并不是一件坏事。辞职培训的两三个月时间,他们会有一个质的提升。当他们重新进入到行业里去之后,也能给行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怎样把企业培训做好?我认为不同企业处于不同阶段。
BAT,包括其他一线互联网公司,我们都做过培训:项目管理、产品设计、中层干部管理、一线员工技能……我们都做过,这些企业度过了原始积累阶段,但有些企业就做不到。我觉得随着在线教育发展,这件事逐渐会有转机,人们可以通过在线方式慢慢提升。
一位观众在收听关于“5G+智能制造”应用的讲解 新华网图
标签 职业教育-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周毅 
-
赴港上市仍未明确,蔚来在美融资20亿美元“补血”
2021-11-21 12:09 观网财经-汽车 -
中联部举办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宣介会
2021-11-20 18:16 中国外交 -
12城住户存款超万亿:北京人均存款近20万
2021-11-20 15:46 观网财经-金融 -
我国首家数字经济人才市场揭牌成立
2021-11-20 15:19 观网财经-宏观 -
烧钱警告!B站6亿拿下“有妖气”,1亿拿下支付牌照
2021-11-20 14:06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刘鹤向2021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开幕式致辞
2021-11-20 13:19 宏观经济 -
依《反垄断法》处理43起案件,涉腾讯、阿里、京东等
2021-11-20 11:21 观网财经-宏观 -
联合国:供应链紧张部分商品将涨10%,对中国影响远小于欧美
2021-11-20 09:23 观网财经-海外 -
上交所发布营业收入扣除指南,精准打击空壳公司
2021-11-19 21:51 观网财经-金融 -
元宇宙激活AR眼镜融资热潮 消费级刚需不足仍是难题
2021-11-19 21:37 观网财经-科创 -
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冬奥场景试点已进入冲刺阶段
2021-11-19 21:37 观网财经-金融 -
年薪10万连带赔偿上亿,康美造假案引发A股独董“辞职潮”
2021-11-19 20:39 观网财经-金融 -
银保监会:个别商业银行与企业客户因存单质押发生纠纷,正调查
2021-11-19 19:57 观网财经-金融 -
利润大幅下降,想退化成拼多多的阿里成功了吗?
2021-11-19 19:2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数据安全新规将至,商汤科技赴港上市有新进展?
2021-11-19 17:23 观网财经-科创 -
80元买2184元卖!反垄断局“第一刀”砍向原料药
2021-11-19 14:20 观网财经-健康 -
25.09万元起!特斯拉国产Model 3涨价1.5万元
2021-11-19 11:52 观网财经-汽车 -
24个省会城市二手房价环比下跌,8城房价跌回一年前
2021-11-19 10:08 观网财经-房产 -
央视探访国产芯片光刻区:国产芯片给雷达装上最强大脑
2021-11-19 09:05 观网财经-科创 -
《企业境外反垄断合规指引》发布
2021-11-19 08:20 反垄断
相关推荐 -
“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24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评论 131“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评论 82“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评论 189最新闻 Hot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他称“无法确保出席阅兵式的各国领导人安全”,俄方回击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
数千美情报人员将被裁撤,美媒炒:他们“反水”中俄怎么办
-
5年来首次,香港金管局买入美元以稳定汇率
-
特朗普下手,英伟达对华“特供版”要改
-
中国人寿通过议案,险资有望加入债券“南向通”
-
美防长命令双航母战斗群继续留在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