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孟宸:人工智能时代,战争形态是否会彻底改变?——俄乌冲突中的认知战(三)
最后更新: 2025-02-26 07:36:09临渴掘井,棋在局外
那么我们要回到最初提出的问题,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被大量用于战争,战争的形态和模式是否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传统有人驾驶的重装备、如火炮、固定翼和直升机、坦克装甲车是否将被淘汰?
答案很难用“是”或者“不是”来回答。
作为曾经在战场上居于统治地位的军兵种和作战平台,很多已经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马拉战车、乘马机动和作战的骑兵、长矛兵、弓弩手……但从另一个角度,尤其是从战场上任务和职能分析,战车、骑兵甚至是古罗马时期的战犬,每一项都与新技术融合脱胎换骨,继续在战场上驰骋。
俄乌冲突中,空降兵、坦克装甲车辆、新能源乘用车甚至是两轮助动车在战场承担的任务,与千百年前车兵、骑兵和战马一脉相承。坦克难道不是拖拉机履带和重甲骑兵融合的结果吗?因此当机器狗成为国际军援军贸市场甚至影视作品新宠时,我们也应该记住,莎士比亚笔下的凯撒曾经说过“释放战犬,格杀勿论”。
像如今成为席卷全球军队潮流的第一人称视角操纵无人机,为了抗干扰已经开始使用光纤保证数据和指令的上下行,但它真是一种新技术吗?
光纤fpv
尽管“长钉”“百眼巨人”这样的光纤制导弹药扩散范围足够大,发射后不管技术甚至单兵便携式导弹本身,都是冷战时期便开始普及的技术。俄乌双方在乌克兰所实践的技术和场景,应该被视为冷战后期对二战以来地面作战经验总结后,美俄法等国提出数字化步兵设想的现实化。
这种继承性以及新技术、新想法,普遍脱胎于逐渐成熟和普及的民用技术,甚至第一人称视角操纵无人机大行其道这一现象本身,都决定了俄乌冲突的现实以及未来,注定要符合最基本的总体战时代军事常识。
这一场本质上是北约体系借助乌克兰与俄罗斯进行的常规局部战争,依然由工业能力决定了动员的能力和效果,交战双方在绝大多数领域和具体平台对比上很难拉开代差。这也是西方智库在2023年便用“挣扎而非崩溃”来形容俄罗斯在面对北约技术优势时的窘境。同样在2023年,普京总统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带来的影响将比肩核武器的发明。
但战场的现实也说明,在工业和先进技术领域,在关键的作战平台方面,落后就要挨打是不变的真理。2008年,俄罗斯启动了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和颠覆性技术EDT上赶超北约的计划,但从俄乌冲突的结果上来看,俄罗斯在无人作战平台、低成本精确制导武器等领域,只能是奋起直追甚至是亡羊补牢。
UMPK作为一种对传统无制导航弹进行制导化升级的模块声名大噪,暴露了俄罗斯空天军在2015年以成本考虑拒绝此类装备的短视。俄罗斯如今在“立方体”“海燕”“天竺葵”等无人机生产上的巨大投入,也证明直到2016年才开始本国民用领域扩大无人机装备的决策是滞后的。
类似的场景,也在困扰西方。炒作“风暴阴影”“神剑”“标枪”等精确制导甚至智能弹药打击效能,并不能掩盖欧美各国冷战后因为工业空心化、和平红利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的从重装备到弹药生产全面停滞甚至退化的现实。
美国炮弹产能严重不足
西方想要扭转局面,单凭加大资金投入是不够的,熟练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培训,如同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操作手的训练一样,需要经年累月的努力。在民用领域积累足够的产能、成熟和高质量的货架产品及技术、兼具创造力和经验的人才团队,才能保证战时通过动员在最短时间最低成本下补充军事体系,应对战场新形势新变化新挑战。
未雨绸缪,警钟长鸣
俄乌冲突还有一个必须关注的教训,就是在注意高技术新威胁的同时,要重拾对战略打击的警惕。
战略打击实际上也是自人类有战争以来最可怕的作战手段,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西方军事史虽然动辄将战略破坏与“阿提拉”“匈奴”“游牧”等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早在古希腊色诺芬《远征记》中便有破坏敌方农业生产的战略打击记录。
间战期,远程轰炸机的发展让战略轰炸成为最令人胆寒的战略打击手段,这种恐惧在喷气式战机、导弹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统治战场时代被进一步加强。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1962年肯尼迪就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宣称一种新战争形式的复兴:“通过伏击而不是正规战进行的战争;通过渗透而不是入侵,通过侵蚀和消耗敌人而不是与敌人决战来寻求胜利。”
以袭击北溪管道为代表的战略打击行动,本质是融合冷战以来对特种作战、非对称作战和人工智能、信息化等新技术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以无底线、无差别甚至有意识选择敌方关键民用基础设施,以及支撑民生及社会稳定的网络作为目标的新型战略打击。
北溪管道被炸
这种策略必然导致破窗效应,事实上部分大国早已了解关键基础设施体系的脆弱性,但长期以来碍于国际法和最基本的战场规则,不敢打开潘多拉的魔盒,但如今人工智能和无人作战平台却提供了一种模糊战争罪责的手段。
当然,本身战争中也从来没有过所谓“不可染指的净土”。所以我们必须在平时,对可能在未来成为目标的基础设施网络进行及时的改造升级,以高强度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演习,强化民众对民防的认识,提升全民参与程度,普及相关知识。在相关目标防御方面,也应考虑尽早采用无人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避免在博弈中处于代差劣势。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唐晓甫 
-
显示“印太地区”存在,法国“戴高乐”号航母抵菲访问
2025-02-25 17:27 -
苏57在伊朗停留数日“不寻常”
2025-02-25 16:18 -
接受紧急维修后,“杜鲁门”号已返回海上
2025-02-25 15:21 -
美军下一代空空导弹AIM260首次曝光
2025-02-24 14:26 -
台军IDF战机首曝挂载空射雄风3
2025-02-24 10:38 台湾军事 -
一周军评:战争的三年间
2025-02-23 10:37 一周军事观察 -
拙劣!带多名外国记者摆拍炒作,挑衅我方直升机
2025-02-22 21:34 南海局势 -
澳大利亚称中国海军舰艇在附近进行实弹演习
2025-02-22 10:12 -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 发布新修订的共同条令
2025-02-21 18:04 -
重启基地对抗中国,天宁岛二战机场修复初见雏形
2025-02-21 10:10 -
特朗普政府计划军费削减8%,太平洋方向可能不降反增
2025-02-20 16:43 -
美军试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
2025-02-19 23:10 美国一梦 -
美国空军可执行任务率20年最差
2025-02-19 16:45 -
美日法三国“大甲板”海军演习结束
2025-02-19 16:43 -
台军勇鹰战机失事 汉翔甩锅:组装测试认证都没问题
2025-02-19 08:23 -
台军欲效仿美“滨海作战团”,重建“陆战77旅”
2025-02-18 18:26 -
波兰外长回绝:不会有欧洲军
2025-02-17 15:20 -
王毅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
2025-02-15 17:19 -
吴利荣,获中央军委一级表彰
2025-02-15 17:19 -
乌军F-16升级AIM-120C和AIM-9X
2025-02-13 17:20
相关推荐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6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1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8“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