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永年、杨丽君:中美在南海问题上陷入“安全困境”
关键字: 南海问题南海冲突中美关系重返亚太中国崛起实际上,中美两国关系的最高层面仍然是合作。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中国也需要美国的合作。作为唯一的霸权,今天的美国对中国有两种态度:一是需要中国,二是防备中国。美国首先需要中国。作为“老大”,需要“老二”承担更多的责任。美国是世界的警察,每天都在承担着庞大的费用。如果“老二”支持“老大”,那么“老大”的世界警察地位更可以持续。
美国现在处于相对衰落地位,更需要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对美国而言)。这也就是美国这几年来宣称“中国责任论”背后的原因。美国要防备中国挑战“老大”的位置,阻止中国取代美国霸权。美国从南海等中国周边入手来防备中国,不难理解中国的回应。美国也一直在抱怨中国“搭便车”,没有承担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对美国来说,中国拥有的国际空间取决于其所承担的国际责任。
中国也可以有效利用美国对中国的这种需要。例如中国的军事现代化经常被美国和周边国家视为对区域安全和稳定的威胁。如何应付?中国要军事现代化,又担心陷入军事竞赛,那么就必须改变军事现代化的方式,那就是要把军事现代化置于中国的国际责任的话语中,并且也必须在政策层面保证更为透明和可预期。
和美国一样,中国实际上也在尽力拉拢周边小国家。越南和菲律宾最近这些年使劲拉拢和靠近美国,但中国并没有放弃,而是试图用经济因素使其不要过于靠向美国。然而,中国的努力并没有正面效果。
相反,中国越拉,这些国家越靠向美国。为什么?这里的因素很复杂,但其中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
第一是中国的区域责任。20世纪以来,中国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和东盟国家改善关系。在经济上非常成功之外,其他方面也有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但中国没有处理好南海问题。尽管中国认为南海问题并不是由中国引起的,而是越南和菲律宾等国所致,中国只是被动反应罢了;但中国忘掉了自己已经至少是区域大国,不能对像南海问题这样重要的问题毫无准备。在处理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很显然必须置于中国和东盟区域整体利益之内考虑。在没有准备好如何在区域整体利益内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中国的反应不仅给当事国(越南和菲律宾等)更多的理由来邀请美国,而且也失去了其他和这个问题没有关联的国家的同情和支持。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都是用国际水域“航道安全”来论证对南海问题的关切。
第二是中国忽视了小国家天生惧怕单独和大国打交道这一事实。在理想层面,中国提出和平崛起等政策口号,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感受到威胁,但这并不容易。中国的真诚很难让小国家感觉得到。这就要求中国从小国家的角度来理解问题。这方面,中国如果学习美国,即不尊重小国家,那么小国家更会靠向美国。有关南海等问题,中国要争取双边主义的突破。如果不能突破,那么也可以改变传统双边主义的做法,转型到现代新型的双边主义,即在多边(中国和同盟)的构架内来讨论双边问题。这就可以大大减少小国家的担忧和恐惧感。实际上,近年来有关南海各方行为准则的讨论已经进了很大的一步。中国必须往多边主义方向努力。在越南和菲律宾的案例上,中国力图通过经济方法促使这些国家回到传统的双边主义,这种努力很大程度上会适得其反。事实上也如此。
4月18日,中俄印外长举行第14次会晤,俄罗斯、印度表示支持中国南海立场
不管人们喜欢与否,南海问题不仅是中国和南海相关国家的问题,也是中国和美国的问题。但无论是和美国的关系还是和南海相关国家的关系,中国仍然有很大的外交空间。中国不仅要善于利用现有的资源来掌控南海问题,更要善于发现新的资源来影响南海问题,为己所用。
中国可以利用本区域之外大国例如俄罗斯“重返亚太”的动机来改变局势。传统上,俄罗斯和越南有着紧密的经济和军事关系。最近俄罗斯再次表现出“重返”越南的兴趣。对中国来说,俄罗斯“重返亚洲”,也必然产生战略上的压力。不过,同时,中国也可以利用此来消解美国的压力。俄罗斯一旦“重返亚洲”,中国就可以防止把南海问题演变成单纯的中美之间的问题。利用一个区域外力量平衡另外一个区域外力量,在一定时期也不失为有效的策略。
随着自己的继续崛起,中国更有可能发现新的因素来应付南海问题。最近中国的“一带一路”尤其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动议更有可能为南海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契机。作为主权问题,南海问题很难得到解决,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管理和控制,不让冲突爆发出来;有了小冲突,就要防止它升级成为大冲突。但仅仅有冲突管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中国和南海相关国家的共同利益。
中国的外交哲学是“求同存异”。没有共同的利益,那么冲突就凸显出来;反之,如果共同利益做大了,那么冲突面就小了。“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做大和周边国家的共同利益的巨大项目。随着这种共同利益的做大,中国就会更有能力控制冲突面,甚至化解冲突。
诸如此类的新空间的拓展,无疑可以增加中国应付所面对的挑战的可能性,有可能避免和外在世界的对抗,增进国家利益。但这些空间的拓展的前提就是要解放思想,改变传统思维方式。不管如何,南海是中国的生命线,无论如何,中国必须守住南海。
《中国崛起不可承受之错》,作者郑永年、杨丽君,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3月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小婷
-
“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评论 18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442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64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66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100最新闻 Hot
-
巴基斯坦称使用“枭龙”战机击毁印度S-400防空系统
-
搞钱色交易、贪欲膨胀,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幼鹏被“双开”
-
“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
果然,英国被用来“立规矩”了
-
印度官员:印军正做出回应
-
印方:一高级官员在巴方炮击中身亡
-
巴基斯坦发起“铜墙铁壁”行动:已打击20多处印度军事设施
-
华春莹:你好呀,丁真
-
克宫回应:支持30天停火,但得妥善安排“细节问题”
-
特朗普:鲍威尔不爱我
-
“讲真,印巴打仗我们管不着”
-
普京:welcome,卢卡申科:现在都用英语了?
-
X平台:印度要求封禁8000多个当地账户,否则重罚
-
4月中国对东盟出口激增20.8%,美媒惊了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