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永乐:“西亚病夫”的自救——康有为眼中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关键字: 康有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维也纳体系欧洲五强共治康有为作于1908年的《突厥游记》稿本赞赏青年土耳其党人的立宪运动。在光绪去世、“国会请愿”遭受挫折时,康有为一度主张仿效青年土耳其党人发动“兵谏”。在1910年致孙宝琦的《与慕帅书》中,康有为指出,中国不开国会则已,一旦开国会,就必须成功。如果不开国会,列强可以将中国作为“行尸走肉,冢中枯骨”,中国可以得以苟延残喘。但是一旦开始开国会的运动,列强察觉中国正在救亡图存,必然会加强对中国的压迫,因此国会运动必须成功,达到强国的效果。
在此,康有为向孙宝琦讲述了土耳其青年土耳其党人发动“兵谏”逼迫苏丹召开国会的故事,请求对方纠合群帅,共同通电,请朝廷召开国会。在列强环峙、军队思变的环境下,当政者将不得不考虑开国会选项。[11] 1911年他在《于晦若李柳溪两侍郎谈责任内阁例语书后》一文中,曾再一次“密告”上述计策:“故为公今计,及早自立,速联各省封疆,办突厥之举,则国家可救,人望大归,乃助政党,可大可久,上策也。”[12]
庆祝青年土耳其党人革命的宣传画
而对于流亡于海外的革命党人而言,土耳其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点。在立宪派与革命派论战中,立宪派提出革命可能会导致外国干涉,从而导致中国亡国。胡汉民在1908年的《驳总汇报惧革命召瓜分》中引土耳其和埃塞俄比亚两个例子驳斥“革命必致外国干涉说”,指出关键在于中国民族(胡汉民在此仅指汉族)能否展示自己的力量。土耳其虽然国政腐败,“而列强审其民族,有自卫之能力,谓其兵士皆知以死捍御他族,遂各寝其兼并之计划。”[13]
胡汉民尤其强调,土耳其军队原来忠于苏丹政府,在青年党的劝导下,起兵反对专制,这对中国革命尤有启发。胡汉民引此例要说明的是,满人统治中国,借助其实是汉人的力量;如果汉人都能像土耳其军队那样,起兵反对专制,则专制必亡。这一论述,体现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对革命策略的认识上的某些进展:他们认识到,搞刺杀和小规模的武装起义都难以达到革命目标,要推翻清廷,还必须从策反军队入手。
胡汉民作于1909年的《土耳其革命》一文则进一步比较了土耳其革命与中国革命。胡汉民指出,土耳其建立君主立宪,是可行的,因为统治者是土耳其人,而要求立宪的被统治者也是土耳其人,没有民族上的隔阂。但放在中国,却是行不通的,因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是不同的种族,最终无法调和。
中国的情况,更应该以希腊的情况来比较——当时土耳其已经宣布立宪,但希腊仍然坚持革命斗争,最终获取独立。这是因为作为文明民族的希腊不愿受落后民族土耳其统治。汉人应当以希腊人反抗土耳其人为榜样,从落后的满人那里争取民族独立。另一方面,即便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属于同族的土耳其,亦不满足于单纯的君主立宪,废黜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另立苏丹,这证明了中国在“异族统治”的情况下,更应该奋起革命。[14]
由此可见,青年土耳其党人运动,立宪派视之为立宪运动,革命派视为之革命,可谓各取所需,皆大欢喜。[15] 1911年10月底爆发的“滦州兵谏”,可以说不无青年土耳其党人的色彩。康有为当时也表示了对兵谏的支持。清政府匆忙颁布《十九信条》,实现君主立宪,任命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的内阁,然而一切为时已晚。随着南北和议的达成和清帝的逊位,立宪派的君宪梦也被击碎。这促使康有为回过头去反思君宪何以在中国失败。
1912-1913年巴尔干战争期间的希腊语宣传画,将奥斯曼帝国画成恶龙
戴东阳考证指出,在《突厥游记》的1913年刊本中,康有为对1908年稿本作出了大幅修改,使其基调从热情洋溢的赞颂,变成冷静乃至冷酷的观察和评论。[16]新版本指出,阿士文党人多游学于法国,过多地接受了法国的政治知识,“然法人不同英、德,本不长于政治,但哗于革命耳。”阿士文党人开始只在伊斯坦布尔宣传,苏丹将其流放到小亚细亚,引发了阿士文党人极大的怨怒,从而到处宣传反苏丹专制思想,从小亚细亚到全国各部,都逐渐受到他们的影响,“渐而回教徒、耶教徒、突厥人、亚马尼亚人,皆思自由而排帝政焉”。苏丹不敢大力镇压,“于是突民轻突主之无能为也,益肆无所惮”。[17]
康有为进一步批评,土耳其民众对于立宪有很大的误解,认为立宪就是猖狂自由,无不可为,“无论何政俗,皆曰今行立宪即改矣”。民众的期望越来越高,而君主很难满足,但如果再行压制,其结果可能是引起更大的反弹。在此,康有为提出了两个负面例子,一个是波斯的立宪,另外一个就是1905年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立宪,两个立宪事件都与国内动荡相伴而行。[18]
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失利,沙皇俄国各地爆发反对沙皇政府的革命——这次革命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晚清立宪派和革命派的辩论,被视为立宪国家优于专制国家的证据。作为让步,沙皇政府推行有限的宪政改革,建立国家杜马行使部分立法职能,同时颁布俄罗斯帝国基本法,但在其中明确规定君主专制。这一有限的宪政改革从表面上来看增加了沙皇政府的合法性,但同时也打开了民族主义分子走向民间进行政治动员的阀门。沙皇俄国并未因立宪而变得更加稳定。
波斯立宪运动开始于1905年,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政府的应对方式,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公众抗议。1906年8月4日,穆扎法尔丁国王作出让步,承诺制宪。1906年12月30日,国王弥留之际签署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的是一个二元制君主立宪体制,国王拥有行政权。1907年初,穆罕默德·阿里·沙继任王位后,与议会之间发生冲突。国王依靠俄军发动政变,议会军展开反攻,于1909年7月占领德黑兰。1909年8月5日,第二届议会选举产生,但议会中的民主派和保守派在首相人选及武装等问题上争执不下。穆罕默德·阿里·沙依靠俄军,扑灭了议会革命,卡扎尔王朝复辟。
这里的问题是,动荡究竟从何而来?在俄国,局势在尼古拉二世立宪之前就已经相当动荡。在波斯,则是继任国王穆罕默德·阿里·沙政变在前,议会抵抗在后。而1909年土耳其废黜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革命,一开始也是由于效忠苏丹的军队发动叛乱而引发,很难说是因为立宪党人的贪得无厌才导致对抗的升级。但康有为并没有对这三个案例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他不仅批判土耳其青年党人受到很深的法国影响,同时也批判欧东、亚西、俄、波斯各国受到法国思想过大的影响。在他看来,法国的思想不是已经导致动荡,就是会在未来带来动荡。
- 原标题:“西亚病夫”的自救:康有为眼中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马密坤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30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12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595巴防长:核选项不在考虑中,但是… 评论 97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评论 434最新闻 Hot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
印度32座机场暂停对所有民用航班运营
-
英官员承认:美英贸易协议这条款,冲中国来的
-
巴外长:印度让巴基斯坦别无选择
-
巴基斯坦称使用“枭龙”战机击毁印度S-400防空系统
-
搞钱色交易、贪欲膨胀,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幼鹏被“双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