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旭东:成为“网红”的鲁迅,如何依靠我们“活下去”?
最后更新: 2024-05-09 04:58:48鲁迅的幸运在于他不得已而为之的东西恰恰是最适合他的,这恰好也是他的宿命。我认为鲁迅能够打动今天的我们,不是因为他的“正确”,而是因为他的真实,他的不得已。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恰好需要像鲁迅当年那样能够真实地生活、真实地感受,真实地思考,直面绝望和荒诞。你看鲁迅的很多题目,比如说《“碰壁”之后》《华盖集》,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题就是“积极意义上的认命”——我接受自己倒霉的命运,但是我不服输。我要挣扎,我要呼吸,我要战斗,而且我还要快乐。
鲁迅一方面好像是一个很bitter,很黑暗的人,可是另一方面鲁迅实际上又是一个很快乐的人。他非常热爱生活,所以他最后选择在上海生活是完全合乎逻辑的:鲁迅喜欢北京,他怀念古都的安静、那里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底蕴,但那是一个“假喜欢”,因为北京还有官场和大学里假模假式的学者官僚,有他的弟弟周作人和那个封建大家庭,他实际上是不开心的。
鲁迅在北京的书房——“老虎尾巴”
上海就不一样了,虽然鲁迅所有的文章对上海的描述都是很负面的,那里有流氓、洋场、阔少、帝国主义,还有一知半解的“文坛混混”——虽然鲁迅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上海有诸多的看不惯,但是他又在这个大都会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如鱼得水:咖啡馆,看电影,逛书店,下餐馆,交朋友……他非常适合上海的生活,尽管这个“适合“并不是在简单的意义上说鲁迅在上海活得很开心。事实上,鲁迅在“上海时期”谈不上开心,因为日益恶化的国际时局和国内环境、南京政府粗暴愚蠢的书报检查、十里洋场和沪上文坛的种种恶习,都时时让他不快;晚年的健康状况也不时让他心情抑郁。但这一切都构成或变成了鲁迅文学的材料、对象、话题和形象,都在鲁迅文学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富有能量的东西。
把这些方方面面结合起来,我们得到的就是一个非常真实的鲁迅形象,而不仅仅是那种刻板印象的“精神导师”、“硬骨头”和“旗手”。这种真实性对于今天重新发现鲁迅的年轻读者、或者说普通读者来说至关重要。不是说鲁迅说过哪些正确的话可以用来做护身符,或者摘出来贴在墙上显得有文化。鲁迅从不以权威或导师自居,他说过所谓“导师”的头衔是一顶“纸糊的假冠”,让他“动弹不得”。他也从没有无条件地服从于任何组织、观念、系统的驱使和指挥。鲁迅终其一生都是一个反权威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和自由的人。因活在真实和真诚状态而时时陷于危机、困惑和苦战之中,但也因此而得自由和快乐,这大概就是鲁迅文学的道德品格。
鲁迅在上海时期的留影
今天,我们在网上与鲁迅再度相遇,大可以把他当成一个真实的、有个性的、平等的朋友,不过是一个有极高超的文字技巧,因此能够表达自身最深邃细腻的观察、体验和情感的朋友。然后我们不妨想一想——何以一个一百多年前写东西的人,至今仍活在我们的阅读里,仍在对我们说话,仍在看着或者说逼视着我们。然而重要的话说三遍:如果我们仍在和鲁迅“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不过是因为且仅仅因为我们能够阅读他留下的文字,这一切都是鲁迅文学的效果,更准确地说,是我们感受、分析、理解和评价鲁迅文学的结果。这就好比离开对《红楼梦》的阅读,就没有什么红楼梦的世界,所谓“红学”也只是个人嗜好,跟网上打游戏也差不多。
观察者网:是啊,就好像《红楼梦》之所以到今天如此有生命力,就是因为几百年来不同时代的人都在不断重新发现它,在不断地阅读中结合自己的时代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解读。也许曹雪芹同时代的人只是把《红楼梦》当成一般的“才子佳人”,而我们今天的读者虽然年代上离曹雪芹更远,但对《红楼梦》的理解实际上是比那个时代的人更加深刻的。
张旭东:是的,伟大的文本都有一种开放性和自我修复的能力。这些作品会被不断地被误读,会被一时一地的权威化、八股化、体制化的阅读习惯所扭曲,但是伟大的文本总有摆脱这种异化或遮蔽状态,再一次站在读者面前,呼唤出新的读者、新的读解的自我修复能力。它可以对新一代的读者直接说话,让他们有重新发现自己的能力。所以真正伟大的作品是很难被埋没的。
最后,我想说鲁迅绝对是中国新文学和中国文化现代性的巨大财富。意大利有但丁;法国有蒙田;英国有莎士比亚;德国有歌德;俄国有普希金;美国有艾默生、惠特曼;日本有夏目漱石等,而我们有鲁迅。你看但丁虽然是14、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但对我们来说依然是用现代语言写作的“现代作家”,而中国的现代语言、白话运动出现得很晚,所以几百年、上千年之后,当我们的后人回头看,鲁迅他们就将会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代经典作者,是现代中国语文的奠基人,现代文学的格局、标准、边界和新传统都是由他们确立的——鲁迅在中国文学源流中,终将会成为类似于西方文学中但丁、莎士比亚那样的人物。
中国古典文学的老传统我们知道是非常稳固的,而中国文学的新传统需要我们去珍视、去普及,让它变得既学术化理论化,又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一点美国文库(American Library)是一个很好的案例,通过不断出版和传播新的版本、新的注释、新的分析研究,美国文学在美国民众和整个西方文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承认,越来越得到读者的喜爱,在短短的一百年多年里成为一种稳固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传统。美国文学后来居上,也跟美国文学研究的发达有关,跟象牙塔内高精专的分析研究同普及化大众化阅读趣味和讨论兴趣的形成有关。后面这种吸收和传播形式,是通过书评、评奖、好书推荐榜单、公共图书馆和普通书店的宣传而传播到更大的社会空间,在精英和大众之间形成较为良性的互动,共同形成一种“国民读本”体系,但这里看不到“定于一尊”的文学史教科书式的说教。
以此作为参照系,对于新中国人来说,珍视自己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构建的工作,我想正可以从鲁迅做起,再将我们阅读鲁迅的经验推广到其他作家和其他艺术门类,这样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传统,形成种种具体的生动的“中国流派”和“中国形式”。
观察者网:非常感谢张老师的分享。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戴苏越 
-
导演陈英雄出任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
2024-04-29 15:18 -
网络短剧,如何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新质生产力”?
2024-04-26 11:58 -
知名女星演唱会全场喊退票?官方回应
2024-04-21 15:31 -
热搜第一!黄子韬就不当言论道歉
2024-04-21 11:51 -
真相?危害社会的毒瘤——依法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25年特稿之五
2024-04-19 09:06 反邪教 -
清明假期第一天,一组数据看出行新特点
2024-04-04 12:13 -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
2024-03-22 10:45 考古 -
民进中央:建议加大教育捐赠的税收减免力度
2024-02-28 15:48 -
近3000件文物首次亮相!殷墟博物馆新馆下周开馆
2024-02-19 14:05 考古 -
原来年味在这道文化大餐里……
2024-02-11 22:17 -
“苦恼的不是图案不够多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太过于丰富”
2024-02-11 07:27 春晚 -
“我代表泰国人民,向所有中国游客发出最诚挚的邀请”
2024-02-01 14:34 -
我“嘉”年货带回家,亲戚家的小孩都馋哭了
2024-01-30 11:22 爱申活·暖心春 -
何立峰: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2024-01-29 19:00 -
书生在官场的365天,建了座“不网红”的图书馆
2024-01-27 14:31 观察者头条 -
去年国外撤回大量中国学者论文,教育部:开展高校撤稿论文自查
2024-01-04 15:46 -
这次,他们要为“男声”正名!
2023-12-29 13:03 -
破译一个字奖10万元的甲骨文“悬赏令”,公布第二批获奖名单
2023-12-02 22:52 -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
2023-11-29 11:30 考古 -
7名干部集中轮训期间到私企内部食堂违规吃喝,官方通报
2023-11-10 11:40 廉政风暴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