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旭东:成为“网红”的鲁迅,如何依靠我们“活下去”?
最后更新: 2024-05-09 04:58:48观察者网:您是否注意到近年来鲁迅成为了新“网红”的现象?互联网出现后,网络上的鲁迅的形象经历了起起伏伏,一开始很多网民把鲁迅当成“威权”的影子加以嘲讽和诋毁,近几年来鲁迅在互联网上又成为了“二次元偶像”和“精神领袖”,很多人把他杂文中的句子找出来映射现实,“孔乙己的长衫”“赵家人”等等成为网络热词,被赋予了当代意义。还有年轻人装扮成鲁迅在电视剧里的形象,拿着“不干了”的牌子表达对现实的不妥协……您如何看待这种“年轻人再次发现鲁迅”的现象?
张旭东: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在我大学老师那一代人里面有人真的是把鲁迅视为精神偶像的,而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网红化”的鲁迅和他的一些“金句”“摘句”只言片语的形象让他在通俗文化中被偶像化,但并不是真正把他变成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偶像”。
首先鲁迅“语录”在网络上流传是碎片化的,但这也未必全是坏事。一个普通读者在网上看到那些网红金句,发现“鲁迅这家伙好像挺厉害的,竟然能说出这么‘刻薄’的话,我要看看这个人到底有什么东西”。相比于前网络时代,互联网时代普通读者非常容易就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顺藤摸瓜,找到鲁迅文字中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总比在生硬的课堂教育和教科书体系下对鲁迅产生逆反心理要好,总体上还算符合鲁迅自己的“拿来主义”标准,而不是“送来主义”。
成为网络表情包的鲁迅
我前面也提到了,鲁迅的形象是非常丰富、非常多面、多层次的,不同的人眼中可以有不同的鲁迅:有人喜欢叛逆的鲁迅,有人喜欢虚无的鲁迅,有人喜欢反抗虚无的鲁迅,有人喜欢革命的鲁迅,有人喜欢保守的鲁迅,有人喜欢的是作为青年朋友的鲁迅,有人可能喜欢的是鲁迅对于青年的批判。
我想补充一点,虽然鲁迅是新青年的导师,但鲁迅对年轻人也不是照单全收的。他一方面对年轻人非常支持,认为他们是未来、他们是生命的绽放,但另一方面也说,对年轻人不能太高估,他们也可以很势利、很浮夸、很虚荣、很市侩,阿Q、孔乙己的弱点也会出现在年轻人身上,留在中国人身上的鬼魂也可以在年轻人身上附体。在1927年的“清党”后的“恐怖”中,鲁迅就说,我对中国绝望的原因就在于这次我看到了年轻人怎么杀年轻人,怎么告密、背叛自己的朋友,杀自己的同学和同辈:“血的游戏已经开头,而角色又是青年,并且有得意之色。我现在已经看不见这出戏的收场”——这是多么沉痛的话,说实在比他对辛亥革命的批判还要沉痛,因为那时鲁迅还天真地以为,只要把“老人”熬死了世界就会好起来。
总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鲁迅的宝库里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形成个性化的对鲁迅的特殊的理解,从知识传播和文学经验多样化的角度,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事情。只是有一个小问题,这样的阅读有可能会流于表面化,当你找到了一个鲁迅的“金句”“语录”并且引用它来为自己的“代言”的时候,是否了解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是鲁迅在什么时候、什么语境下写的?他当时的心境如何,他自己的心病在哪里?否则如果孤立地拿出来,鲁迅有些话是有些不对甚至有点荒诞的——如果没有一定的后备知识,阅读就可能流于表面,也容易造成误解。任何一个普通读者,如果他对鲁迅有兴趣,不管从哪一点进入都是好的,但是进入之后要进一步了解的话,我们的文学研究就可以给他们的阅读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和帮助。
被制作成“周边”的鲁迅
鲁迅的“金句”,摘比不摘好,引用比不引用好,知道鲁迅说过这句话比不知道的好,但归根结底我觉得重要的不是我们今天能不能找到鲁迅的只言片语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而是要用我们自己对人生、世界、文化、思想的理解重新打开鲁迅。
归根结底,问题不是我们怎么依靠鲁迅活下去,而是鲁迅要依靠我们活下去。我们今天和未来对鲁迅文学阅读的质量,决定了鲁迅以怎样的方式活在我们中间,活在所有人的中间。鲁迅能够给予我们的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道德权威或文化权威,而是一种“睁了眼看”的认真态度,一种敢于并且善于同黑暗与虚无对峙的能力,一种在最绝望的时候也能保持内心真实和丰富性的能力。这种能力或能量传递给我们的唯一途径或“媒介”,就是鲁迅的文字,就是鲁迅文学,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
观察者网:您觉得鲁迅身上最有魅力,最值得我们关注的特质是什么?
张旭东:我认为,鲁迅有意思的地方恰恰是他显出自身历史局限性的东西。他在特殊历史条件的限制下给我们展示出了无与伦比的真实性和局限性。比如说他写杂文某种意义上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如果鲁迅一下笔就能写出《死魂灵》《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这样的小说,他何乐而不为?但当时确实没有那个条件,这就是真实的情况。如果鲁迅硬要做“大文豪”,我们今天就没有鲁迅,只有某种彼时想象中的“大文豪”的仿制品。鲁迅是在自身历史条件或局限下,取得了这样的文学成就。这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特例,也是一个颠覆常规的特例。但所有的伟大作者和伟大作品其实都是特例。这就是文学的所谓无法之法,因为它是在不断的自我颠覆、自我超越种保持自身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的。这种规律性其实无法由文学史回答,因为文学史最终只能告诉我们什么不是文学,但对于“什么是文学”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却无从回答。
鲁迅另一个最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他的写作法。鲁迅的写作就是他的存在的战斗,而他存在的战斗就是他存在的诗。所以说鲁迅的笔就是他的匕首投枪,是他的攻守的矛和盾,并不是一个形象比喻,而是一种直白的就事论事的客观陈述。每一个战士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最趁手的武器,对于鲁迅来说,无论就客观条件而言,还是就他的性格而言,小说对于他来说都不是最理想的武器。有人适合用大刀、长枪,有人适合用弓箭,而鲁迅就适合匕首、短刀这样的短兵器——鲁迅的长项杂文就是这种短小精悍的东西,他最后也找到了最适合他风格的体裁。武器表现出战士的内在本质,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说的这句话,用在鲁迅身上再贴切不过。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戴苏越 
-
导演陈英雄出任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
2024-04-29 15:18 -
网络短剧,如何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新质生产力”?
2024-04-26 11:58 -
知名女星演唱会全场喊退票?官方回应
2024-04-21 15:31 -
热搜第一!黄子韬就不当言论道歉
2024-04-21 11:51 -
真相?危害社会的毒瘤——依法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25年特稿之五
2024-04-19 09:06 反邪教 -
清明假期第一天,一组数据看出行新特点
2024-04-04 12:13 -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
2024-03-22 10:45 考古 -
民进中央:建议加大教育捐赠的税收减免力度
2024-02-28 15:48 -
近3000件文物首次亮相!殷墟博物馆新馆下周开馆
2024-02-19 14:05 考古 -
原来年味在这道文化大餐里……
2024-02-11 22:17 -
“苦恼的不是图案不够多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太过于丰富”
2024-02-11 07:27 春晚 -
“我代表泰国人民,向所有中国游客发出最诚挚的邀请”
2024-02-01 14:34 -
我“嘉”年货带回家,亲戚家的小孩都馋哭了
2024-01-30 11:22 爱申活·暖心春 -
何立峰: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2024-01-29 19:00 -
书生在官场的365天,建了座“不网红”的图书馆
2024-01-27 14:31 观察者头条 -
去年国外撤回大量中国学者论文,教育部:开展高校撤稿论文自查
2024-01-04 15:46 -
这次,他们要为“男声”正名!
2023-12-29 13:03 -
破译一个字奖10万元的甲骨文“悬赏令”,公布第二批获奖名单
2023-12-02 22:52 -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
2023-11-29 11:30 考古 -
7名干部集中轮训期间到私企内部食堂违规吃喝,官方通报
2023-11-10 11:40 廉政风暴
相关推荐 -
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评论 49“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评论 112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评论 142“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对华贸易战” 评论 220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执意破坏全球规则,中国会打败我们”
-
关税风暴下,日德巨头“对中国投下信任票”
-
日本也不跟,“拟抵制特朗普联手遏华贸易的计划”
-
又一顶尖化学家,从日本回中国
-
特朗普:俄罗斯没占领整个乌克兰,让步很大啦
-
日本:中国不买美国大豆,要么我们买?
-
“特朗普发现美国不再不可或缺”
-
特朗普再提“第51州”?加拿大总理:的确说了,但他称我为总理
-
法国高中发生持刀袭击事件致1死3伤,嫌疑人为15岁学生
-
纽森宣布:加州已超日本,成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
-
中国田协通报:涉事10人禁赛3年
-
97岁航空发动机泰斗温俊峰逝世,曾参与研制歼7、歼8系列发动机
-
“每天睁眼就焦虑,得做心理建设才敢点开手机”
-
马哈蒂尔:特朗普的高关税撑不了3个月
-
“特朗普误判啊,中国未来几十年都将是硬核玩家”
-
印度断水、停签、赶人,巴基斯坦“以牙还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