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171期:世界进入“觉醒年代”
最后更新: 2024-05-08 17:14:40观众提问:
观众1:德国总理此次访华是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有求于中国,还是真心寻求合作共赢?从长期来看,德国能否抵抗住西方反华势力的压力,独立自主地寻求与中国的发展?
张维为:总体上我觉得欧洲和美国的矛盾实际上非常大的。欧洲跟美国矛盾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欧洲大国德国、法国与美国的矛盾。现在欧洲越来越看清楚了,美国实际上是割盟友的韭菜,而且非常之心狠,毫不留情。这是他们过去许多矛盾的延续。
有些领导人看得比较清楚,比方默克尔她看得比较清楚,朔尔茨慢慢也开始看到了。总体上无论从地缘政治结构还是经济结构来看,我们可以很自信,不要害怕什么美国欧洲联合起来对付中国,联合不起来的。
因为中国是世界唯一的一个集四次工业革命为一体的崛起国家。以德国为例,你的制造业未来在哪里?市场在哪里?德国企业在中国销售的汽车早就超过了在全世界其它国家销售的汽车,对不对?还有人工智能,最大市场也在中国,你不得不到中国来。你的产品如果不经过中国市场的检验,中国大数据的检验,怎么可能卖到整个世界。
所以未来在中国,德国企业家看得非常清楚。德国是欧洲2022年投资在中国增加最多的地区和国家。政治人物为了选票,可以玩各种各样游戏。但这个不解决根本问题,最终还是民生,还是经济。我相信这一点。
地缘上来讲,欧洲是个破碎的板块,它整合不起来的,它是分裂的,它为了成立欧盟,不得不要20多个成员一国一票,谁都可以否决,而且每个国家都用自己的语言,20多种语言同时使用,这个机构怎么有效运转。但它不这样做,不这样安排,欧盟就成立不起来。这些问题使它有很多先天不足。最后欧洲大国还是要靠自己,甚至靠与俄罗斯、中国的某种合作,才能够在世界上站得住脚。
德国就是典型案例,俄罗斯便宜的能源和中国的大量商品,德国50%的企业一半的中间产品来自于中国,比方生产的一个汽车零部件等等。这些基本面摆在这儿,所以你不用过度担心,可以比较淡定。
我一直不看好美国吹嘘的什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联合起来对抗中国,它凝聚力远远不如中国一个国家,一个“文明型国家”。我自己就是“百国之合”,我的凝聚力比你强多了。这是一种大势,当中会出现波折,但是和中国发展关系,出于它自己的利益,它需要这样做。
2022年11月4日,北京,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图源:视觉中国
邱文平:德在经济上是欧盟的领头羊。但是在政治上,它是低人一头的,它是二战的战败国,法国是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在欧盟的话,其实法德是轴心,但是他们两个之间也存在着一种竞争的心理。
其实你看看德国到我们中国来访,法国马克龙刚好去了美国。他们两个连一块出访现在都蛮难做到的,这就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
如果不能够凝聚法德作为一个核心,如果你不能达成统一的意志的话,你只能被美国各个击破,只能被人所奴役。但从它的国家利益来说,这肯定不能跟中国切割。因为经济、科技和工业是有自然的规律的,不是说你想切就切了,这样会对你自己本身国家利益造成核心的伤害。这种伤害是什么呢?这种伤害是对美国有利。
我觉得美国这种倒行逆施其实有个好处,它会促使欧洲开始加速自己的觉醒。因为欧洲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不缺乏政治家和理论学家的。只不过在长期的歌舞升平中,他们有点过于被美国的温和的理性的好伙伴的面貌所蒙蔽。今天当美国露出赤裸裸的野兽本性的时候,我觉得欧洲会加速它的觉醒。
观众2:世界进入觉醒时代,离不开全球知识青年对这个世界的深刻认知。那么中国故事作为人类可能的新的文明形态,如何被世界年轻人所熟知,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向国内外的年轻人讲好中国故事?
张维为:实际上现在全世界年轻人都用互联网,所以有很多共同的语言。我们现在看到包括西方国家的民调,对中国印象不好的、反感的、敌视的往往都是年长者。年轻人对中国态度比较客观的比例,要大很多。
我曾举过一个例子,成都的知名度在TikTok(短视频平台)上非常高,跟巴黎一样。我觉得某种意义上现在讲好中国故事门槛比过去低了。因为西方主流媒体把中国描绘得地狱一般的黑暗,所以你只要把中国普通日常生活,像我们年轻人随便在抖音放一个东西上去,他们往往就会被震撼。
我上次碰到游戏《原神》的主创者之一,我表扬他们。我说我自己不玩游戏,但我看你们产品的美术水准是唯美主义。我说你这个产品一放到网上,人家外国人一玩就知道了,中国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不是一个落后的国家,不是一个黑暗的、所谓的“充满压迫”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文化水准、现代化水准非常高的国家。
所以我们年轻人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只要你自信,怎么表达都可以。你就随便拍个街景,拍个大妈的广场舞,甚至上海菜市场,拍个我们大学食堂,我们的餐饮食品种类比西方不知丰富多少倍。就这些事实,简单的事实,可以使人家更客观地了解今天的中国。
所以本质上我觉得我不太担心,只是希望我们互联网管理层更加自信,我们的短视频、科幻作品、网络文学、动漫作品、手游作品、电竞游戏,等等,甚至流行歌曲,许多都走到世界最前沿了,东南亚就特别流行中国流行歌曲,这些都是中国年轻人推动的,他们自己喜欢玩,就玩出去了,结果人家发觉很精彩。
观众3:全世界的觉醒就是对美国的单极霸权说不。在觉醒之后,中国模式和全球化是不是这个世界未来发展的唯一路径?两位老师觉得觉醒后的世界在发展过程中,将会面对怎样的挑战和斗争呢?
张维为:中国模式最大特点就是证明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民情国情,探索自己的成功模式。中国找到自己成功之路了。很多国家还没有找到,还在探索之中。所以我们给他们的建议也是你们结合你们的民情国情,来探索自己的成功之路。
第二点,整个世界是非常复杂的。现在我们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形成这一整套秩序,它要极力维护这个秩序中各种特权,它觉得这些特权现在可能受到了损害。真是这样。此外,从中国视角来看的话,一个国家特别一个民族,可能有很多先行者看得很远。但是整体国家的心态的成熟,这是不容易的,整个民族的成熟是不容易的。
邱文平:中国模式肯定不会是唯一的模式。前阵我们讨论“文明型国家”的时候已经提到了,比如印度,它是以印度教为核心的。俄罗斯以东正教为名为核心来组建自己的“文明型国家”,非常清晰。普京的讲话我们看得一清二楚。
我一直认为“文明型国家”在世界未来是一个和平竞争的关系。一切事物在于比较,整个世界的发展就在看你发展得怎么样,你是否能给世界创造更大的利益和好处。大家从你身上受益,而且你的公平、平等的概念让人感到如沐春风。这才是正确的,是要通过实践来证明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惠 
-
以代表威胁:若联大通过,美国将停止资助联合国
2024-05-08 17:00 巴以恩仇录 -
习近平检阅塞尔维亚仪仗队
2024-05-08 16:53 -
习近平:相信这次访问必将开启中塞关系崭新的历史篇章
2024-05-08 16:45 -
习近平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会谈
2024-05-08 16:18 中国外交 -
“黑手党式恐吓”,美议员向国际刑事法院发威胁信被曝光
2024-05-08 16:08 -
习近平抵达塞尔维亚大厦前广场 出席武契奇总统举行的欢迎仪式
2024-05-08 16:08 -
阿塔否认巴基斯坦指控:已向中方保证,与恐袭无关
2024-05-08 16:04 巴铁 -
习近平将出席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的欢迎仪式
2024-05-08 15:54 中国外交 -
中方将公布与菲军方的通话录音?外交部表态
2024-05-08 15:51 南海局势 -
-
美国将承认越南“市场经济”地位?
2024-05-08 15:30 美国政治 -
应付高通胀,阿根廷用上10000比索新钞:中国制造
2024-05-08 15:01 -
对欧洲而言,“中国光伏电池是福不是祸”
2024-05-08 14:42 能源战略 -
“我曾15次邀请习主席访塞”
2024-05-08 14:38 中国外交 -
马克龙接待习近平的精心安排,为何选在这里?
2024-05-08 14:13 中法关系 -
美方当场改口
2024-05-08 13:32 -
习近平在匈牙利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2024-05-08 12:41 -
“美国停运3500枚炸弹,向以色列发出明确反对信号”
2024-05-08 12:25 巴以恩仇录 -
乌克兰抱怨:俄罗斯TikTok玩太溜了,我们也要加把劲
2024-05-08 11:39 -
5名中国游客在泰国遭绑架勒索,多名警察涉案
2024-05-08 11:06 海外华人
相关推荐 -
美股蒸发超5万亿美元,“95年来最大政策失误” 评论 13美国人疯狂囤货,“中国电视被买空” 评论 1824月10日起,对原产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评论 889“特朗普白给,中国要赢得全世界了” 评论 167尹锡悦被罢免 评论 350最新闻 Hot
-
美股蒸发超5万亿美元,“95年来最大政策失误”
-
鲁比奥辩解:美国需要回到制造业时代
-
鲁比奥告诉北约:特朗普快对普京没耐心了
-
美国人疯狂囤货,“中国电视被买空”
-
美股三大股指收盘暴跌,纳指进入熊市
-
美股开盘重挫,特朗普:我的政策永不改变
-
90亿美元还想不想要?哈佛被下“整改通牒”
-
“2300美元一台?特朗普要亲手毁掉‘美国象征’?”
-
4月10日起,对原产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
中方出手,美指期货应声暴跌
-
美媒爆料:美国国安局局长被解职
-
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特朗普政府被起诉
-
石破茂:这是一场“国家危机”
-
“特朗普白给,中国要赢得全世界了”
-
“去美国?中企有钱没处花了吗?”
-
《经济学人》绷不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