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中国新质民主,为世界开创民主新路
民主我们认为是最熟悉又是最混乱的一个词,民主既古典又时髦。但是现在这些年来,特别是冷战结束30多年来,我们见证了西方国家民主的劣质化、民主的异化、民主的工具化。同时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的民主在人民,中国的民主彰显主体性、自主性、历史性、人民性和现实性。[全文]
-
“苏东共产党人已失去了信仰”
苏共后期思想变质和组织蜕变,党内高层放弃思想信仰、否定历史,追捧西式“自由民主”,鼓吹“民主化”“公开性”是导致苏共败亡、制度崩溃与国家分裂的重要原因。[全文]
-
8·19事件:挽救苏联的最后一搏
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联邦起了领头羊的作用,他们与苏联境内的民族分裂势力遥相呼应,反苏共、反中央,拉起了“独立”、“自由”的大旗。这样,戈尔巴乔夫所代表的苏联和苏共“腹背受敌”,“民族独立”和“民主化”像两把利刃直逼而来。[全文]
-
俄罗斯30年:苏共与他们的“掘墓人”
苏共蜕变是从党内高层开始,不是发生在战争中,而是在和平的条件下;苏共不是被基层起义推翻的,是党的领导人自己解散的。苏共自己培养了掘墓人,并将党推进了火葬场。苏联的垮台关键在党,在路线,在党的最高领导集体,在思想理论武装。[全文]
-
俄罗斯经济私有化的后果及教训
按照《俄罗斯私有化纲要》的规定,私有化要实现以下七个重要目标:形成一个私有者阶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利用私有化所得的收入建立社会保障资金体系;促进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提高竞争力、经济非垄断化;吸引国外投资;建立良好的组织体系。然而,几年过后,私有化的实际结果与最初目标相差甚远。私有化实际上成为一些国有优势企业的“大拍卖”,使少数人借机暴富,进而演变成“财团巨富和金融寡头”。[全文]
-
俄罗斯经济私有化的后果及教训
“私有化”是俄罗斯“自由改革派”上演的一台重头戏,是一场空前的财产“大分割”运动。几年间,大规模、“闪电式”的私有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俄罗斯社会的面貌,瓦解了原制度的经济基础,改变了社会的阶层结构,催生了私人资本特别是大资本的形成,导致了“财团、寡头”参政的局面。“私有化”运动激化了社会矛盾,滋长了经济犯罪,贻害无穷,隐患未消。[全文]
-
西方某些国家强行推销的“民主化”暗含哪些危险?
回溯历史、环顾国际,我们发现,特别是冷战前后,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同时,一些国家不由自主地陷入了认识误区和思想迷局,出现了各式的政治乱象。[全文]
-
冷战后西方民主与民主化研究:理论困境与现实悖论
当今世界无论当权者施政,还是普通民众的政治诉求,均会祭起 “民主”的旗号;无论左派还是右派,均乐意突出自己对民主的“偏好”,不管是否真正理解民主之含义。现如今在国际上某些国家,政客言必称“民主”,意为占领道义的制高点;文人宣称民主,幻想在学术江湖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全文]
-
张树华:中国道路的政治优势与思想价值
在热议“中国奇迹”的背后,一些西方研究者喜欢多讲“中国模式的经济成就”,不谈或者有意回避“经济成就”背后的政治因素或政治优势。国际上一些汉学家,不遗余力地试图从中国文化传统等领域寻找中国成功的历史密码,视而不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因素。习惯了以西方政治标准评价中国问题,就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或“误判”。[全文]
-
俄罗斯向全面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梅德韦杰夫和普京的权力组合框架继续发挥作用,保证了俄罗斯社会局势的稳定。经济上,俄罗斯实现了金融危机后的V型反转。外交上,突出为“全面现代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利用多边机制全面维护俄罗斯的广泛利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