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军:现在劳动收入还太低,建议拿出15-20万亿元改善居民家庭收入
最后更新: 2023-10-11 08:19:33问: 有人计算,地方政府宽口径的债务为90万亿元,即使经过2015年后的债务置换和降息,现有债务的平均利息也应该为4%~5%。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每年付息至少需要3.6万亿元~4.5万亿元。众所周知,地方政府还债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出让金,而地方土地出让金毛收入在2021年达到8.7万亿元的历史高点后大幅下降,2022年只有6.7万亿元,今年预期还会进一步下降。如何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张军:这样下去,可能将来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部分,都不能覆盖利息,这是一个很大的财务问题。我觉得有两方面,前面已经说了债务怎么处理,另一方面债务处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地方政府要少投资,因为地方政府在软预算约束下,拍脑袋投资的情况居多,会产生新债务。也就是说,债务处置对于解决过去积累的债务很重要,但怎么防止未来新的债务形成是更重要的问题。
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却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地方政府过度参与经济发展。我觉得改革开放早期,地方政府参与发展问题,进行招商引资,克服一定的负外部性,帮助企业成长,这些都是合理的,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经济变得高度复杂了,风险很大,地方政府要谨慎,不要陷入太深,也许应该主要干两件事。第一,将更多精力放到规划上,因为其掌握了很多重要的资源、包括土地,把规划做好很重要。第二是致力于改善营商环境,保护市场良好运转,维护公平竞争。比如企业之间出现了纠纷、打官司,因为政府致力于营商环境改善,保护竞争,输掉官司的一方很服气,赢了官司的一方会继续投资,这比从产业思维去布局地方发展、搞投资项目,可能更重要。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方政府需要搞基础设施,进行招商引资、通过产业政策上马一些项目还说得过去,现在产能过剩情况之下,再去拍脑袋投资很多投资项目,风险太大。所以,恐怕这也是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触碰的重要问题,一定要转变这种治理方式。
其实很多地方政府官员,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为什么还继续这么干?因为上级的考核机制没变,就是从上到下,不管是问责制、政绩考核、官员晋升,经济发展还是首当其冲,所以就不得不这么干。考核机制需要彻底改革,应该鼓励地方政府做好规划,维护好市场公平,保护好企业家产权。至于哪些产业会形成气候,是市场上各种因素聚集产生的结果,有很多偶然性。有些地方大搞汽车产业一定能做好吗,这不见得,有些地方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它就起来了。因为营商环境好了,制度有效了,结合当地的禀赋、人力资源条件,有些事情就不经意中做起来了。
我听说,江苏有一个村的培训业不经意中搞出了规模,出现了所谓的产业集聚现象,当地政府就顺势而为推了一把,最后变成国内培训第一村。所以,并不是之前想要发展什么就能发展什么,政府最多是因势利导,在制度上确保市场公平竞争,少去插手具体的投资项目。现在政府规模太大,财政负担压力很重,其实完全没必要,投资消耗很多,然后动辄还要问责,搞得大家都很累,压力很大,成功的概率也不高,又容易导致很多不良资产、隐性债务。
问:过去,中国房地产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及城镇化,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22年房地产业增加值为7.3万亿元,占GDP的6.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0%以上。但这个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似乎正在熄火,今年持续低迷楼市的给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压力,中国人的大部分财富也都在房子里,怎么破解这一棘手的难题?
张军:这个问题只能靠时间不断化解。从总需求角度来看,现在恐怕要中央政府顺势而为,把投资的预算压缩,然后腾出一些支出去增加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福利。比如我们现在有65万亿到 70万亿投资规模,能不能压缩四分之一,腾出来的预算,比如说15-20万亿用于支持家庭的实际收入增长和福利项目。
从整个收入层面看,现在劳动收入还太低,大多数工薪阶层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报酬,因为中国过去长期是低工资、低物价的模式。现在,需要有一个政策调整,让劳动工资增长,大体上与名义GDP增长接近或持平,政府的收入,要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改善家庭的收入。这个改善,不是建更多基础设施,而是变成家庭收入。这些收入可以是实际收入,也可以是名义收入,比如用于减少家庭支出的负担,这就是增加家庭的实际收入。
比如育儿成本,是不是可以由国家负担;义务教育是不是可以从9年变成12年;老人赡养,现在只是在个税里减扣,是不是可以大幅度提高抵税额度,甚至直接以现金方式发放到老人账户,或者家庭账户。也就是说,有些隐性的补贴,是不是可以大幅度提高并且显性化?
我觉得,要出台更多能够帮助家庭提高名义和实际收入的政策,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调整,逐步改善民生福利水平,让中国老百姓可以不断地分享发展成果。现在6亿人的人均月收入还是3000元以下,月均可支配收入不到1000元,这跟国力不匹配。既然我们的国力可以动辄就花上几千亿甚至上万亿去搞形象工程,为什么不用这些钱去为中低收入家庭的支出负担买单呢?所以,这方面需要有一些政策的大调整,而且正好处在当下经济复苏的节骨眼上,做这件事情的效果应该会更好,有助于减轻家庭未来的支出负担,改善消费需求的能力,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率。
为什么今天储蓄率越来越高?因为绝大多数家庭都觉得现在只有靠自己,上有老下有小,都要靠自己来负担生老病死。要让家庭有明确预期,很多成本其实不需要个人负担。特别是现在子女教育负担很重,国家完全可以负担大头;育儿方面,从生育到幼儿园、小学,国家买单。医疗方面,也可以减轻家庭负担,现在光靠目前的医疗保险无法覆盖。特别是大量农民养老金每月只有100 元左右,这说不过去,是不是可以涨到5000-1000元,地方每年投资浪费的钱都比这些多得多了。所以,我一直在呼吁相关政策部门,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国家如果能够在家庭上面有更多支出,家庭就可以在消费上有更多支出,形成一个正向互动和循环。
我们的低工资模式也要改革,看上去是劳动力成本低,有利于制造业、出口,而当出口遇到瓶颈后,我们意识到要转变发展战略,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就会发现国内市场没有接盘侠,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大的需求能力,这不是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劳动力大量从农村释放,那时候普遍很穷,只要比农村好,工资低点没问题。但到今天,还用这种模式来推动制造业、出口,已经行不通,而且最重要的后果是长期抑制了家庭购买力,当城市在住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预期成本越来越高时,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就居高不下。这样怎么扩大内需,现在到了需要我们反思和将改革方案的设计纳入新议程的时候了。
- 原标题:建议压缩投资规模,拿出15-20万亿元改善居民家庭收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吕义正 
-
碧桂园服务总裁李长江辞职
2023-10-11 07:33 观网财经-房产 -
PC市场“终于触底”,联想扩大与惠普优势
2023-10-10 21:32 观网财经-科创 -
TikTok电商遭印尼政府关闭,直播带货该不该禁?
2023-10-10 17:36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背靠泰国首富家族,养猪巨头为何主动撤回千亿IPO?
2023-10-10 17:35 观网财经-金融 -
欧盟又盯上了中国风电
2023-10-10 16:06 -
“RISC-V不受任何单一企业或国家的控制”
2023-10-10 14:21 观网财经-科创 -
“日本处于脱离发达国家行列边缘”
2023-10-10 14:10 日本 -
巴以冲突,美国经济遭遇飞来横祸
2023-10-10 11:52 观网财经-宏观 -
继沧州银行回应“恒大欠款34亿”传闻,当地三部门再发联合公告
2023-10-09 22:40 -
“接盘”花旗在华部分业务,汇丰:加码投入中国
2023-10-09 17:32 观网财经-金融 -
苏大维格涉信披违规被调查,曾因“光刻机概念”股价大涨
2023-10-09 15:22 观网财经-金融 -
上交所再回应浙江国祥争议,专家:注册制不等于不管
2023-10-09 13:15 观网财经-金融 -
美政客鼓噪管制RISC-V,是另一种“闭关锁国”?
2023-10-08 22:57 观网财经-科创 -
2000万新买家涌向1688,品牌平替正在征服年轻人?
2023-10-08 17:26 观网财经-互联网 -
登陆A股前夜被紧急叫停,浙江国祥为何惹众怒?
2023-10-08 16:34 观网财经-金融 -
美国就业供不应求?全靠临时工!
2023-10-07 18:30 观网财经-宏观 -
小米、vivo、联想,在印度再遇麻烦
2023-10-07 15:46 观网财经-科创 -
史玉柱等被强制执行约18亿元
2023-10-07 14:53 观网财经-金融 -
8位股东集体离场?沙钢:无中生有
2023-10-07 12:34 观网财经-金融 -
iPhone 15热到不能碰?苹果回应
2023-10-02 10:02 观网财经-科创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印度32座机场暂停对所有民用航班运营
-
英官员承认:美英贸易协议这条款,冲中国来的
-
巴外长:印度让巴基斯坦别无选择
-
巴基斯坦称使用“枭龙”战机击毁印度S-400防空系统
-
搞钱色交易、贪欲膨胀,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幼鹏被“双开”
-
“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
果然,英国被用来“立规矩”了
-
印度官员:印军正做出回应
-
印方:一高级官员在巴方炮击中身亡
-
巴基斯坦发起“铜墙铁壁”行动:已打击20多处印度军事设施
-
华春莹:你好呀,丁真
-
克宫回应:支持30天停火,但得妥善安排“细节问题”
-
特朗普:鲍威尔不爱我
-
“讲真,印巴打仗我们管不着”
-
普京:welcome,卢卡申科:现在都用英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