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者网专访| 张军:改革仍要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
关键字: 中国经济改革双轨制张军林毅夫货币政策CPI俄罗斯转型东欧剧变观察者网:你提到,过渡经济学理论对当下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表现在什么地方?
张军:改革能不能成功,要考虑初始条件,要考虑改革方式选择的重要性。我们现在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即所谓的顶层设计。
我个人觉得不是所有的改革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的。80年代的很多改革只所以成功,是因为自下而上的比较多,这种情况下,改革的设计者,比他的高层更知道改革所能面临的约束条件,改革更容易操作,更容易推行。
如果80年代要是搞顶层设计就完蛋了,俄罗斯的一揽子改革方案,就是搞顶层设计,可最后的结果呢。
我们现在很多改革,在约束条件不能解除的情况下,还是要有一个改革的策略。现在我们的改革方案很多都是纵向的,是中央部委主导的,地方政府的主导权被大大越弱,地方政府的主体性角色好像没有了,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交通部专车管理办法初稿规定,专车一律登机为出租客运。
比如说,专车管理,地方上已经有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但如果中央部委层面一刀切地设计一个方案向下推到地方,就可能有问题。所以我们在改革方面还是要研究,哪些适合在上层设计方案,哪些要以地方方案为主。我们面临的约束条件是什么,要寻找更有效的改革方案而不是更统一的方案。
深水区的改革是否就必须顶层设计,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幸亏80年代大多数改革不是这种方式。
结构转型需要宽松货币政策
观察者网:10月PPI继续跌 5.9%,连续44月为负,CPI勉强上涨1.3%。中国经济面临通缩风险,似乎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了。记得今年年初采访的时候,你就说通缩来了,调结构要让位于稳增长,关键要放松货币政策。10月你发布的文章仍然还在呼吁说,调整利率到了关键时刻。其实我们的货币政策,今年以来经历了7次降准降息,似乎就没有起什么作用?
张军:因为力度还不够。经济在往下走,实际利率还很高。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物价指数。现在一年期企业贷款名义利率是4.35%,按极端的工业品出场价格PPI10月同比增-5.9%计算,实际利率10%以上了,还是太高;如果按CPI10月1.3%的增长来算,实际利率也有3%。
实际利率要往零靠拢,这是货币政策的一个基准。欧洲一般都是零利率,中国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还很大。
这背后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央行不断降息—刺激投资—总需求回升—紧缩缓解—价格指数回升。不断降息,物价指数往上走, PPI如果将来变成-3%,-2%,这样实际利率就会不断缩小。
观察者网:按照以前你一直坚持的观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减轻企业成本,以及化解政府债务?
张军:对,有两个方面,实际利率往零靠拢,债务负担会减轻。存量先不管,主要是利率高的时候,每年的利息增量很厉害。企业要借新还旧,利息很高,会把企业压垮掉。如果利息少,银行再借给企业,企业债务就能得到缓解。
另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了,投资需求也就上来了。现在实际利率这么高,正常企业也困难,别说陷入困境的,都不可能挣钱。因为通货紧缩,价格在往下走,企业产品卖不出价格,也赚不到钱。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结构转型,不能靠货币政策放水去刺激。但是,当经济下行到已经明显低于潜在增长力的时候,仅仅依赖结构改革,或者结构转型,会进一步加剧经济下行压力。
我觉得结构转型最核心的机制是,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破坏”。在创造性破坏过程中谁最重要,当然首先主体是企业经营者。这个非常重要。如果企业家要去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创造新的产业,他就需要更低的融资成本,因为他需要更高的回报,这是非常核心的问题。
如果企业债务负担过重,经营困难,怎么会有钱投入科研,创造新的产业,实现产业转型?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恰好需要比较宽松的货币环境,能够让很多企业家的投资活动,在快速的结构转换过程当中获得足够高的回报。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经济的转型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政府的公共资本开支。因为公共资本开支周期比较长,产生的回报比较低,但是它具有强烈的外溢效果,它可以支持创新创业活动。
从这个方面讲,我们也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让地方政府能够解除目前面临的财务约束。所以如果利率降低,能够让地方政府债务得到化解,政府能够获得更多的融资,使政府的公共资本开支上面依然保持相对的扩张和增长,这对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以上这两个方面来看,经济结构转型是需要宽松的货币环境来支持,而不是要用过于谨慎的、过于紧缩的流动性来所谓“倒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对目前央行采取的过于谨慎货币政策是持保留的意见。
观察者网:也有人说,降准降息没起作用,不断放水刺激还有很多副作用,因此要加大财政政策,当前的政策选择怎么平衡利弊?
张军:要知道,每个政策都有副作用,关键是什么是优先选择。2012年的时候,稳住总需求还不是最重要的,那时候,能不放水就不放水,现在两年下来经济没稳住,还在往下走,中国经济面临的矛盾变了,决策的优先顺序变了,现在稳增长是头等重要的。
比如吃药,这个药有副作用那个也有副作用。但是医生说,你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比那个副作用更重要的。当然问题缓解之后就可以把药停掉。
同样放水也是这样,放水不是一直放,要让总需求恢复。要让通货紧缩不断加深的情况得到缓解和逆转。因为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更可怕,老百姓消费会受到抑制,他觉得物价还会往下走,经济会陷入萧条。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财经官方微信:羽扇观经 guanchacaijing,每日三分钟,专享重磅财经新闻新鲜解读,有用不枯燥!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苏堤
-
“显然特朗普先退一步,虽尴尬但有用” 评论 51欧盟深吸一口气:这也太荒谬了 评论 198阵容庞大!关键时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国 评论 91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310“中美会谈成果远超预期,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论 262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