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诊2025中国经济】姚洋:促消费为什么没有起色?这与搞创新不矛盾
最后更新: 2025-01-03 10:32:04福利社会需要跟发展阶段相吻合
观察者网:您提到福利社会是分阶段实现的,这很重要。我们知道一些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可能正是因为过早去发展福利制度而导致的。
姚洋:这些国家学发达国家的艰苦奋斗没学来,首先学来的是他们的福利,不光是巴西,最典型的是南非。
南非一开始是种族隔离社会,白人收入水平很高。南非1993年取消种族隔离的时候,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3000美元。种族隔离一解除,白人拥有的,有色人种也得拥有,所以南非的工业就没办法发展起来。
观察者网:所以您觉得制造业强国跟福利社会还是会互相抵触的,是吗?
姚洋: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肯定是这样,所以我们不能陷入这样一种逻辑里,哪怕是从一开始我们也应该更多地投资于民。如果我们是投资于民,我们发展福利和发展制造业是完全不矛盾的。
比如,我们从1986年就开始了九年义务教育,这就是一种福利,同时它又增加了我们的生产能力。但是好多发展中国家他们没有理清这种关系,优先发展福利社会,制造业就会下降。
印度也同样如此,莫迪一直很强调制造业,但制造业占GDP的比例是下降的,从17%下降到14%,所以有一些印度的经济学家就说,印度学中国搞制造业没有出路。
为什么印度搞不了制造业?就是因为印度福利太好,只要是正规就业,福利就好得不得了。一旦工厂雇员超过100人,福利就会被正规化,成本就会大幅上升;后来这个门槛上升到了300人,但300人也不是个大厂,所以你发现印度的工厂规模都很小,甚至赶不上孟加拉的工厂。
我们国内老爱宣传印度搞得多好,今年年初我去了一趟孟加拉,发现孟加拉的人均收入是超过印度的,孟加拉的工业化程度也超过了印度。所以殖民者留给殖民地国家的那些很高的福利指标,是不符合这些国家的发展阶段的。
按照我刚刚说的投资于民的建议,也符合我们的发展阶段。比如说在我们的工业化早期,我们的工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的,我们的员工有初等教育就觉得够了;有基本的福利保障,比如说工伤;有大病保险,大家都不愿意去买,因为觉得未来收入增长非常快,没那个必要。
但是,随着我们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老百姓的想法就不一样了,现在不要保险的人已经很少了,而且光有初等教育也不够了,现在大家都想上大学。我们去职高调查时问那些职高生:你毕业之后想干啥?99%的回答都是上大学。
所以老百姓的要求不一样了,我们的福利就得跟上,这样才能跟我们的发展阶段步调一致。
观察者网:譬如说2035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的福利要跟上,您觉得,那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福利水平?
姚洋:我觉得城乡福利差距不能超过2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在1.5倍左右是能接受的,但现在我们是2.5倍。
未来十几年我们要把城乡收入比降到1.5倍以下,发达地区其实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但福利方面的差距还是太大了,比如,我们城乡居民退休工资差距达到了20倍。所以在社会保障这块,我们必须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观察者网:目前,不管是一些学者提到要增加民生支出,还是您提到的要投资于民,这里面面临着一个问题:我们的财政现在正处在一个比较有压力的阶段。在这个时候,我们再去增加福利、投资于民,包括您说的“要给年轻人更多的就业机会培训”,怎么去解决这种矛盾?
姚洋:这个矛盾其实很好解决,政府的支出结构需要改,我们政府现在对工业、创新领域投入很大,如果每年切出来一万亿,投资于民,那就是很大一个数。
我们现在的教育支出占GDP的4%,拿出1万亿投到教育上,就从4%变成5%。这并不难,主要是观念问题。
还有我们地方政府给企业的补贴也是海量的,不是个小数目。
当然现在地方政府出现了一些财政困难,我觉得这是短期的,跟我们短期的宏观政策相关,只要我们短期的宏观政策做一些改变,让经济重新正向地、快速地运转起来,地方政府的财政就不会有问题。即使有问题,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发债,现在很多资金拥积在银行里,老百姓不花钱都存到银行去了。老百姓不愿意花钱,企业不愿意投资,那政府就把钱花到老百姓身上。
我们现在政府每年正规的债,“中央的债和地方的专项债”加起来可能八九万亿,切出1万亿以来投资于民,我看不出来任何困难。
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观察者网: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我们要放弃外循环为主,一谈经济就是供给、生产和出口的思维,要认清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强大的需求,消费和进口就没办法长期支持供给、生产和出口;只有提高收入在分配中的占比,加强社会保障,不断提高国内消费水平,这样才能够吸引外资,对冲国外的保护主义。
因为我们之前已经提了双循环策略,那么考虑咱们目前面临的中美战略竞争的国际格局,您觉得这中间有矛盾吗?
姚洋:我觉得没有矛盾,因为我们这十几年以来面临的最大矛盾仍然是国内需求不足。我们的供给能力一直在增加,国内需求的增长没有赶上供给能力的增长,疫情后矛盾就更加突出了。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约束力究竟在哪里?不是供给,而是需求。所以至少在一段时间里,我是同意用需求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
当然,长期来说,还得要靠技术进步推动供给增加,但是现在的需求远远低于供给,那扩需求就成了一个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但是最终,怎么去促进老百姓收入的增加?也就是说,能不能让我们居民的收入从目前占比60%,到2035年增加到70%?能不能定这么一个目标?定完这个目标后,我们该怎么去实现?我觉得长期来说,只能扩大服务业。
提到服务业不要总想到开餐馆,服务业范围很广,我们现在很多AI技术、数据技术其实都可以算作广义的服务业,还有金融也是服务业。换句话说,只要你不是搞制造业、公用事业、农业的,其他基本上都可以算作服务业。
我们的服务业发展其实潜力很大,比方说税务的问题,我们大概没有一个老百姓去用税务顾问。当然我们的税制也比较简单,但简单不等于说你不需要这个服务。还有像告诉老百姓如何理财的金融服务、各种阅读服务等等,这些都是服务业。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呢?因为服务业的资本密集度很低,几乎百分之七八十的收入都归劳动者所有。所以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只有这条路可走,这也是世界的规律。发达国家老百姓的收入占比在上升,就是因为它的服务业越来越发达。
另一方面就是要发展金融业,特别是资本市场。因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相关联,投资资本市场就是获取经济增长的成果。所以把资本市场捋顺,既有良好的监管,同时又为老百姓提供一个投资的渠道,那老百姓的收入也能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观察者网:这里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您觉得这跟我们的制造业立国也不矛盾,是吗?第二,我看到一个数据,我们服务贸易的出口、进口增势是很明显的,这是不是也可以对冲咱们目前制造业在海外面临的困境?
姚洋:是的,但最终还是要靠国内的需求。因为中国的体量太大,我们的货物贸易把别的国家冲击地七零八落,如果我们的服务贸易再起来,特别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难度更大。
现在像一些零售、 AI数据相关的服务业的确在出口,主要就是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如果出口多了其实也会受到别人的抵触,所以最终还是要回归国内市场,我们提供生产力和技术,别的国家提供生产,而不是去抢人家的饭碗。这样别人有就业,别人的收入增长了,别人就会欢迎你。
我觉得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增长模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其实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不过我们有种惯性——中国的制造业越做越大,能力越做越强,结果过去15年以来,全世界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加强了。
因为美国给我们加征关税,好多发展中国家也给我们加关税,像巴西、巴基斯坦、印尼都在加。所以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我们还是要转回到发展国内需求为主。
注重国内的需求和搞创新其实一点都不矛盾。我们国内市场很大,你有了需求,整个经济它就火起来了,一火起来,技术创新就会冒出来。技术创新是不可能被计划的,这一点还是得相信市场。
那我们政府退后一步,多做一点改善民生的,特别是投资于民的事情,我们整个社会就能进入一个愉快、正向的循环。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郑乐欢 
-
美股五连跌,特斯拉跌超6%
2025-01-03 09:09 股市 -
央行启动第二次互换便利操作,金额550亿元
2025-01-03 08:33 观网财经-宏观 -
上市公司15号之前释放全部利空?证监会回应
2025-01-02 20:13 观网财经-金融 -
德国ERP巨头前大中华区总裁加入用友网络
2025-01-02 18:48 观网财经-科创 -
姚洋:福利多大程度上能解释消费不振的问题,是值得怀疑的
2025-01-02 17:57 -
为什么促消费效果不明显?姚洋:问题在美国的打压
2025-01-02 17:57 观网财经-消费 -
大就是强:从蜜雪冰城们的涌现,看中国经济真正的底力
2025-01-02 17:55 观网财经-消费 -
CEO因对华转让技术被迫辞职?英国芯片巨头澄清真相
2025-01-02 17:44 观网财经-科创 -
苹果自研5G基带成了?被曝将先用在低价版iPhone上
2025-01-02 15:21 观网财经-科创 -
沪指失守3300点,创去年11月29日以来新低
2025-01-02 14:04 金融观察 -
热搜第一!苹果官网突然降价
2025-01-02 13:55 观网财经-科创 -
131.38亿港元!阿里清仓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
2025-01-02 10:06 观网财经-消费 -
国内首辆分布式电驱动飞行汽车发布
2025-01-02 10:02 科技前沿 -
平安人寿举牌工商银行H股,去年险资举牌上市公司达18家
2025-01-02 08:47 观网财经-金融 -
AI国家队再出手!科大讯飞成功孵化医疗大模型第一股
2025-01-02 08:39 -
蜜雪冰城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2025-01-01 20:27 大公司 -
蓄力2025,vivo的定力、活力与合力
2025-01-01 12:26 观网财经-科创 -
2025,中国外贸要回答这四个问题
2025-01-01 08:50 观网财经-海外 -
2024,这十大中国“奇观”改变未来
2024-12-31 21:01 观察者头条 -
降幅80%!阿里云宣布通义视觉理解模型全线降价
2024-12-31 17:34 阿里帝国
相关推荐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6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1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8“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