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凯桓:光看这张照片和标题,你甚至不知道受害者是谁
最后更新: 2024-05-09 02:10:59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斩首40婴儿事件”。据西方媒体称,在此次巴以冲突期间,哈马斯武装分子捕杀了40名以色列婴儿,将他们斩首并留下了尸体。
这一非同寻常的说法,最初是由以色列i24新闻频道报道的,该报道的消息来源是“匿名的以色列军方人士”。尽管没有任何直接证据能表明哈马斯真的做了此事,以色列一方提出的这种具有高度煽动性的说法,还是被许多西方媒体转载,例如福克斯新闻、CNN、MSN、美国商业频道和纽约邮报等著名美国媒体,都转发并追加报道了此则消息。
与此同时,英国最大纸质媒体《每日快报》(Daily express)的头版头条也刊登了这个报道。西方媒体纷纷表达了对这一“暴行”的愤怒情绪,并要求读者也与其感同身受。
“谁主张、谁举证”是新闻报道的一项铁则。考虑“斩首婴儿”的说法首先由哈马斯的敌人以色列所提出,这样的说法理应先被怀疑再进一步取证证实。在这个问题上,任何真正公正的编辑应该问的第一个问题都是:证据在哪里?
以色列一方率先提出了这种说法,但后续却对提供证据一事遮遮掩掩。尽管如此,这个故事的确非常吸引人的眼球,也使得西方媒体纷纷跟进,以塑造哈马斯一方“灭绝人性”的形象。
“斩首婴儿”的故事如此绘声绘色,甚至连美国总统拜登总统也在公众场合提到了这个故事。他声称看到了哈马斯杀害儿童的“证实”图像。然而,拜登的言论很快被白宫工作人员所否认,他们解释道拜登只是引用了以色列一方的说法。
这个说法的主要来源是以色列士兵戴维·本·锡安(David Ben Zion),他是一名极端复国主义者,今年早些时候曾煽动针对巴勒斯坦人的种族仇杀活动,并将巴勒斯坦人描述为“动物”。巴以冲突爆发后,他抛出了这个故事,试图让人们相信巴勒斯坦人真的是灭绝人性的“屠夫”。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政府采取了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通过向美国公众灌输残害婴儿的暴行宣传,以操纵美国公众的情绪并支持战争,这种做法由来已久。
例如,1990年,一名自称伊拉克护士的女性被带到美国国会,她在国会作证说,萨达姆的手下将数百名科威特婴儿从保温箱中夺走,并放任他们死去。这个故事唤起了美国公众支持海湾战争的激烈情绪。后来经事实核查人员证实,这完全是一家美国媒体公关公司编造的骗局。
另一条新闻是沙尼·卢克(Shani Louk)事件。巴以冲突爆发后,西方媒体称一名德国-以色列混血纹身艺术家沙尼·洛克在参加音乐节期间,遭到哈马斯伏击并绑架。西方媒体报道称哈马斯谋杀了她,《每日邮报》、《马卡报》、日本雅虎新闻、TMZ、《商业内幕》等媒体都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里哈马斯人员剥光了她的衣服,并将她赤裸捆绑押送进卡车后面,像战利品一样在街上游行。卢克事件在西方舆论界激起了西方公众的愤怒情绪,他们纷纷呼吁本国政府支持以色列采取更激烈的军事措施,“给哈马斯颜色看看”。
但两天后事情就出现了反转:卢克被其家人证实还活着,并在加沙的一家医院里接受治疗,那个视频的实际内容是哈马斯武装人员带她去寻求医护,并非存心虐待她。尽管最终卢克还是被证实死亡,但有关她新闻的真相依旧扑朔迷离。
在事件反转后,西方媒体纷纷默默将之前编造的极具煽动性的报道撤稿,但鲜少有人发表道歉声明。当然也有“嘴硬到底”的,比如曾报道过沙克事件的《洛杉矶时报》在事件反转后还发表了一篇声称巴勒斯坦人强奸以色列平民的报道,其所做的弥补仅仅是在之前的虚假报道里添加了“此类报道尚未得到证实”的字样。
然而,后果已经酿下。西方公众受此影响已经对哈马斯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愤怒和厌恶,这促使他们支持西方挺以反巴的政治立场。
西方媒体甚至还在强化这种固有认知与立场,其主要报纸上的专栏文章和社论都在反复向民众灌输这种论调。如《华尔街日报》近期发表了一篇题为《摧毁哈马斯的道义责任》的专栏文章,其中他们向读者强调“以色列有权不惜一切代价根除与其毗邻的这种邪恶、堕落的文化。”
这些报道或含蓄或直白地在给以色列非人道主义的行为进行洗白,完全无视了以色列对平民实施的战争罪行,以及其使用违禁化学武器、切断电力和水源,针对医院、救护车或联合国官员进行“肉体消灭”等种种行为。
在西方媒体中,英国广播公司(BBC)对以色列的偏袒尤其有代表性。
英国广播公司在其报道中,只要笔至以色列人则必称“杀害”,而遇到加沙人民遭到轰炸的情况只用了“死亡”等平铺直叙的词。这种春秋笔法实际上是在淡化以色列在其中的作用,以塑造一种加沙人的死亡是“自然死亡”的既视感。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周子怡 
-
导演陈英雄出任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
2024-04-29 15:18 -
网络短剧,如何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新质生产力”?
2024-04-26 11:58 -
知名女星演唱会全场喊退票?官方回应
2024-04-21 15:31 -
热搜第一!黄子韬就不当言论道歉
2024-04-21 11:51 -
真相?危害社会的毒瘤——依法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25年特稿之五
2024-04-19 09:06 反邪教 -
清明假期第一天,一组数据看出行新特点
2024-04-04 12:13 -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结果揭晓
2024-03-22 10:45 考古 -
民进中央:建议加大教育捐赠的税收减免力度
2024-02-28 15:48 -
近3000件文物首次亮相!殷墟博物馆新馆下周开馆
2024-02-19 14:05 考古 -
原来年味在这道文化大餐里……
2024-02-11 22:17 -
“苦恼的不是图案不够多样,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太过于丰富”
2024-02-11 07:27 春晚 -
“我代表泰国人民,向所有中国游客发出最诚挚的邀请”
2024-02-01 14:34 -
我“嘉”年货带回家,亲戚家的小孩都馋哭了
2024-01-30 11:22 爱申活·暖心春 -
何立峰: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2024-01-29 19:00 -
书生在官场的365天,建了座“不网红”的图书馆
2024-01-27 14:31 观察者头条 -
去年国外撤回大量中国学者论文,教育部:开展高校撤稿论文自查
2024-01-04 15:46 -
这次,他们要为“男声”正名!
2023-12-29 13:03 -
破译一个字奖10万元的甲骨文“悬赏令”,公布第二批获奖名单
2023-12-02 22:52 -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
2023-11-29 11:30 考古 -
7名干部集中轮训期间到私企内部食堂违规吃喝,官方通报
2023-11-10 11:40 廉政风暴
相关推荐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36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66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16印巴停火,特朗普邀功 评论 595巴防长:核选项不在考虑中,但是… 评论 9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