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高:中国经济的短期压力和长期出路
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四种可能和三条出路
有鉴于此,分析中国经济时就不得不考虑一个前提条件——长期消费不足。在此基础上,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前景有四种可能,我国有三种对策:
1.上策是坚持走消费引领的“新路”,通过消费转型来让消费变成经济增长的主要需求面引擎。这是一条更加可持续且更能惠及民生的路径。居民福利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居民的消费水平。如果能把消费占经济的比重提起来,GDP对老百姓福利的拉动作用也会更加凸显。这是中国经济的上策。但要走上这条路,关键是要对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做有利于消费者部门的重点调整,阻力不小。
2.如果上面这条路走不通,消费会一直不足,这时候就要看外需。如果像2008年之前那样,有强大外需带动中国经济发展,次贷危机前外需拉动经济向好的美好时光还有可能回来。不过,现在中国的经济体量远大于2008年时,全球经济未必还能带得动体量如此庞大的中国经济。更何况,我们现在身处较为恶劣的国际贸易环境中,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中美贸易战风险还在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难仅凭外需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3.在消费和外需均不足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就要不断地靠国内政策刺激投资来创造需求。这一过程难免会形成一些低效甚至无效投资,甚至出现凯恩斯当年向政府建议的“地挖坑填坑游戏”。这看起来是一种资源浪费,但在消费和外需双双疲软之时,不失为一种选择。这是中国经济的中策。
4.如果国内不愿意积极刺激投资,等待我们的很可能是上世纪1998-2002年那样的通缩,以及伴随长期通缩而来的,真正意义上的“去产能”。“去产能”如果真正变成现实,将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这是中国经济的下策。
一旦陷入“去产能”的漩涡,想要自拔非常难。上世纪1998-2002年的政府,强力去产能长达五年之久,仍未解决这个问题。直到2003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才在外需的拉动下算走出通缩的泥淖。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经济不需要搞投资、地产、基建,自然而然就能自我修复,重整旗鼓,轻装上阵。对此,我只能说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那种所谓短痛之后的轻装上阵,发生概率极低。中国经济反而很可能会因此陷入经济萧条。
很明显,中国经济的未来只有上中下三种策略选择。要么选择上策,真正意义上推进消费转型。要做到这一点,核心是调节收入分配,提升居民收入占整个经济的比重。要么中策,靠投资来创造需求,稳定增长。这是一条老路,但至少它还是一条可行的路。如果选择下策,指望一切都能在经济减速的过程中自动得到修正,这将可能使中国经济陷入最差之境。
有人认为可以直接给居民发钱来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就增加居民收入而言,这个方向当然是对的。但它并没有触及我国经济结构的核心矛盾。其他市场经济国家之所以很少产生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问题,是因为市场化的调节机制在发挥作用。当一个经济体投资过剩时,投资回报率一定会下降。对消费者而言,投资永远伴有机会成本,那就是将准备投资的资源拿去消费所能得到的效用。所以,如果让消费者来决策,面对下降的投资回报率,消费者会愿意减少投资、增加消费。
但如果企业作为独立的实体,不受到消费者的约束,那它对投资回报率大概率不敏感。所有资源都集中在企业身上,不拿去投资也没有他用。这样,投资就会缺乏对投资回报率的敏感性,从而衍生出投资过剩、生产过剩的格局。
2023年暑期旅游市场升温 资料图自央视客户端
全民国企持股计划
如果我们想要调节收入分配,需要建立起自动调节投资的市场化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避免前苏联、东欧曾经碰到过的内部人控制国有资本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该构建一个国有企业所有权的竞争市场。
简单来说,可以成立几十个甚至更多国有投资基金,把国有企业的股份分给这些投资基金。这些国有投资基金可以相互买卖国有企业的股份,并把基金的份额分给老百姓。为了杜绝有些老百姓可能因为信息不清楚、不透明而过早地卖掉手中的基金份额,我们可以设立一种机制,规定在一定时间内老百姓不能卖出其国有基金的份额,只能提现国有基金的分红。老百姓也可以在不同国有基金之间转换持有的份额。
这样的做法人为地构建了两个市场,一是老百姓选择国有投资基金的市场,是基金来争取老百姓份额的市场;二是国有投资基金竞争国企所有权的竞争性的市场。
通过这两个市场,老百姓的投资偏好,对投资回报率的接受程度,都可以透过国有投资基金传导到国企本身。当老百姓感受到企业投资回报率较低而希望多分红的时候,国有投资基金会有向老百姓多分红的动力。而国有基金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会将这种分红的压力传递给国有企业,让国企多分红。这样就在企业和居民这两大部门之间形成了资源来回转移的市场调节机制。
短期来看,上面的想法或许实施的难度较大。在真正推进消费转型的“全民国企持股计划”不能成行的情况下,考虑到收入分配对中国经济的约束,我们约束下最优的选择还是用投资来拉动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过度担忧债务的问题——在生产过剩的环境中,我国债务有很强可持续性。同时要给予房地产、基建充足的融资,发挥其稳健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整理:文展春 | 编辑:王贤青、 白尧】
- 原标题:徐高:中国经济的短期压力和长期出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欧盟委员会预测今年德国经济将陷入衰退
2023-09-12 06:41 观网财经-海外 -
8城官宣全面取消限购,9月来超30省市优化楼市政策
2023-09-11 22:22 观网财经-房产 -
坚定看好A股!四大保险巨头最新发声
2023-09-11 21:53 股市 -
这家IPO公司多达8名证监会系统离职人员持股,怎么回事?
2023-09-11 19:03 观网财经-金融 -
人民币汇率为何大反攻?
2023-09-11 18:29 观网财经-金融 -
深圳:离异三年内再婚或复婚家庭购房,按现有家庭房产套数计
2023-09-11 15:42 观网财经-房产 -
央行重磅发声,人民币突然猛拉
2023-09-11 13:33 观网财经-宏观 -
阿里重磅消息:蔡崇信、吴泳铭正式履新
2023-09-11 10:26 观网财经-互联网 -
一线城市首个!广州房贷利率突破LPR下限,首付比例也有大动作
2023-09-10 15:50 观网财经-房产 -
小米申请华为专利无效,结果公布了
2023-09-10 10:51 观网财经-科创 -
“文明型国家”中国与美国的区别,是恒星与行星之别
2023-09-10 08:31 这就是中国 -
中国出行订单连续增长,滴滴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3%
2023-09-09 13:20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赴港IPO或被搁置?盒马:不予置评
2023-09-09 13:19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天猫超市携手菜鸟,把快递速度又“卷”出一个小时
2023-09-08 18:22 观网财经-互联网 -
知识水平趋近真人专家?蚂蚁大模型理财顾问来了
2023-09-08 18:05 观网财经-金融 -
蚂蚁发布金融大模型“1+1+2”矩阵
2023-09-08 17:37 观网财经-金融 -
“孤立中国没有希望,他们会提出我们没想到的解决方案”
2023-09-08 17:10 观网财经-科创 -
《金融稳定法》列入立法规划,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呼之欲出
2023-09-08 16:49 观网财经-金融 -
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人工智能已渗透财富管理各环节
2023-09-08 14:36 观网财经-金融 -
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科技驱动财富管理行业发展趋势明显
2023-09-08 14:36 观网财经-金融
相关推荐 -
“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49“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166特朗普故弄玄虚称“和某大国达成协议”,就这? 评论 163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评论 714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159最新闻 Hot
-
印度称军事基地遭巴基斯坦袭击,巴方否认
-
微软总裁瞎操心:不让员工用DeepSeek
-
特朗普:美国与乌克兰达成稀土协议
-
特朗普祝贺:历史性时刻,美国的莫大荣耀
-
100多架飞机大战后,印巴局势怎么走?
-
美国又炒作“中国在古巴进行间谍活动”,我大使驳斥
-
美英谈成了,“英国让步”
-
冲突愈演愈烈,莫迪首发声
-
“美国在欧洲的广泛军事存在并不是必然的"
-
印度两座水电站已重新开闸
-
“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
夸大对华关税效果,她被打假了
-
突发!巴称击毙约50名印士兵,印称摧毁巴第二大城市防空系统
-
弹射座椅大厂泄露了印巴空战战损“天机”?
-
巴总理:关键时刻,感谢“亲爱的兄弟”埃尔多安
-
日本地铁出现随机杀人事件,男子挥20厘米菜刀砍伤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