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高:中国经济的短期压力和长期出路
宏观政策需要纠偏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汽车行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状况还是有些不尽如意。
这里有两点启示:
1.我国供给面产业结构转型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这得益于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深厚家底,让我们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技术风口一旦到来就能马上抓住。偌大的汽车行业,我国能跃居世界第一,这让我们对中国竞争力充满信心。
2.在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后,我们的宏观政策仍然偏紧,矮化了一些传统增长引擎的重要作用,比如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和基建。经济的升级发展需要培育新增长点,与此同时也要继续重视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今后的宏观政策该如何发力?我认为应就如下几点认知要纠偏:
1.对债务问题的认知要纠偏。储蓄过剩未必会导致债务危机。
2.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要纠偏。从人口老龄化的长期角度看,房地产业由盛转衰是必然规律,但我们也要考虑到短期内中国老百姓有巨大的住房改善性需求,这些需求还远未得到满足。如果年轻人连居住尊严都无法得到满足,又何谈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中国的很多行业都存在供给过剩和产能过剩的情况,唯独房地产业因为土地供给的约束,人民群众对美好居住条件的向往远没有得到满足。这一点需要纠偏。
3.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错误认知的纠偏。目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内需不足。一旦内需不足,外需又不振,总需求也会变得不足。内需不足本质上与收入分配有关。一个国家的产出就是这个国家的收入,所以GDP既是一国总产出,也是总收入。从总量上看,一国肯定具有购买这个国家所有产品的购买力。既然有足够的购买力,为什么市场上的购买行为似乎无法将所有的供给能力全部利用起来?我认为是收入分配有问题,这导致老百姓的购买力与支出意愿不匹配。有些购买力流到了支付意愿偏低的经济主体手中,导致总量上不存在购买力不足的问题,但结构上却表现明显。
图6
从图6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情况不难看出,中国居民收入占比偏低,由此衍生出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偏低。图中的横轴代表人均GDP水平,按照2005年不变价美元计算且去掉了汇率因素。虚线代表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是在不同人均GDP水平上,其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阴影是均值上下两个标准差的范围。可以看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持续下滑,目前水平已经低于世界水平20个百分点。
这主要反映出收入分配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不是居民内部收入不平等,而是部门间收入分配不平等,也就是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之间的收入分配有问题。
图7
目前我国的情况是消费不足。消费的反面是储蓄,消费不足意味着储蓄高。一个国家的储蓄主要来自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图7呈现了中国储蓄的特点,横轴代表居民储蓄占GDP的比重,纵轴代表企业储蓄占GDP的比重。居民储蓄就是居民收入减去居民消费,企业储蓄就是企业收入减去企业消费。在国民经济核算里,企业收入是企业分红之后留存的利润。
图7中,除我国和石油输出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其居民储蓄与企业储蓄间存在此消彼涨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点符合经济学中“刺穿企业帷幕”原理。假设企业的股权掌握在居民手中,那企业的储蓄和留存的利润本质上也是居民财富的一部分。倘若企业经营状况非常好,利润很高,即便企业没有分配利润,持有股票的股东和老百姓也能从企业市值不断增加的客观情况中获利,分享企业市值上升带来的财富效应。从这个角度看,企业的钱就是居民的钱,是一件衣服上左右口袋的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居民会更看重这两个口袋钱的总量是多少,至于是左口袋钱多还是右口袋钱多,这一点并不重要。
我国的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都很高,二者之间缺乏负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企业部门与居民部门相互割裂。众所周知,我国有大量国企,按照财政部的统计,2021年金融和非金融企业里,国有净资本约为112万亿人民币。从理论上来说,这些都是老百姓的财富。然而实际上老百姓不会因为国企利润很高而觉得自己更有钱,当然也不敢因此而多消费。除了国企之外,我国还有很多民营企业,股权高度集中在一些巨富手中。这些企业的利润再好,也跟老百姓关系不大。
这种财富联系上的割裂,导致企业部门的财富变动,居民感受不到,更不会据此改变自己的消费或储蓄行为。在企业大量储蓄之外,中国老百姓还要自己大量地储蓄。这两项加起来,总储蓄就变得特别高。我认为这就是中国内需不足最核心的原因,即收入分配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消费才是最终极的需求,投资只是派生性需求,要为消费服务。如果居民从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拿走的份额较少,那么居民消费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就比较低。居民不敢消费,整个经济就会需求不足,内需不足的问题就会显现。
这一问题并不是今天才出现,而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一直存在,是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问题。在1998-2002年我国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经历了长达五年的通缩,外需疲软,大量企业去产能甚至倒闭,大量的工人也因此失业。2003-2008年这几年,我国因加入了WTO,加之美国有次贷催生消费,外需的逐渐走强暂时掩盖了内需不足的问题。次贷危机后,特别是我国“四万亿”刺激政策退出后,内需不足的问题又重新浮现。可以说这一问题已经伴随中国经济30多年。
- 原标题:徐高:中国经济的短期压力和长期出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欧盟委员会预测今年德国经济将陷入衰退
2023-09-12 06:41 观网财经-海外 -
8城官宣全面取消限购,9月来超30省市优化楼市政策
2023-09-11 22:22 观网财经-房产 -
坚定看好A股!四大保险巨头最新发声
2023-09-11 21:53 股市 -
这家IPO公司多达8名证监会系统离职人员持股,怎么回事?
2023-09-11 19:03 观网财经-金融 -
人民币汇率为何大反攻?
2023-09-11 18:29 观网财经-金融 -
深圳:离异三年内再婚或复婚家庭购房,按现有家庭房产套数计
2023-09-11 15:42 观网财经-房产 -
央行重磅发声,人民币突然猛拉
2023-09-11 13:33 观网财经-宏观 -
阿里重磅消息:蔡崇信、吴泳铭正式履新
2023-09-11 10:26 观网财经-互联网 -
一线城市首个!广州房贷利率突破LPR下限,首付比例也有大动作
2023-09-10 15:50 观网财经-房产 -
小米申请华为专利无效,结果公布了
2023-09-10 10:51 观网财经-科创 -
“文明型国家”中国与美国的区别,是恒星与行星之别
2023-09-10 08:31 这就是中国 -
中国出行订单连续增长,滴滴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3%
2023-09-09 13:20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赴港IPO或被搁置?盒马:不予置评
2023-09-09 13:19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天猫超市携手菜鸟,把快递速度又“卷”出一个小时
2023-09-08 18:22 观网财经-互联网 -
知识水平趋近真人专家?蚂蚁大模型理财顾问来了
2023-09-08 18:05 观网财经-金融 -
蚂蚁发布金融大模型“1+1+2”矩阵
2023-09-08 17:37 观网财经-金融 -
“孤立中国没有希望,他们会提出我们没想到的解决方案”
2023-09-08 17:10 观网财经-科创 -
《金融稳定法》列入立法规划,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呼之欲出
2023-09-08 16:49 观网财经-金融 -
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人工智能已渗透财富管理各环节
2023-09-08 14:36 观网财经-金融 -
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科技驱动财富管理行业发展趋势明显
2023-09-08 14:36 观网财经-金融
相关推荐 -
“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49“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166特朗普故弄玄虚称“和某大国达成协议”,就这? 评论 163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评论 714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159最新闻 Hot
-
印度称军事基地遭巴基斯坦袭击,巴方否认
-
微软总裁瞎操心:不让员工用DeepSeek
-
特朗普:美国与乌克兰达成稀土协议
-
特朗普祝贺:历史性时刻,美国的莫大荣耀
-
100多架飞机大战后,印巴局势怎么走?
-
美国又炒作“中国在古巴进行间谍活动”,我大使驳斥
-
美英谈成了,“英国让步”
-
冲突愈演愈烈,莫迪首发声
-
“美国在欧洲的广泛军事存在并不是必然的"
-
印度两座水电站已重新开闸
-
“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
夸大对华关税效果,她被打假了
-
突发!巴称击毙约50名印士兵,印称摧毁巴第二大城市防空系统
-
弹射座椅大厂泄露了印巴空战战损“天机”?
-
巴总理:关键时刻,感谢“亲爱的兄弟”埃尔多安
-
日本地铁出现随机杀人事件,男子挥20厘米菜刀砍伤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