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一鸣:特丽莎·梅怎么清扫乌烟瘴气的脱欧公投实验室?
关键字: 特丽莎•梅脱欧英国脱欧多年以来,英国签证的办理总是备受诟病,与申根国家签证的手续相比,英国签证的流程更繁琐、费用更高且耗时更长。
教育大臣亨特曾经对此进行过计算,“一个来自中国的四口之家,如果把伦敦增加为欧洲之旅的最后一站,签证费和机场税总共需要花费576英镑,事实上,大多数中国人会希望整个度假之旅只花这么多费用,而把钱省下来进行购物”。
然而这些经贸上的恩惠在特丽莎•梅眼里不值一顾,一项能够使中国游客能够同时申请申根国家签证和英国签证的“平行流程”多次被内政部否定。
在移民问题上,特丽莎•梅早在任职之初就确立了自己的三个基本原则:“到这儿来的人必须拥有真正的亲属关系;必须自己支付路费;必须能够融入英国社会”。在她看来,那170万从叙利亚战争中逃离出来的难民正在祈求帮助,是的没错,但是这种帮助更应该被施与那些仍然困在约旦、黎巴嫩和土耳其难民营里的人,而不是这些拥有能力逃出来的人。
她坚持英国接纳难民数字每年不能超过5000人,并强烈抨击默克尔在德国的慈善行为。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移民,那些从印度、中国和中东来的留学生成为了她的目标,她提出了工作签证的申请者年薪必须达到至少20500英镑的标准门槛,这使得高校入学的印度留学生大幅减少了将近50%。
近期,她多次重申将净移民数量削减三分之二以上,从每年逾32万人降至不足10万人。而这个目标在实践中意味着:即便完全禁止欧盟国家公民移民英国,也得同时将印度、中国、美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移民数量削减一半,而这一点就连最强硬的欧洲怀疑论者也从来没有这么要求过。
在公投问题上,特丽莎•梅总是表现出一种不甚明显的留欧倾向,但是在移民问题上,她的强硬立场是一贯始终的。她的著名格言之一就是“不要让那些混蛋(滋事移民)折磨你”,恰恰是这样的姿态赢得了选民的信任。
在整场脱欧运动中,她几乎全程隐匿在角落,某种意义上,她甚至过于无视这项革命性的运动了,她曾多次表示英国是世界上的第五大经济强国,脱欧还是留欧都不会对英国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她不温不火的态度受到了很多批评,一名支持留欧的部长曾经指责到,“特丽莎总是在一旁隐匿,并高贵地希望着这一切结束时不会有任何一滴血液溅到她身上”。
对于这一点,特丽莎•梅从未否认,在就职典礼演讲结束后,有记者问到她是也能够感觉到自己否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一样让人乏味,她坦诚地回答道,“我知道我不是一个长于展示自己政客,我不去参加那些电视秀节目,不和大家在午饭时聊天八卦,不去议会的吧台喝酒,是的,我很少把自己的心放在外面让人们看到,我只是去做好现在在我眼前的事”。
某种意义上,这是特丽莎•梅与约翰逊之流之间最为重要的区别,这种区别使得选民在惊慌失措时倾向于对她产生一种先天的信任和踏实。脱欧目标实现的当日,约翰逊轻描淡写地告诉选民们,移民终究还将继续,仿佛这与他曾经声嘶力竭捍卫的脱欧立场毫无关系一般。
这是辩论社的伟大传统之一,技巧本身才是目的,政策结论根本无人关心,波兰人、孟加拉人是不是住在伦敦以外的土气城镇,对他们来说根本无所谓。这些辩论精英们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没有一个将脱欧付诸实施的计划,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乏味的治理问题,最好留给埋头苦干的公务员。
在退欧公投后,他们可以继续忙着去竞选保守党领导人,竞选本身比承担责任有趣味得多。越是到后来,人们越是看出,特丽莎•梅的态度是格外认真的,她严肃的批评约翰逊之流,“政府不是一场游戏,而是对人民生活产生真正影响的严肃的事”。
在评述这次运动时,《卫报》总结到,“对一个急于洗刷自身精英风貌、学院派色彩和可笑的名望意识的政党而言,特丽莎•梅呈现出一种政治家的不同风貌,她好如一名管理着淘气的男孩子们的女校长,即便面对很多诘难她也未曾动摇。她从不会在肮脏不堪的商业交易和污秽遍地的政治陷阱中弄脏自己的双手,她总是会派出自己的团队,以最简洁的方式对抗她的对手们”。
现在特丽莎•梅取得了这场政治缠斗的胜利,她在选民们慌张而惊恐的眼神中被拥戴到前台,挡眼是一个全新而陌生的时代,从未有过的不确定性,从未有过的使命承载。相比之下,苏伊士运河危机和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都不过是二战以来极不起眼的小波澜。
很多时候,身处关键的历史节点,却永远说不好是自己选择了机运,还是机运选择了自己。
特丽莎•梅深深知道此刻走向唐宁街10号是怎样的含义。59岁出任首相在英国政坛已属高龄,有时站在议会的演讲台放眼望去,那些自诩年富力强、出类拔萃的校园精英仍然稚气未脱,满目皆是向上竞逐的欲望。
如果不是这次将永远改写历史的公投,如果不是卡梅伦玩脱了的民主试验,或许特丽莎•梅唯一能做的就是再在内政部的位置上多坐几年,把这项纪录延长下去,而后永远的放下自己年轻时曾经拥有的远大抱负。
对于约翰逊而言,他的政治道路过于顺利,这场脱欧运动已经为他累积了足够的能量,将来有的是时间把这份政治资本变现,他看得到卡梅伦年纪轻轻过早离任其实也无事可做,他可以等下去,等到一切事情好转再说,像自己的偶像卡斯累里一样成为一代名相。
对于特丽莎•梅而言,机运只有一次,没有选择。
特丽莎•梅的玻璃悬崖
英国的米歇尔•瑞恩与亚历克斯•哈斯拉姆教授通过对首席执行官、律师、准议会成员、甚至中学生代表等群体的研究显示出,女性常常被分派棘手的任务、高风险的案件以及(对英国大选的分析显示出)较难赢下的选区。
在他们看来,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于被推上危险的职位,他们给这种充满挑战的诱惑起了个名字,叫作“玻璃悬崖”。很多时候,女性走上政治生活的前台并非源自性别的力量,而仅仅是由于男性政客的世界正在进行派系妥协、看不清前行的路向或是需要更换政治口味,女性在这样的意义下将起到缓冲、转承甚至替罪的作用。
所有人都明白,退欧谈判是一场无尽之途,未来几年的英国领导人很有可能是自丘吉尔以来最为不幸的角色,他将注定在欧盟与国内反对派之间腹背受敌,深受委屈却无处发泄。
最终,特丽莎•梅穿着Vivian Westwood的豹纹高跟鞋果断地踏上了玻璃悬崖,如果说卡梅伦的政治遗产是开启了一场史诗般的民主试验,那么她将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待试管内的化学反应,宣布一个个令人震惊的试验结果,而后拿起扫把,清扫这个乌烟瘴气的民主实验室。
特丽莎•梅第一时间迅速成立了内阁,尽管她坚定地保留了脱欧承诺,然而最终内阁里支持留欧的占到18人,支持脱欧的仅有7人,特别是在与脱欧谈判相关的重要位子上,她有意安排了这次脱欧运动的各位领袖。
其含义很明了,一方面,利用他们在竞选中所呼吁的,最大限度地物尽其用、发挥特长;另一方面,将来如果有任何事情做得太过而无法收场,约翰逊们将继续背负由其自身引发的诘难,不要光说不练,大家绑在一条船上,在脱欧这项革命性的历史选择中,谁也别想轻易地逃掉责任。
这以后,特丽莎•梅开始直面议题。
首先,从“脱欧”的程序上来看,尽管里斯本条约第50条的设立是为了确定一国如果要退出欧盟后即将会发生什么,但这远非一份完整的婚前协议。它根本没有说清楚一国可以或者应该以怎样的条件和方式退出欧盟,由于从来没有被尝试,所以一切单凭想象。
目前的条款只是简单规定了程序,一旦第50条被触发,它将获得两年的谈判期,在这段极为紧凑的时间里,特丽莎•梅的政府将务必完成与欧盟关系的重新约定,在各个层面推进大量的谈判,签下无数的法律文本。
一旦无法按时完成,英国将以“断崖式退欧”的方式与海峡彼岸尴尬地相连,最多会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获得与其他任何国家一样的普通待遇。
如此模糊的规则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它让脱欧支持者得以向选民提供明显不切实际的希望,激烈地表达目前的诉求是重要的,至于如何以一种合理的方式达成这样的诉求,可以在启动程序后用较长的时间自由洽谈。
事实上,脱欧派们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几乎是扯着选民的衣服跳下悬崖,在自由落地运动中告诉大家我们需要在着陆前制造好自己的降落伞。同时,这一规则为英国和其他欧盟成员国制造出一种长期不确定性,原则上,为了稳定目前的混乱局面,英国可以等上一年或更长时间才触发第50条。
但正如特丽莎•梅多次强调的,“脱欧就是脱欧(Brexit Means Brexit)”,没什么可犹豫的,再拖下去,移民问题只会愈来愈糟,欧盟内部只会对新英国愈发不耐烦。在保守党大会上,她明确提出,将在今年3月底之前触发脱欧条款。
然而正如欧洲改革中心的查尔斯•格兰特所指出的,其所引发的将必然是一系列漫长而看不到尽头的谈判,这至少将包括:“与欧盟最终的贸易协定;在英国退出欧盟后、长期协定签署前临时发挥作用的过渡性协定;重新以独立成员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现在与欧盟签有协议的约50个国家谈判新的安排(应该还要与美国、中国等国谈判新安排);最后是英国与欧盟在外交与国防政策、警察和司法合作以及反恐方面的关系”。
几乎注定,这是一场无尽之途,两年的时间绝对不会够用,最多只能达成过渡期的妥协安排,然而特丽莎•梅已经为这一切做好准备。
在达沃斯论坛前的公开讲话中,她坚定地传递了自己对于可能面对的来自欧盟的重重羁绊的考虑,“英国将竭力寻求避免破坏性的断崖式退欧……英国希望在两年的过渡期结束前与欧盟达成合作协议,寻求与欧盟单一市场联结的最合适道路”。最后的补充极为关键,英国没有什么可畏惧的,“达不成协议好过达成不好的协议”。
其次,从“脱欧”的内容上来看,她开始在欧洲法院、关税同盟和单一市场这三条门槛线之间小心试探。这场退欧运动的最初动因是移民问题,其所对应的是保留英国的边境控制权,摆脱欧盟法院的控制是必须的。
同时,关税同盟或单一市场的成员都将使得英国失去经贸领域的立法自主权,无法实施自己的贸易政策,接受单一市场相关的所有监管规定。
最为关键的,这意味着必须继续支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甚至需要出钱分担预算。在种种相互间的方案冲突中,特丽莎•梅试图寻找到一条能够在与欧盟的谈判中切实可行,又为国内的各派所勉强接受的折中方案,可能的模式无非下列几种:
一是“挪威式安排”,英国争取加入目前由欧盟成员国以及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组成的欧洲经济区,保留全面进入欧洲单一市场。然而经贸方面的法规监管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仍然挑战到了特丽莎•梅设定的红线。
二是“摩尔多瓦式安排”,这意味着退出欧洲单一市场,同时也彻底隔绝移民,也即所谓的“硬脱欧”。企业界将这个方案视为梦魇,仅仅依靠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进入欧盟市场,英国将不会获得任何优待。
三是“瑞士式安排”,这意味着在全面完成脱欧后,英国将竭力与欧盟达成多项双边协议,以便多个不同行业能自由进入欧洲单一市场。这是一项分散而极为繁重的谈判任务,人们普遍认为欧盟不会无缘由的轻易让步。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苏堤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64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评论 119巴菲特首次批评贸易战:75亿人不喜欢你,这是大错误 评论 149“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50最新闻 Hot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