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贾伊:为什么很难用“文明型国家”理解印度?
最后更新: 2024-05-08 16:57:54在今天的印度,思考“文明型国家”的概念是非常复杂的。正如我前面所说,中国的社会实验有其独特性,我不想过度夸张。我不认为中国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源自其文化传承,而是将漫长历史与社会主义道路结合。但其他国家的文化从一开始就被破坏,必须要首先重建,有时候重建的结果更糟。
印度种姓制度的严苛性远远超过其必要性,这严重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你去一个印度中产阶级之家,房间里的灯泡坏了,这对夫妇是绝对不会自己动手修好的,这就是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在印度,应用科学没有办法很好地普及,但印度在理论科学研究方面有非常大的贡献。这都是根植于种姓制度,当中对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的严格区别。
在中国,中产家庭自己动手修个电灯泡,挖不起眼不是问题。也许在旧社会可能有问题,士大夫们不会跳上椅子修灯泡,他们会找下人收拾。但中国过去70年来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了智力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关系,意味着中华文明重获生命力,而不是一个僵死的文明。
我想说的就是,殖民主义杀死了许多人类文明,中国却有一个优势。尽管殖民主义严重伤害了中国,但却没有消灭你们的文化历史。中国人民理应认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我看来,理应保持一点谦卑。
观察者网:您能否展开谈一谈,印度作为文明型国家的独特性?从民族与宗教的层面,印度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
维贾伊:印度就像一块大陆,与中国人口接近,我们同为亚洲国家。但印度内部的状况更为多元,比如说,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语”,而是上百种,如果不是上千种语言,其中27种是最重要的。印度本地的宗教其实也不仅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人们有所不知,基督教是先传到印度,然后才去欧洲。基督的使徒之一,多马,先来到印度,然后其他使徒才去了欧洲。基督教在印度的历史比在欧洲更悠久,我们有非常古老的基督教社群,犹太人社群,包括佛教等等。
至于民族多样性,我都不知道从哪里说起。我成长的地方,是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交界处。那里曾经迎来亚历山大大帝,他们创建了巴克特里亚王国。然后是中亚过来的许多民族,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后裔帖木儿、廓尔的穆罕默德。上百个民族、部落曾来到印度,葡萄牙人、非洲人、阿拉伯人,包括伟大的郑和船队,还有海上丝绸之路经过。
印度的文化世界令人难以置信的丰富。斯瓦西里语,就是商人的语言,糅合了阿拉伯、南亚、非洲当地的语言,是一种混成语。印度的文化非常多样,没法上溯到一个共同起源。这很重要。拿中国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其文化起源于秦朝大一统,“中国”并不是一个所谓“种族”上的概念,你必须有科举制,修习孔孟之道,更多是一种哲学上的文化传统将中国人联结起来。
而印度则完全不同。有的人信奉远古时期的哲学,有的相信实体化的神,有的则是无神论者,比如佛教,他们相信的不是神,而是人性。所以印度要给自己构建文明的概念,处境与中国非常不同。
尼赫鲁在成为印度第一任总理前,曾写过一本书叫《印度的发现》。当中他认为,印度本质上是多元的。如果把印度视作一个文明整体,其核心价值就是多元。所以尼赫鲁为印度留下一句格言,“多元中的统一”。你可以基于此打造一个政治实体,然而,如果从文化和民族的角度,很难用文明型国家的概念解读印度。
尼赫鲁1946年出版的《印度的发现》,并批判了英国推行的土邦制度遏制了印度工业发展
在我看来,构成印度历史、文明最核心统一的一面,就是反殖民主义斗争,它重塑了印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当作一种智识层面的修炼。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印度,是团结在一个反殖民主义的文明下,而非关于印度本身。要知道,“印度”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地理概念,意思是“印度河的彼岸”。
观察者网:你如何评价“圣雄”甘地在印度反殖民斗争,以及塑造印度国家认同上起的作用?
维贾伊:这非常重要,因为甘地正是印度反殖民运动中一个起到团结作用的人物。实际上,他从浩瀚的印度历史中摘取了一个狭义的解读:“非暴力”(Ahimsa),这个佛教与耆那教中的传统。但其局限性在于,即便如甘地这样的伟人,只谈到了非暴力,没有探讨社会公平问题。他依然认同种姓制度,对待工人运动的态度也模棱两可。
所以我反复强调,文明型国家这个词不应该轻易地使用,我们不能理所当然地接受“文明”,它不应该是民族国家的同义词,而一定要有社会主义的元素。所以我认为张维为教授主要讨论的是中国经验,我尚未见过对中国以外情况的理论归纳。如果“文明型国家”意味着将各族文化历史中最精华的部分与社会主义结合,那你可能很难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找到类似的例子。
很多人似乎认为,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与社会主义无关。事实上,18世纪,中国占全球产值的比重非常高,可到1949年时,已经跌落到难以置信的程度。许多人认为,如今中国回归到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仿佛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任何干预。
我认为,以1949年为标志的中国革命,真正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进行了干预。你不可能断言,历史注定走到今天这一步。万一当初是国民党获胜呢?恐怕地主阶级会主导国家,农村的人民还要卑躬屈膝,不敢挺直腰杆看人。民众不会对国家产生自豪感,他们将屈服于统治阶级。中国恐怕会跟绝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没什么两样,新冠疫情会在国内肆虐,导致上百万人死亡,等等。
所以,在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如何让一个民族重拾自豪与自信?我老实说吧,不可能单靠传统文化。只有靠国家维护主权完整,才能让民族重获尊严。这些不是上天能赐予你的。印度有伟大的过去,与中国同样悠久的历史,甚至可能更有意思一些。但陶醉于过去是不够的,过去能给今天的印度带来什么?
在我看来,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必然与其社会主义背景的关系更大,同时保持了中国历史的延续性。所以张教授才有空间来解释中国的崛起。我在这一点上的观点可能很激进,希望你能理解。
观察者网:除了“文明型国家”以外,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反击西方普世价值的话语,包括马凯硕博士提出的“亚洲价值”主张。您对此如何评价?
维贾伊:马凯硕是新加坡一位非常聪明的学者,他的家族从印度移民过去。马凯硕提出了一些“亚洲价值”,重视家庭,勤劳工作,强调工作和学习的纪律等等。他认为正是这些亚洲独具的价值与文化,导致许多亚洲国家的成功。但有一个实证性问题,仍有许多亚洲国家没有成功。在印度的许多地方,上亿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中。斯里兰卡,很难说是一个成功国家。南亚的不少国家,孟加拉国不也陷入困顿?
如果有一个所谓的亚洲价值,为什么这些国家还在挣扎?如果“亚洲”是决定性的因素,如何能解释中国的崛起与孟加拉国的失败?这是个很简单的回应。
其次,亚洲价值的概念,无法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的崛起。如果你对我说,中国有如此之高的GDP,且很快将成为第一大经济体,要归功于亚洲共同价值观,这是让人无法理解的。为什么面对制裁,外国公司没有离开深圳,转移到印尼?因为这些公司明白,印尼的工人不如中国的工人强壮、健康,且受教育水平更低。在全新且现代化的工厂中,他们更容易生病、缺勤等等。
总结一下,马凯硕并没有谈及社会主义。今天中国工人相比印尼工人的优势,就反映了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成就。为什么中国工人的营养水平比印度工人高?同为亚洲国家,为什么印度的产业劳工被贫血困扰,而中国人没有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工作更有效,产能更高?社会主义才是答案。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春秋高级研究员、新加坡外交官和学者马凯硕
马凯硕泛泛地将其总结为亚洲有伟大的传统。这话没错,确实有一些强大的文化联结,比如重视家庭。但要如何解释,同为亚洲国家,印度还有6亿贫困人口,而中国几乎没有了。所以我认为那个研究框架的价值不大,除非亚洲就是文化、中国的代名词。这是没有道理的。单凭文化这一条,完全不能解释中国如何从百年耻辱到实现今天的崛起。
我虽然不是一个“亚洲主义者”,但我认同马凯硕的一个观点,亚洲国家的社会历史悠久。如果你来印度,你会看到路边的普通房子,就有上千年历史。他们不是历史遗迹,而就是那么古老。为什么说这很重要?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保存着漫长历史的遗产。漫长历史带给一个民族特有的谦卑,你明白凡事不可心急,需要让时间证明一切。
社会主义并不是全新的东西。当它传到印尼的陈马六甲,越南的胡志明,以及毛泽东和他的同志时,社会主义早已不是一个陌生概念。许多内容,他们一下子就能理解。你不需要马克思的理论来专门告诉你,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在现代社会,他们早就知道这是可能的。
资本主义社会积累了海量的财富,查尔斯·狄更斯写下著名小说《艰难时世》时,他并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作品,他们大约是同一时代的人。但《艰难时世》读起来就像马克思在执笔,他们说的是同一件事:富人和穷人仿佛生活在两个国度,太残酷了。
在欧亚大陆的旧世界,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区,政治进程的节奏更慢。我打个比方,你听说过快餐,现在有“慢餐”之说。意大利人在搞推崇慢餐的运动,与家人坐在餐桌前,细细享用;亲自下厨,感受愉悦与放松等等。这就是我的最后一个观点,有快节奏的政治,也有慢节奏的政治。漫长历史教会我们变得更加理性、宽厚,理解他人的观点等等。我不想把它称之为“亚洲价值”,我认为,这是任何历史悠久的文明都具备的价值。
观察者网:您高度评价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模式,您认为这可以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哪些借鉴?
维贾伊:我想谈三点,毫无疑问,中国取得的成就令人赞叹。比如消除绝对贫困,绿色科技的发展。这都让我们受到鼓舞,社会主义没有失败。
其次,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文明个体,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可能直接照搬中国的模式,社会主义不是靠简单模仿实现的。事实上,就拿新自由主义的实践来说,试图“一招鲜吃遍天”也是个糟糕的主意。中国模式不是用“出口”到其他国家,它首先是适合中国自己的。
第三点,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国政府和人民已经取得的成就中,学到一些有用的经验。比如消除绝对贫困的实践,值得仔细研究,其他国家可以部分借鉴。我们不可能把整套政策照搬到国外,这太不现实了。在向他国传授社会主义经验时,必须非常理性。社会主义实践不能搞教条主义,而是一种融会贯通。你可能从别的地方吸取有价值的元素,但不可能机械地复制。承认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没有任何问题,可这些成就不可能像瓶装可乐一样,被批量打包好,贩卖到其它地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郭涵 
-
多名乌官员辞职,与多起贪腐案有关
2023-01-24 07:31 乌克兰之殇 -
美国加州枪击事件有中国公民不幸遇难
2023-01-24 07:30 美国枪击案 -
俄称在多地打击乌军,乌称打击俄军阵地
2023-01-24 07:09 乌克兰之殇 -
“扭转低迷的生育率,时不我待”
2023-01-23 20:34 日本 -
俄情报机构:乌克兰在核电站藏有美援武器
2023-01-23 19:55 观察者头条 -
“美国只送一辆M1坦克就行”
2023-01-23 19:09 乌克兰之殇 -
北约秘书长下周将访问韩国、日本
2023-01-23 18:41 凉战 -
欧洲最大机场喜迎“中车造”地铁列车,埃尔多安“试驾”
2023-01-23 15:54 国企备忘录 -
俄罗斯宇航员拍下除夕夜景,向中国空间站送上新春祝福
2023-01-23 15:48 俄罗斯之声 -
“中国游客今年春节海外游目的地,日本不是热门”
2023-01-23 14:57 日本 -
-
日本拟对泄露武器装备秘密设定刑事处罚
2023-01-23 14:33 日本 -
德国政治高层重申:不能与中国市场“脱钩”
2023-01-23 14:27 观察者头条 -
枪手自杀,中领馆发提醒
2023-01-23 12:33 美国枪击案 -
韩女团成员因一句“中国新年”被骂到道歉,评论区又要让韩国人破防了
2023-01-23 12:02 -
布基纳法索要求法国一个月内撤军,或选择和俄军合作?
2023-01-23 10:43 非洲之窗 -
“全球第二大货币区”要来了?
2023-01-23 09:57 拉美左翼 -
韩国拟投资67亿元,将2023年作为“旅游大国元年”
2023-01-23 08:47 三八线之南 -
秦刚NBA赛场视频致辞
2023-01-23 08:27 中美关系 -
他俩承诺,将在必要时支持乌克兰
2023-01-23 07:23 欧洲乱局
相关推荐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评论 199“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评论 75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493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81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68最新闻 Hot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
印度32座机场暂停对所有民用航班运营
-
英官员承认:美英贸易协议这条款,冲中国来的
-
巴外长:印度让巴基斯坦别无选择
-
巴基斯坦称使用“枭龙”战机击毁印度S-400防空系统
-
搞钱色交易、贪欲膨胀,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幼鹏被“双开”
-
“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
果然,英国被用来“立规矩”了
-
印度官员:印军正做出回应
-
印方:一高级官员在巴方炮击中身亡
-
巴基斯坦发起“铜墙铁壁”行动:已打击20多处印度军事设施
-
华春莹:你好呀,丁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