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雷:“林达”们近距离看美国,隐藏了什么?
最后更新: 2023-11-03 08:44:36说起“近距离”的取景方法,刘瑜也是深谙此道的写作高手,加上她的政治学科班出身,在专业性上远非草根作家林达夫妇可比。但成功之道仍根自于同样的手法,在刘瑜一系列近距离看美国政治的报刊文结集出版时,整本书就叫作《民主的细节:美国当代政治观察随笔》,门道就在这“细节”中,真要看清楚“细节”,唯有“近距离”。在此意义上,林达和刘瑜是异曲同工的。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而言,薛涌也是绕不过去的作者,他的美国写作,大致流行于林达之后和刘瑜之前,在21世纪起首几年,尤其围绕着2004年小布什和克里的总统选战,薛涌的写作,尤其是他对“文化内战”的讨论,令人大开眼界,而他最后结集出版的书,同样是在吆喝“美国政治笔记”或者“美国社会观察笔记”,所谓“笔记”,自我定位就是一种发自现场的报道。
林达的“近距离”、薛涌的“观察笔记”,以及刘瑜的“细节”,这些讲述美国的写作,都贯彻了“孟晓骏”的方法论,他们终于奋斗到美国,终于亲口尝到了梨子的滋味。而他们的写作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一时间跻身国民阅读的爆款,不仅取决于作品自身的品质,还要看时代的风口,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近距离”的写作手法同当年国内读者的“审美”观是相得益彰的。
为什么“近距离”的笔记体,或如林达的写作手法所示范,那些来自大洋彼岸的信札,竟蕴含着打动一个时代的力量,就在于读者相信“近距离”,这里存在着一个“审美”的定律:当年的读者相信,观察者同被观察对象距离越近,则其下笔就越真实,因为聚焦后的显微镜头,是容不得造假的。正因此,那些年占据我们书架的都是“近距离”作品,渴望捕捉生活的细节,抗拒鸟瞰镜头下的简史或跨时段视野的大历史写作。在《民主的细节》一书中,刘瑜就是这样自我介绍的:“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在此意义上,旅美作家把他们的比较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现在就让“我们”来告诉你们梨子这种水果的滋味吧。
大众读物要做到风靡一时,当然不可能脱离其据以流传的文化脉络和社会土壤。流行作者要诉诸读者的预期心理,与读者共舞,刺激但不刺痛他们,不可能直接说不,那些来自大洋彼岸的笔记观察,无论笔下的世界多么光怪陆离,归根到底都谈不上观念的颠覆,反而精准地迎合了做美国梦的读者群体。准确地说,那一代“孟晓骏”的美国写作,通过点点滴滴的“细节”叙事,一方面瓦解了一个早已被放弃的“旧”的美国观,另一方面则在构建一个当年风光无限的“新”的美国观,新旧之间的交锋,早在“孟晓骏”站出来挑战老教授时,斗争就展开了它的首个回合。这个被树立起来的“新美国”,其所代表的道路和模式曾被认为终结了历史,一度让全世界精英团结起来的“政治正确”,它道成肉身,如同一尊无法批评的偶像,好像“孟晓骏”年轻时代对“美国梦”的畅想,“全世界只有美国能做到”,那时的他不仅是在想象,也是信仰。
但信仰不再,又会如何?在电影中,“孟晓骏”确实尝到了梨子的滋味,但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它苦涩难咽,“我已经变得不再是我”,影片里“载誉归来”就已经是打脸了——走之前,明明说好了“我不回来了”。实践的确在检验,但首先验证的却是长者对年轻人的批判,整整一代,无论是他们作为作者,还是我们作为读者,都有那么一些天真。我们遗忘了“近距离”的取景也隐藏着“镜头”,细节记录也出自讲故事的人,更何况,孟所想象的“人人机会均等”在美国也只是梦,吃梨子的人未必就能“融入”作为观察对象的美国。
也因此,就认识美国而言,“孟晓骏”的两分法恰恰是错误的,去过美国的未必就能识得美国的真面目,而书本也有可能是去伪存真之后的实事求是。“近距离”并不意味着讲述者就是无立场的,可以价值无涉地讲述这一切,反而是距离越近,权力越大,一旦镜头聚焦于“细节”,也就意味着更广阔的背景和更深远的历史被遮蔽起来,“近距离看”的另一面就是“屏蔽”。但在这种“审美”文化的笼罩下,“拆解成点点滴滴”的手法就是免检作品,被推定为主观真诚且客观真实的观察体写作,但问题在于,这种讲法,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最容易造成古训说的认知错误。
我们以“孟晓骏”为标本的分析到此为止,即便对号入座,也绝不是要做诛心之论。以林达为代表的这一系列近距离看美国,它们的成功绝非浪得虚名,其中很多作品堪称中文写作的精品,其影响力所至,更是打动了一代知识青年。但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定他们的作品摆脱了叙事的政治,或者找到了一个在政治上中立的支点。不仅他们做不到,任何人都找不到,归根到底,没有无立场的立场,或者说无立场的立场,本身就是一种立场。从文化政治的角度解读这些美国叙事,就能看到,“孟晓骏”们在埋葬前一套认识论的同时,又培植出自己的一整套方法,两者之间无缝对接。在这里,并不是讲述者私心自用,他们有多少洞见,也就有多少盲区,反之亦成立。准确地说,同样是“近距离看美国”的方法,此前我们能望见的都是洞见,现在却轮到盲区登场了,这是时代的进程要对前一历史阶段的“审美”方法做个清算。
在历史的进程中,谁都不是无辜者,我们作为读者更要自我反省,我们只看到了我们想要看到的“美国”,对于不想看到的,就视而不见,其中的任性远非作者所能享有——某种意义上,“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也是不断变动的,如同黑屋子里的探照灯,我们能看到什么,关乎操控者把灯光转向何处,没有阳光普照这回事。
201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看不见的美国》,收入在其市场号召力巨大的系列“译文纪实”中,书名原题是Hidden America,这题目就很值得玩味,“美国”就摆在那里,是谁把这个庞然大物的某些器官给“隐藏”起来了,为什么此前“看不见”呢,为什么现在要“看见”呢,以及为什么我们现在终于明白了还有“没看见”的,甚至是不是还有那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看见”的?简言之,“看见”背后也隐藏着政治学。在此意义上,我们一定要警惕那些起名“看见”的书,所有的“看见”严格说都是虚假广告,如果不首先交代作者之镜头在光影之间是如何操作的,那么“看见”就未必是“启蒙”,也可能是遮蔽、掩盖或议题操控。
在呈现生活的复杂时,文艺工作者往往敏感又敏锐,反而是学院派却后知后觉。《北京人在纽约》的每集头条,就已经道出纽约客对它的爱恨交织,这里既是天堂,也是地狱,但这并未妨碍北上广的精英们当年“千万里我追寻着你”。第一集,在蜗居的地下室里,郭燕对王起明说:“我隐隐约约有种感觉,这儿的很多事情,跟我们过去想的不一样”,回到20世纪90年代初,家住北京三环路内和平里的大提琴手王起明,他从前是怎样想象纽约的,脚踏实地之后又发现有何不同?没过多久,在“湘院楼”刷盘子时,王起明就被上了自由市场经济学的第一课,“这里是有钱就是爷,没钱就他妈的是奴才”,但为什么我们当年只看到了钱能使人自由,却没有领会贯穿其中的主奴辩证法呢?又是谁给我们披上了这个“无知之幕”,让剧中人以及我们都相信,大幕揭开后,我们一定是先富起来的,是王起明在发达后所说的“爷”?
“格陵兰公司”开工的前夜,王起明关起门来,也许首先他需要说服自己,做了一番论证“剥削与被剥削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就职演说,这个辩证是怎么展开的:他创办了这个公司,所以是“家长”,是“爷爷”,工人们是来打工的,所以“只能是孩子”,工人的“美德”就是“要本分,当孙子”,这样才能“让我成为一个像样的爷爷”,这个爷爷和孙子关系怎么能维系呢,道理很简单,如王起明所言,“谁愿意失业?没人愿意失业吧”。这样的“辩证法”,当年的“孟晓骏”正畅想着诗与远方,他们不会懂,整部电视剧,明明讲了一个妻离子散的伦常“悲剧”,主人公的命运如郭燕在酒醉后所言,“我变不成美国人,也早就忘了中国人是什么滋味了”,但为什么我们当年看到的都是花花世界的自由呢?说到底,还是时候未到。
回到《中国合伙人》里,老教授没有同“孟晓骏”将辩论进行下去,也许他知道,你永远无法说服一个愿意相信的人。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和方法,这取决于他们三观形成时遇到何种激情燃烧的岁月。为什么今天重看《北京人在纽约》,我们能发现很多隐藏剧情,从前满眼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现在却洞悉出其间的压迫、冷漠、扭曲和荒诞,他们最终却发现,外面,其实是一个更大的监狱……变的不是剧本,也不是美国,而是我们自己,是人心,是生活教会了我们,让我们不再如90年代那样对外面的世界无知无畏。
这么说来,这届的年轻人,如要认识一个更真实的美国,就要检讨这些年来文化精英所营造的美国观,尤其要从旅美观察笔记的叙事体中跳出来,意识到“近距离”视角反而容易造成井蛙效应。至于怎么做,首先就是要做新时代的“孟晓骏”,要学会质疑,问一句“您是从书本里看来的美国吧”,更要理解任何书本以及叙事背后都有“看见”的政治学。
又一次,我们到了《中国合伙人》所刻画的那个代际交接的时刻,旧观念已经摇摇欲坠,在新一辈的年轻人看来,早已失去了前四十年那无往不利的道德感召力,是时候辞旧迎新了……
《美国折叠:置身事外的反思与批判》雅理出品,田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标签 美国- 原标题:田雷:如何打开“美国”这部书?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朱敏洁 
-
王毅:巴以民众生命同等重要,不应奉行任何双标
2023-11-03 07:36 中国外交 -
187票同意!联大通过决议,敦促美国终止对古巴封锁
2023-11-03 07:15 -
欧盟也要搞加沙和平计划?官员自嘲“只是自我陶醉”
2023-11-02 23:08 巴以恩仇录 -
中美气候变化会谈将举行
2023-11-02 23:02 -
加沙男子痛失21名亲人,被英主持人追着问“他们对你重要吗”
2023-11-02 22:54 不列颠 -
王毅: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民众的生命同等重要,人道灾难不应再继续下去
2023-11-02 22:33 巴以恩仇录 -
以军情局前局长指责他:只顾推卸责任、延续政治生命
2023-11-02 22:14 巴以恩仇录 -
6名中国公民在菲律宾马尼拉被绑架?外交部回应
2023-11-02 21:39 -
“放走哈马斯换释放人质,内塔尼亚胡对此很感兴趣”
2023-11-02 21:15 巴以恩仇录 -
又一国宣布召回驻以色列大使
2023-11-02 20:55 巴以恩仇录 -
“要在这建20所野战医院,就等埃及批准”
2023-11-02 19:45 巴以恩仇录 -
自称“军队生活太苦”,韩军一士兵当街跳车挥刀伤人
2023-11-02 19:20 三八线之南 -
古巴总理马雷罗抵达上海,系首位抵沪参与进博会的国际政要
2023-11-02 19:13 进博会最新动态 -
“我们所有人必须团结起来”
2023-11-02 18:35 欧洲乱局 -
普京签署法律 撤销对《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批准
2023-11-02 18:00 -
安吉丽娜·朱莉谴责以色列:加沙正从露天监狱变成万人坑…
2023-11-02 17:05 巴以恩仇录 -
拜登称“需要暂停一下”,白宫火速澄清
2023-11-02 16:49 巴以恩仇录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加沙地带每天有超400名儿童伤亡
2023-11-02 16:44 巴以恩仇录 -
“同美方私下谈话时,以色列官员拿广岛长崎举例”
2023-11-02 16:34 巴以恩仇录 -
缅甸军方称一个边境战略城镇失去控制,外交部回应
2023-11-02 16:22 缅甸局势
相关推荐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5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243“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17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16“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90最新闻 Hot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
美国小企业苦苦挣扎:利润蒸发甚至变为负数,最糟的时刻还未到来
-
特朗普施压后,泽连斯基表态: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车企利润暴跌超20%,“与中国竞争加剧”
-
中美会谈结束后,美国股指期货应声上涨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