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鲁郑:在中美关系中,法国想让自己成为一副“好牌”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宋鲁郑】
今年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六十年后的今天,中美博弈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线,但法国仍然是西方阵营中和中国关系最为良好、也最具战略性的国家。我们不难看出,影响中法关系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美国,因此研究法美关系的特殊性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就非常必要。
法美关系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双方存在着战略利益冲突,但又都刻意维持战略盟友的表象。
法美战略利益的冲突始自二战后美国成为霸主。冷战时美国强烈反对和阻挠中法建交、反对法国和苏联密切的外交关系。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法国更多次对美国说不。就是中美博弈的当下,马克龙总统公开和美国唱反调:强调不会和中国脱钩、台湾不是欧洲的问题、反对北约扩大到亚洲。
来而不往非礼也,美国对法国的防范和打压也是一以贯之。比如冷战时禁止对法国转让核技术、1958年黎巴嫩内战撇开法国进行干涉、支持阿尔及利亚独立(17个亚非国家在联大提案支持阿尔及利亚独立时,唯一赞成票就来自美国)等。
现在美国全力遏制中国,对法国也毫不手软。不但没有让法国加入AUKUS等组织,还通过俄乌冲突废掉了法国的俄罗斯牌,极大重挫了法国主导的战略自主。同时还制订一系列法案损害法国和欧洲的再工业化。至于抢下法国和澳大利亚的潜艇订单,更是直接针对法国作为一个独立大国的军事能力。
但另一方面,法美在公开场合仍然要显示双方的盟友关系——这也正是法美关系的特殊性。比如马克龙担任总统以来,在特朗普和拜登时期都进行了国事访问。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声称拜登“觉得法国确实是最重要的国家”,可以享有两次最高级别的国事访问。法国自己也自豪地称“这是法国而不是任何其他欧洲国家的荣誉。”
首先从国家战略利益角度看,法美并不是真正的盟友,而是存在重大战略矛盾。
大国之间结成战略盟友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双方没有安全冲突,没有重大战略利益上的对立,如果有就不可能成为战略伙伴关系。比如十九世纪德国统一后,一直是法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双方一直到二战结束前七十多年都是战略对抗。
二是双方必须有共同的重大战略利益,否则即使没有安全冲突也未必能成为盟友。比如二战时曾为战略盟友的德国和日本,现在则只能是友好国家,因为各自对对方都没有战略价值。
法美关系也受这两个条件制约。
法美在一战时是战略盟友。一是双方相隔遥远,互不构成威胁。二是当时对法国安全威胁最大的是德国。但是二战之后,法美在全球的地位完全改变,不仅导致双方的共同战略利益消失,而且还日趋对立。
二战战败令法国由一个世界强国沦为二流国家,因此它的最高国家利益就是恢复其原有的大国地位。美国则由一个区域强国成为世界霸主,它的最高国家利益就是维持这种地位。为此,美国一方面要遏制苏联,另一方面也要西方诸国一统于它的号令之下。美国通过军事占领,控制了德国和日本,又通过马歇尔援助和建立北约控制了西欧多数国家。
美国和盟友的这种不平等关系,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正如法国学者Maxime Lefebvre指出的,“美欧关系是一种不对称关系,欧盟在其中处于弱势而非平等地位。当你是弱势盟友时,能做的不会是共同决策,只能是跟随。这是强权的天然和历史规律”。
他还引用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卡根对小布什政府时期美欧实力差距的评价来影射欧美关系现状:“美国人来自火星,是强势的一方,欧洲人来自金星,是弱势的一方;美国人负责‘做饭’(发起军事行动、进行政治谈判),欧洲人负责‘洗碗’(资助重建、投运武器、派兵参加维和等)”。
法国要想恢复大国地位,就必须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要想一统西方,就必须牢牢控制住法国——双方的国家战略利益可谓南辕北辙。整个冷战期间,即使表面上法国仍然是西方的一员,但却是一再挑战美国战略利益的国家。这突出的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退出北约,收回法国地中海舰队、飞机中队的指挥权,拒绝在本国领土上储存美国核武器,并在美国封锁下独自发展核武器。
法国研发的普鲁东导弹
二是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是第一个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
1954年6月19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和法国总理兼外长孟戴斯·弗朗斯在中国驻瑞士大使馆首次谈及两国建交问题。(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兰西共和国大使馆)
三是建立法苏密切合作关系。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的同一年,戴高乐成为第一个访问苏联的西方领导人。法国也是第一个和苏联在航空领域合作的西方国家,还是唯一一个拒绝谴责和制裁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西方国家。
戴高乐1966年访问苏联
此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的核力量也是针对美国的。上世纪八十年年代,法国战略核威慑的设计师之一皮埃尔-玛丽·加鲁瓦将军就透露:法国的战略核力量是用来威慑全方位对法国的攻击,包括来自美国的。
法国的做法大大提升了它的国际地位:在美苏、中苏、中美相互对抗之时,它却和任何一方交好,从而成为当时唯一一个可以和任何大国直接沟通的国家,在全球大棋局中扮演了无人能取代的重要角色。后来当美国要寻求和中国恢复关系时,也不得不求助于法国。可以说两极世界最适合法国这样中等规模的国家,可以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各方,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当然这严重损害了美国的战略利益。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周子怡 
-
“令人发指的罪行,美国与俄罗斯人民站在一起”
2024-03-24 08:54 -
美国:强烈谴责莫斯科恐袭事件
2024-03-24 07:40 -
俄恐袭事件嫌疑人招供细节公布:为了50万卢布无差别杀人
2024-03-24 07:40 -
荷兰首相下周访华,“ASML在华售后服务或成重点”
2024-03-23 22:57 -
王毅会见朝鲜劳动党代表团
2024-03-23 22:54 中国外交 -
俄音乐厅恐袭已致133死,普京誓言“找出幕后势力”
2024-03-23 22:23 俄罗斯之声 -
联合国安理会推迟对非常任理事国加沙决议草案投票
2024-03-23 21:19 巴以恩仇录 -
扎哈罗娃指责乌克兰长期对俄进行系统性恐怖活动
2024-03-23 21:15 俄罗斯之声 -
普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24日为全国哀悼日
2024-03-23 20:42 俄罗斯之声 -
美媒发现:这项AI竞赛“关键指标”,中国超过美国成全球第一
2024-03-23 20:12 人工智能 -
现场视频:菲律宾船对中国海警举白旗
2024-03-23 19:52 南海局势 -
RT主编称死亡人数升至143人,“已超过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
2024-03-23 19:46 俄罗斯之声 -
恐袭嫌疑人被捕画面公布,自称有人出100万卢布买凶
2024-03-23 19:09 俄罗斯之声 -
俄方证实曾收到过美方警告“但没有具体细节”
2024-03-23 18:33 俄罗斯之声 -
哈马斯:强烈谴责在莫斯科发生的针对平民的恐怖袭击
2024-03-23 17:43 俄罗斯之声 -
我海警对菲律宾向仁爱礁运补实施拦阻,外交部回应
2024-03-23 17:27 南海局势 -
“种族主义武器化!”美国这州也要对中国人设限…
2024-03-23 17:20 -
中方回应:深感震惊,强烈谴责
2024-03-23 17:07 中国外交 -
莫斯科州音乐厅恐袭已致93人死亡
2024-03-23 16:31 俄罗斯之声 -
俄音乐厅恐袭死亡人数升至133人,已有11人被捕
2024-03-23 16:30 俄罗斯之声
相关推荐 -
“我们高度依赖中国,特朗普这么干,打残自己” 评论 113美国商会喊话特朗普:赶紧减免关税,经济撑不住了 评论 111商务部:美方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中方正评估 评论 401“白宫在努力控制叙事,但美国消费者很清楚” 评论 12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的黄金时代需要工厂,但工厂离不开中国机器”
-
特朗普再对两家美媒“断粮”
-
“美国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的倒计时开始”
-
美国商会喊话特朗普:赶紧减免关税,经济撑不住了
-
“我们高度依赖中国,特朗普这么干,打残自己”
-
马斯克自比佛陀:佛陀去世后,佛教不是更兴盛了吗?
-
商务部:美方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中方正评估
-
三个月了,日本被困下水道的卡车司机终于找到
-
中国批准了,澳大利亚业界“非常振奋”
-
“美国现在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
-
“群聊泄密门”始作俑者被解雇,原来他早就被…
-
麦当劳“叫苦”:经济难以预测,美国人不敢花钱了
-
“英伟达焦虑:若DeepSeek用中企芯片…”
-
瑞安航空:若涨价,退了波音考虑C919
-
“白宫在努力控制叙事,但美国消费者很清楚”
-
美财长:该降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