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意外”海试的下一代舰载机,将如何改变中国海军的面貌?
最后更新: 2024-03-04 08:52:35“一机多吃”的新玩法
当地时间2月28日,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航空航天系统局在通用原子能公司加州帕姆代尔附近的格雷比特飞行中心首飞了XQ-67A无人机。
从外观看,XQ-67A与XQ-58A有很多相似之处,也表明该机的平台本身并无太多新意
根据媒体的报道介绍,该无人机背后涉及了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一系列概念性的无人机研制项目:该机本身是在所谓“机外传感站”(Off-Board Sensing Station,OBSS)项目下发展而来;而OBSS项目又与一个“机外武器站”(OBWS)项目一道属于更早所谓“低成本可消耗共享平台”(LCAAPS)生发出来的两个概念项目;而LCAAPS项目又属于“低成本可消耗飞机技术”(LCAAT)项目之内,后者又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衍生项目——“低成本可消耗攻击演示项目”(LCASD),也就是被称为“忠诚僚机”的XQ-58A无人机。
这一系列无人机研制项目的目的,按照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以前的表态,就是希望借鉴汽车工业在批量设计、生产汽车的思维,通过研制所谓标准“属”架构的飞机产品,利用标准子部件和子系统来实现新飞机的设计与制造,实现其他‘种’飞机快速生产,从而跳出美国空军历史上战机采购成本逐代飞涨,研制周期不断延长的困境,并为美国空军未来第六代有人战斗机配套研发的未来协同作战无人机(CCA)计划铺平道路。
简单来说,XQ-67A想要达成的是一项经典的美式装备在规划阶段的目标:产量多,研制快,性能好,价格省。同属一族的XQ-58A无人机也有着类似的追求,后者由设计制造靶机的奎托斯公司挑大梁,在进行了包括投放武器和与有人机协同等实验的情况下,声称自己能够将该平台单价控制在400万美元——在美国军队的武器价格轴上,它虽然比价格几万、十几万或者上百万美元的导弹要贵不少,但比起美军现在动辄上亿甚至几亿美元一架的有人战机,或者价格越来越高的复杂无人机要便宜得多。
XQ-58A对于自身的职责就有一个响亮直白的名号:忠诚僚机
当然天底下没有新鲜事,XQ-67A取得低价格的手段本身也不新鲜。它本质上依旧是通过研制某种“低成本通用平台”来大量生产摊薄成本,再通过各类有针对性的载荷来实现特定的作战使用目标。XQ-67A在气动布局上没有什么复杂的设计,机头两侧留出的空间眼下也说不清楚是某种载荷仓还是弹仓,加上价格便宜的动力系统,XQ-67A就能在不追求极限性能的情况下,为美军获得一种理论上能大量生产的基础平台。
这套“通用平台+针对性载荷”的招数,在各国海军造舰历史上十分常见,从快艇到航空母舰能举出的例子两只手数不过来;在地面装备上更是一点也不新鲜,就算在空军装备里,早年空海军“一机各搞”的F-111与眼下“一机三吃”的F-35系列也都耳熟能详。这里面有好些例子都能充分证明,光靠通用平台,并不一定就能获得廉价产品。
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的“多快好省”多数时候本身就是某种不可能四边形。美军固然可能通过生产大量通用平台来降低平台本身的成本,但为了兼顾多种不同任务同时控制成本的平台设计,必然在性能上中规中矩,难以将性能针对某些特别要求极限压榨,在载荷条件上也会因为追求不同搭载方案的兼容而导致全机设计不够紧凑。
类似的情况在很多陆海军装上早有体现,无论是以想一舰多能的濒海战斗舰,还是强调通过变更模块切换任务种类的“拳击手”装甲车系列,都出现了显然不紧凑,同时也没有真的因此廉价的情况。美国的新无人机项目若是打算完全实现最初的设定,便要寻找出除了通用化平台之外的其他办法。
“拳击手”装甲车的通用化最后显然没有达成省钱这一诉求
当然,也不能说XQ-67A及其所代表的OBSS、OBWS无人机系统就是纯粹骗钱的买卖。它反映了在缺乏五代机空战实践情况下,人们对于未来空战环境的某种认识和想象。
一方面,这类无人机平台并非独立存在,下一代空战环境仍然需要从传统技术思维下发展而来,性能先进,结构复杂同时价格昂贵的六代机平台;另一方面,这种平台无法做到在战场上的全面部署,其全面的作战能力在多数作战环境下也并非完全需要;因此在可能的未来空中作战行动中,用一系列低成本但是数量充足,同时又能针对性满足一部分特定任务需求的无人作战平台来辅助这些六代机,无疑是一种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比较合理的选项。
类似航空器的选项早在无人技术兴起之前,就已经在装备领域流行了很长时间。尽管人们对于“全能战机”一直向往,但在技术能力不足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就是用各种技术上各有突出,但相对低成本的战机来承担空中作战的不同任务——苏联空军用I-15和I-16两种战斗机兼顾空战中的机动性和高速性,二战前几大空中强国轻型轰炸机、中型轰炸机、俯冲轰炸机并行装备使用。即使在“全能战机”出现之后,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轻型战斗机、轻型攻击机,依然在很长时间里在武装力量中占据重要位置。相比之下,它们与当代无人机的主要差异是使用了飞行员,而不是诸如设计思想或者理念上的不同。
冷战期间,就连F-16在设计之初也被认为是某种“可消耗”的产品
如此看来,XQ-67A及其所代表的“低成本可消耗共享平台”项目,对于美军而言如果能走下去,更重要的与其说是其廉价特征,不如说是“可消耗”概念在美军装备采购和作战理念领域的重新贯彻。
尽管美国军队在很多军事行动中都是依靠自身的超强国力,在长期支撑天文数字的军事力量消耗之后赢得了战争,但至少在冷战结束以来,长期对于武器绝对先进性和“零伤亡”的追求,让美军在装备发展领域几乎完全抛弃了“消耗性”的概念,反复强调武器装备的“隐身性”,作战状态上的“非接触”,投送火力时的“防区外”,拒绝承认武器装备遭遇规模损失的可能性。但随着俄乌战争等一系列当代战争的实践,美军似乎也正在逐渐重新接受武器装备遭遇规模损失难以避免的现实,并且试图用无人技术来规避这种损失中对美军最为敏感的“人员损失”。
很难说美军的这种调整究竟是承认可消耗还是某种深层次的拒绝消耗,但至少回到基本的技术视角上,“低成本可消耗共享平台”本身并不新鲜,它最终能否实现其预想的性能,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美国的军事工业还能否像过去那样用自身的生产能力抵消它们在使用中的消耗。但美国的军事工业真的还具备这样的实力么?显然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观察和讨论的问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张鲁宁 
-
法国缺乏火药,欧盟官员甩锅中国棉花...
2024-03-03 16:19 俄乌冲突一周年 -
“在太平洋上,能遇到祖国航母在此训练,我感到非常自豪”
2024-03-03 15:06 中国航母 -
新加坡防长透露:美F-35战机已在乌参战
2024-03-02 14:53 -
美新型无人机XQ-67A首飞,美军想像造汽车一样造飞机
2024-03-01 10:50 -
德军舰误向美无人机开火,幸亏导弹坏了没打中
2024-02-29 17:24 -
国防部驳美空军部长:美国是太空军事化战场化的最大推手
2024-02-29 15:54 -
国防部:中国军队严阵以待,坚决反制南海侵权挑衅
2024-02-29 15:53 南海局势 -
美海军部长参观韩多家造船厂,为美舰将来在韩维修探路
2024-02-28 16:47 -
等了9年 美国这艘核潜艇终于开修
2024-02-28 12:17 凉战 -
美军一B52轰炸机引擎起火后迫降
2024-02-27 17:14 凉战 -
“威尔士亲王”号投入北约最大规模演习
2024-02-27 16:28 -
我国隐身无人机“天鹰”首飞视频首度公开
2024-02-27 15:17 -
台军自造潜艇出厂 全貌最终曝光
2024-02-27 12:28 台湾军事 -
俄军称美援乌M1坦克首次被摧毁,克宫回应
2024-02-27 09:47 俄乌冲突一周年 -
普京签署总统令,设立列宁格勒军区和莫斯科军区
2024-02-26 22:09 俄罗斯之声 -
“2年的俄乌冲突对西方来讲是一次惨痛的教训”
2024-02-25 17:40 乌克兰之殇 -
从亚速海到马六甲,中俄大飞机的悲欢并不相通
2024-02-25 09:46 一周军事观察 -
称号中最先出现“强军”二字的荣誉集体,为什么是他们?
2024-02-25 08:58 习主席带领我们强军 -
乌称俄军已使用20多枚朝鲜导弹空袭乌克兰
2024-02-23 16:56 -
美批准7500万美元对台军售,我国防部回应
2024-02-23 16:07 台湾
相关推荐 -
商务部: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接触 评论 198“指挥混乱!他突然擅自下令,特朗普都被蒙在鼓里” 评论 59后院起火?加拿大“最保守省”酝酿“独立公投” 评论 119美财长卖力为关税洗地,台下高管们只关注中国 评论 54印外长怼欧盟:这么依赖中美俄,还想战略自主… 评论 138最新闻 Hot
-
商务部:中方决定同意与美方接触
-
特朗普拒不付钱,加州又扯中国
-
欧洲最后一家关键抗生素原料商@欧盟:让你不打钱,我们去中国了…
-
黄仁勋:错失中国市场,损失巨大
-
特朗普:很遗憾
-
“加拿大永远不卖”“永远别说永远”
-
“指挥混乱!他突然擅自下令,特朗普都被蒙在鼓里”
-
第二轮投票通过,默茨正式当选
-
18名议员跑票,默茨意外未能当选德国总理
-
苏丹宣布:与阿联酋断交
-
“很明显,几乎所有美国出口都受到了打击”
-
“我们国家正处于脆弱时刻,美国却在丑陋地炫耀权力”
-
涉1000亿欧元美国商品,欧盟考虑:谈不成就动手
-
后院起火?加拿大“最保守省”酝酿“独立公投”
-
日本先谈判先遇挫,特朗普政府又臭又硬、寸步不让
-
美财长卖力为关税洗地,台下高管们只关注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