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逸:美国如何用“伏特台风”计划篡改证据抹黑中国?
最后更新: 2024-07-11 09:11:28“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美国人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然而,美国版的“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并不是严格限制权力,而是将权力越界的行为合法化,沿着越界的边界划定新的合法范围,建立一套新的制度。这种做法被美其名曰“将制度关进笼子里”,但实质上是将原本超出界限的权力行为合法化,形成新的规则。
其结果是,权力不断跃迁,只要有机会,权力就会向外扩展。像702条款这样的制度,实际上是通过擦屁股的方式维持表面上的体面,同时满足权力的所有需求,尤其是在国家安全领域。因此,这种权力是持续向外扩张的。702条款在事实上极大地扩展了历任美国总统的权限,不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无论在野时如何批评这个条款,一旦执政,便都希望保留并利用这一条款所赋予的权力。
在702条款出现之前,美国在《外国情报监控法》(FISA),以及一些民权法案中,对总统的监听权力进行了有限度的制约。
这些有限的制约是怎么来的呢?这是因为在1947年《国家安全法》通过后,美国历史上就发生了至少四次大规模监听事件,甚至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监听行为。最早的是三叶草行动,始于1947年。接下来是反情报行动、尖塔行动和梯队系统等监听活动。这些事件在之前的节目中都有所提及。
2013年6月,斯诺登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关于PRISM(棱镜)监听项目的秘密文档披露给了《卫报》和《华盛顿邮报》,美国对全世界的监控令公众震惊。
简单来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当时还没有计算机,国际通讯主要依靠电报。美国刚成立的国家安全局(NSA)在没有总统明确命令或国会授权的情况下,主动开展了监听工作。他们找到三家垄断了美国90%国际电报业务的电报公司,并达成协议:只要电报的收件人中有一方是外国人,每天的每份国际电报都要制作一份副本交给国家安全局。这种做法在当时完全不需要任何法律授权,国家安全局直接开始了大规模的监听行动。
从1947年到1975年,在没有任何明确授权或法律依据的情况下,这些监听项目运行了几十年。虽然据说70年代之后某些项目停止了,但监听活动仍在继续。例如反情报行动和尖塔行动。尤其是开始于1960年的尖塔行动,其实就是三叶草行动的一个分支。
这些监听行动的焦点是以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美国民权运动领袖,以及玛丽莲·梦露、南方黑豹党等人。政府期望通过监听确保这些人只关心民权运动,但绝不能接受苏联的资助,否则会被视为颠覆和间谍行为。为此,从电报到电话,政府监控他们的所有通讯。
此外,还有更著名的梯队系统,这是一个遍布全球的电子监听系统,监听全球范围内美国所认定为敌人的通讯。必要时,该系统还为美国企业提供竞争情报,以确保“公平竞争”的环境。
例如,20世纪90年代,欧盟曾调查为什么空客竞争不过波音公司,以及空客已经拿到的沙特合同为何最终变成了波音公司的合同。美国中情局前局长曾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题为《为什么我们必须监听我们的盟友?》。他解释说,欧盟过于腐败,经常进行不正当的商业行为,否则不可能击败美国公司,抢走合同。因此,美国必须监控盟友的商业加密通讯,以确保美国企业与之公平竞争。
美国通过全球监控为波音等美国企业在商业竞争中取得不正当优势。IC Photo
当美国发现盟友的秘密,如行贿或不正当报价时,他们会立即告知客户(如沙特),而不是直接告诉美国的国营公司。这些客户可能出于“良心醒悟”而将合同“奖励”给美国公司,比如波音公司,而这都是客户自愿的行为。
美国的思路是通过拓展国家安全领域的权力,最大化政府的行动自由。这种行动自由意味着政府能够以高度侵入性的方式监控公民,甚至不惜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类似“特务治国”的监控网络,监听每一个美国民众,甚至全球的每一个人,只要他们留下足够的电子证据。这种做法体现了美国的霸权目标。
在制度设计领域,美国通过法律和制度将各种行为合法化,以制度化的方式赋予政府更大的权力。这种合理化源于美国自身内核的需求。没有任何一个现代国家能够通过纯粹的监控方式长久运维下去,因为一旦这种行为曝光,将引发巨大的合法性问题。美国对此非常清楚,因此不断对其制度进行调试。
然而,“伏特台风”这件事揭示了,美国基于错误认知的监控行为已经偏离了正确的战略认知。正如我们的领导人所说,正确的战略认知是中美关系中的第一粒纽扣。而美国的这粒纽扣已经扣歪了。美国长期陷入一种“受迫害妄想”的状态,总认为“世界上总有刁民想害朕”,于是疯狂进行监控。
为了进行监控和寻求权力扩张,美国甚至不惜造假和捏造证据。我们可以回顾过去,有多少对中国的指责是基于捏造出来的证据。未来,在重大的安全战略决策上,美国可能会冒更大的风险,以满足与军事工业复合体及其利益集团密切绑定的的权力核心和中枢的需求。这些权力核心基于狭隘的念头,在权力允许的范围内滥用授权,制造各种虚假信息,甚至不惜挑动像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大国进入冲突的边缘。
这种行为对世界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风险。确实,只有一个进入衰退期、持续滑向相对衰退甚至绝对衰退的霸权才会做出如此愚蠢的行为。美国不仅违反了自己制定的基本游戏规则,还违反了自己至关重要的生存底线。然而,无论多么荒谬,这种情况正在发生。
所以我们需要做好各种各样的准备,包括足够的能力准备、战略准备,以及资源储备。这些准备可以确保,即使美国做出错误选择,我们也有能力抵消这些错误影响,使其回归正轨。或者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降低这些错误选择对我国和世界造成的负面影响。
“伏特台风”事件和美国对全球的监控需要我们严肃认真地对待,各方应共同关注和思考这一问题,并做好各种准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
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岳冠东 
-
菲律宾是美国放在南海的“阳谋陷阱”,中国怎么破?
2024-06-28 07:51 -
理想L系列,真的是“廉颇老矣”吗?
2024-02-29 19:32 -
智己城市NOA上海首秀!优缺点都有啥?
2024-01-29 17:59 观方车讯 -
试驾极越01:谁说智能和操控是矛盾体?
2023-12-05 21:24 -
当“汽车”变身“机器人”,算不算拥有了灵魂?
2023-10-25 17:36 观方车讯 -
铁西区带给我的,是皮糙肉厚
2023-08-13 14:05 -
布林肯来了,“史上最低谷”的中美关系怎样才能往前走?
2023-06-20 08:05 中美关系 -
阳逻,走访大蓝图上的一座智慧小城
2023-05-31 14:26 数字化转型 -
在上海车展感受车界变化,德国专家怎么说?
2023-05-22 10:23 观方车讯 -
110万辆!特斯拉中国近年卖出的车,几乎全部召回
2023-05-16 18:08 观方车讯 -
再砸一万亿日元,丰田“死磕”电动车
2023-05-16 18:08 观方车讯 -
保时捷国产提上日程?最新回应来了
2023-05-10 17:56 观方车讯 -
国六b即将全面实施,约百万库存车受影响
2023-05-10 17:55 观方车讯 -
广汽月度产销快报,三菱不配有姓名了?
2023-05-08 18:43 观方车讯 -
巴菲特:不太可能投通用和福特这种车企
2023-05-08 18:42 观方车讯 -
汽车价格战持续,吉利、上汽“卷起来了”
2023-05-08 18:42 观方车讯 -
360八年来首亏,哪吒汽车成“元凶”
2023-05-06 18:14 观方车讯 -
德产特斯拉,用上了比亚迪电池
2023-05-06 18:13 观方车讯 -
新能源车、海外市场“双双”破百万,这家中国车企创造历史
2023-04-28 17:50 观方车讯 -
外地车轻微交通违法,多地“五一”期间不处罚
2023-04-28 17:11 观方车讯
相关推荐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评论 64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评论 119巴菲特首次批评贸易战:75亿人不喜欢你,这是大错误 评论 149“这事传到特朗普那儿,龙颜大怒” 评论 50最新闻 Hot
-
“气疯了!”美国年轻选民倒戈:为何牺牲我们?
-
越南工厂恐慌蔓延:客户已开始撤单,等90天有何用?
-
百日民调创80年最差,万斯:不相信、不在乎
-
塞尔维亚副总理:武契奇没放弃访俄
-
美印太司令部司令:中国在这方面超过美国,常常“夜不能寐”
-
巴菲特罕见警告美元:不会投资“在下地狱”的货币
-
48%流向美贫困区,“离了这些,我们根本活不起了”
-
“终于从中国借到了月壤,NASA却…”
-
阿尔巴尼斯成功连任,“特朗普因素成幕后推手”
-
访美期间突感身体不适,武契奇紧急回国入院治疗
-
鲁比奥“对线”德国外交部
-
局势再升级!印度发布禁令
-
“加州不是美国,我们对中国伸出开放之手”
-
美国糊弄人,日本拆台:不可接受
-
刚签完乌克兰矿产协议,美国又要对俄罗斯动手了?
-
马哈蒂尔:美帝国走向末路,拦不住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