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逸:美国如何用“伏特台风”计划篡改证据抹黑中国?
最后更新: 2024-07-11 09:11:28【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逸语道破,今天我们来聊聊“伏特台风”造假问题。
今年年初,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重要法案,延续2008年添加到《美国对外情报监控法》的第702条款。该条款被称为“无搜查令监听条款”,授权美国政府监听境外外国人的通讯。这些对象包括非美国公民的个人和实体,如公司和国家。
监听手段包括技术手段和法律手段,技术手段就是使用设备监听信号与拦截数据。第二种情况是,如果美国政府担心某企业(如微软)在境外服务器上存储的数据,涉及某个国家、个人或公司的信息(例如电子邮件数据),它可以向该企业发出传票,要求交出这些数据并进行解密,使其以可读形式提供。这样的一项条款也获得了授权。
在推动这一授权法案通过的过程中,一个名为“伏特台风”的案件起到了重要作用。“伏特台风”是美国为一个黑客组织起的名字。根据美国的说法,这个组织威胁很大,渗透了许多网络和关键基础设施,并且是中国政府支持的。美国声称,如果没有702条款的授权,他们无法应对这个威胁,美国将面临严重的安全危机。因此,他们请求国会授权延续这一监听法案,最终成功通过。这也是美国的惯常操作了。
今年4月15日,中国计算机应急响应中心发布了一份报告,揭露了美国国家安全部门造假的行为。报告指出,美国的情报机构和包括微软在内的美国企业共同参与了造假。
《“伏特台风”——美国情报机构针对美国国会和纳税人的合谋欺诈行动》报告封面中国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
从技术证据来看,这种造假行为类似于学术论文中的“一图多用”现象。他们将另一篇论文中用于证明其他结论的图片用于这篇报告中,以支撑所谓的证据。而且一些关键细节并未完全修改,稍加比对就能发现两者描述的事件完全不同。这意味着,用来证明“伏特台风”是中国威胁的证据实际上并不支持这一结论,反而证明这可能是另一个国家所为。
这个事件有几个值得关注的要点。首先是关于造假。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曾说,中情局接受的训练包括欺骗、撒谎、抢劫和造假。这些技能本应针对美国的敌人,以维护和捍卫美国的国家利益。然而,这次事件表明,美国政府的造假行为会先欺骗自己的国民,类似于“七伤拳”那样,先伤自己再攻击外界。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并非首次出现。美国经常指责中国操控认知,但实际上,全世界最擅长操控认知的政府正是美国,而且美国最擅长操控本国的民众。
尼克松说过,美国政府在二战时期,为了与苏联进行战略合作,将斯大林塑造成一个和蔼可亲的“约瑟夫大叔”,一个和蔼的邻家老伯,以赢得民众支持。到了冷战时期,他又被描述为“铁血无情”的斯大林,而当赫鲁晓夫尝试与西方缓和关系时,赫鲁晓夫在美国国内又被塑造成了“反斯大林的改革者”。
在国家安全议题上,美国政府撒谎骗取民众支持的例子也不少。例如,为了给老布什总统授权,美国政府曾捏造出“伊拉克人将婴儿从保温箱中取出并扔在地上导致其死亡”的故事,这一虚假信息被广泛传播和利用。
接下来就是2003年,美国政府宣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45分钟内即可发动的化学武器,对全世界构成安全威胁等等。这些说辞被广泛传播,用来为入侵伊拉克辩护。而“伏特台风”事件目前看起来很可能也是类似的操作。
2003年2月5日,时任美国小布什政府的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拿出一瓶装有白色粉末的试管,作为伊拉克搞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的证据。
这个事件的本质是撒谎,但首先不是欺骗美国民众,而是欺骗美国的国会议员。美国的情报机构和公司合作,采取“先射箭后画靶”的方式来论证,根据美情报机构的需求出具报告。如果无法找到合适的证据,就篡改证据,直到证据看起来能够支撑他们的论点。其潜台词是:国会议员并不懂这些技术细节,而真正懂行的美国国内专家也不敢揭露真相,所以法案就这样被凑合着通过了。
当然,有人会说,这不就验证了“深层国家”理论吗?这些人怎么胆子这么大!我们在分析这一事件的幕后推手时可以采用一个简单的判定依据:谁获益,谁的嫌疑就大。那么,谁会从中获益呢?
乍一看,美国的国家安全机构和情报机构似乎是最大的受益者。但仔细想想,702条款的本质是什么?它并不是单纯地授权美国的情报机构去监听,而是让这些情报机构成为有效的工具,更好地为行政部门服务。情报机构是受总统和行政部门管控的“工具人”,其行动是为了满足总统的行政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702条款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背后的利益关系。
2008年推出702条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当时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发现,监听行动需要走一定的程序,虽然这些程序并不严苛,但他认为在紧急情况下,兵贵神速,这些程序可能会贻误战机。因此,他要求在未经授权,也就是没有搜查令的情况下,只要总统签字,情报机构即可立即进行监听,将所有的审查程序降到最低。这就是所谓的“无搜查令监听”。
这一措施起初是高度保密的,但在2005年曝光后,立马引起了轩然大波。911事件在美国打击伊拉克和一段时间的反恐行动后,民意就基本平息了,并且在2005年,美军在伊拉克的行动并不顺利,同时民权主张重新抬头,这也是为什么民众对这样的秘密监听反应如此强烈。然而在2008年,美国政府又推出了702条款。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岳冠东 
-
菲律宾是美国放在南海的“阳谋陷阱”,中国怎么破?
2024-06-28 07:51 -
理想L系列,真的是“廉颇老矣”吗?
2024-02-29 19:32 -
智己城市NOA上海首秀!优缺点都有啥?
2024-01-29 17:59 观方车讯 -
试驾极越01:谁说智能和操控是矛盾体?
2023-12-05 21:24 -
当“汽车”变身“机器人”,算不算拥有了灵魂?
2023-10-25 17:36 观方车讯 -
铁西区带给我的,是皮糙肉厚
2023-08-13 14:05 -
布林肯来了,“史上最低谷”的中美关系怎样才能往前走?
2023-06-20 08:05 中美关系 -
阳逻,走访大蓝图上的一座智慧小城
2023-05-31 14:26 数字化转型 -
在上海车展感受车界变化,德国专家怎么说?
2023-05-22 10:23 观方车讯 -
110万辆!特斯拉中国近年卖出的车,几乎全部召回
2023-05-16 18:08 观方车讯 -
再砸一万亿日元,丰田“死磕”电动车
2023-05-16 18:08 观方车讯 -
保时捷国产提上日程?最新回应来了
2023-05-10 17:56 观方车讯 -
国六b即将全面实施,约百万库存车受影响
2023-05-10 17:55 观方车讯 -
广汽月度产销快报,三菱不配有姓名了?
2023-05-08 18:43 观方车讯 -
巴菲特:不太可能投通用和福特这种车企
2023-05-08 18:42 观方车讯 -
汽车价格战持续,吉利、上汽“卷起来了”
2023-05-08 18:42 观方车讯 -
360八年来首亏,哪吒汽车成“元凶”
2023-05-06 18:14 观方车讯 -
德产特斯拉,用上了比亚迪电池
2023-05-06 18:13 观方车讯 -
新能源车、海外市场“双双”破百万,这家中国车企创造历史
2023-04-28 17:50 观方车讯 -
外地车轻微交通违法,多地“五一”期间不处罚
2023-04-28 17:11 观方车讯
相关推荐 -
“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评论 25特朗普又“眨眼”:中方来谈吧,签个“特殊协议” 评论 506“中国打贸易战有秘密武器:AI机器人大军” 评论 108中国不买美国液化气了,换中东 评论 112最新闻 Hot
-
“中国知道,特朗普何时会眨眼”
-
美财长不痛快:IMF和世界银行,与中国走太近
-
“前220名持币大户可与总统共进晚餐”,特朗普币飙升60%
-
六大重磅团体罕见联名抗议,“特朗普考虑豁免中国汽车零件”
-
“脏话满天飞”,马斯克与贝森特被曝激烈争吵
-
在中美之间二选一?韩国表态
-
特朗普又“眨眼”:中方来谈吧,签个“特殊协议”
-
又发癫!“没了中国,英国你能行?”
-
特朗普夸口:特鲁多说了,没美国就没加拿大
-
“就算加100%关税,中国口罩也比美国货便宜”
-
暴跌71%!马斯克叹气:我劝过特朗普,听不听由他
-
12州联合起诉:特朗普,收手吧
-
特朗普警告泽连斯基:再打3年,你国都没了
-
美媒放风:特朗普考虑大幅下调对华关税,或降至50%-65%
-
“共和党人气坏了,但碍于特朗普只能保持不安的沉默”
-
最后一刻,他俩都不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