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善波:是什么让防疫政策的制定变得“很复杂”?
个人利益冲突
和上述的情况相关联的,是出现基于个人利益的腐败。药物的发展很难不与学者专家相关,一些专家学者,一方面参与了医药公司有关药物的研发,一方面又协助政府制定政策、向公众解读疫情。开发的药品如获得使用,与他们个人有重大的利益关连,这一关系很难不影响他们向政府提出的专业意见,向公众推动的防疫办法。在香港就有一个在社会上高调发言的专家,后来被发现他研发的一种防疫药物,成功地被企业收购。
这种情况也部分解释了为何专家群体内出现了激烈的分歧。这些公众人物在介入疫情时,都应先交代自己的利益关系。但香港和内地都没有这样的硬性规定,只能依靠个人的专业和道德操守。这些有偏见的意见,自然也影响了公众舆论及公共政策的的制定。
大国政治的博弈
大国之间的竞争,是目前全球面对的一个现实。这种斗争自然体现在对各种问题的处理成果,尤其是处理这次疫情的成功与失败,这涉及到对制度的认同或抗拒。各国采用的不同政策,不可避免会根据各自的社会现实有所差别,但这种差别最后都难以避免成为政治斗争的议题及工具。谁抗疫成功,谁抗疫失败,成为了政治体制优劣的标准。
国内社会因素的影响
防疫抗疫政策也成为一个国家内部斗争的议题。一些反对政府的人,会利用混乱情况煽动民意,批评及攻击当权者,这是在任何国家的政治生活中难以避免的情况,只是形式和程度有所不同。社会内部的各种分歧都可以被利用成为扭曲抗疫防疫政策的原因,如在一些西方国家,一些人会因宗教理由而拒绝打疫苗,也有一些国家,很多人会因为觉得损害男子气概和个人尊严,而拒绝戴口罩。
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公众对病毒、疫情及应对措施形成正确的、完整的认识,社会在这些问题上形成共识变得非常困难。这不是说政府的决策没有问题,不会犯错,只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判断政策的对错并不是那么简单及容易,“是非”也不是那么分明。因为这样的判断应不只包括眼前的,也包括长远的影响。
这次在抗疫防疫政策上出现的分歧,主要是两个极端,简化来说,就是:“清零”还是“躺平” 。虽然对两者的定义并不很明确,但对处理疫情手段的分歧也是明显的。
躺平派的主张,不是认为政府什么也不做,而是采取与病毒共处的态度,认为政府不应采用过多的强制性措施。理由可以是“不需要”,因为新冠状病毒病会渐渐变成,或已变成一种季节性流行病,伤害不大;或是“不能做”,因为做不到,或者做了也没有什么用,基本上态度是“认命”。清零派则主张尝试采取任何可行的措施,阻止病毒的传播。考虑的是病毒对人造成的伤害,或是可能出现的伤害,这与前期对病毒性质的不确定性有关。
疫情防控的边界到哪里,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种分歧的出现当然也不是完全因为病理学上的考虑,而是持不同立场的人对各种抗疫防疫措施的接受程度不同,在能不能执行的问题判断上的差别。比如在香港,政府就认为社会不会接受,自身也没有能力执行全民强制检测的措施。在不少西方社会,强制在公共地方戴口罩这一非常简单而有效的防疫措施,社会也有很大的抗拒,无法执行。
大家一方面欢迎恢复常态,但对疫情下一步的发展会是怎样,无人能确切说得清楚,专家的意见分歧也很大。广泛感染后形成群体免疫,或病毒变得越来越弱,都只是一种可能。进入开放期,社会逐渐复常后,我们仍然需要认真面对一些问题。其中包括病毒的变种和后遗症:
病毒出现恶性变种是第一个严重的问题。一些专家认为病毒已经变得或将会变得越来越弱,最后会变成“风土病”。但病毒的变化是随机的,没有特定的方向,这是生物学的一个基本认知。我们见到病毒变得越来越弱,虽然是人类碰到病毒的一种经验,但这只是我们的运气好。如果出现一个杀伤力强,传播力又强又快的变种,那人类便会遇到大危机。
病毒杀光了一个地区的人,自己也消失了的例子,人类历史上并不缺。如果病毒已经或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弱,那为什么西方国家及世卫组织对我们这次的感染爆发这么紧张、对来自中国的游客提出各种要求,引入各种行限制?原因就是他们害怕在中国会出现新的恶性新病毒变种,传入他们的国家。当出现大量感染案例的情况下,出现变种的机会就自然会增加,这也是西方躺平政策下目前面对的危机,我们也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不能掉以轻心。
此外,关于后遗症,西方国家经历了三年疫情的广泛流传,案例非常多。对病愈后出现的各种后遗症,即所谓“长新冠” ,有不少研究,仍然未能形成有系统的结论。但从已知的事实来看,情况令人担心。现实中很多人在测试复阴后,其实病情没有真正完全结束,身体各部分仍然出现各种问题,非常脆弱。主要现象包括不同部分的肌肉痛、肢体无力、脑部出现瞬间失能、呼吸系统受损、长时间未能恢复味觉功能等等。有些问题可能延续到半年或更长。
随着我们对变种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的认识,加上各方面综合因素,中央政府决定改变防疫政策,表面上看来虽然是“与国际上的做法接轨”,但下一步政策和疫情将会往什么方向发展,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中央有关部门对这些问题仍是高度关注。有一点可以肯定,三年来的防疫抗疫经验表明,以新冠病毒为代表的流行病给人类带来的威胁,不会因为新冠病毒的消失或弱化而不再出现。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一起面对的严峻挑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戴苏越 
-
上海市长龚正:把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作为重中之重
2023-01-13 07:13 -
我国成功发射亚太6E卫星
2023-01-13 06:47 航空航天 -
扬州通报有关领导干部作风问题:建议对二人免职
2023-01-12 22:22 廉政风暴 -
“莫诺拉韦”明天上市销售,配药需通过医疗机构
2023-01-12 20:58 抗疫进行时 -
周平红委员:护士群体工作压力大夜班多,建议提升薪酬水平
2023-01-12 18:16 上海两会 -
两会声音|商飞副总经理:C919必将提速扩产,现在已有1200余架订单
2023-01-12 18:10 上海两会 -
江西萍乡回应网传“1888万彩礼”:将发通报
2023-01-12 17:40 婚姻故事 -
商飞副总经理:现在已有1200余架C919订单
2023-01-12 17:21 上海两会 -
胡鑫宇家乡镇长回应“冒雨拉网式搜寻”:已搜寻三天,暂无进展
2023-01-12 16:48 疑案追踪 -
六大纪律全部违反的宋希斌,被公诉
2023-01-12 15:42 廉政风暴 -
对2023年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有何预估?商务部回应
2023-01-12 15:33 观网财经-消费 -
我国成功中标沙特最大地质填图项目
2023-01-12 14:51 -
柳公权所撰墓志,初步厘清秦军军阵排列规律…陕西考古“上新”
2023-01-12 14:47 考古 -
山东海域一油船爆炸:15人获救,尚有2人失联
2023-01-12 14:26 安全生产 -
复星医药CEO:阿兹夫定已覆盖全国主要医疗机构,挂网价格为270元/瓶
2023-01-12 14:15 抗疫进行时 -
上海市消保委:视频平台限制投屏加收费用不厚道
2023-01-12 13:46 -
海蒂:作为“上海的女儿”,我的台前幕后都在这里演绎“理想人生”
2023-01-12 13:03 老外讲故事 -
纯干货!速读2023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2023-01-12 13:02 上海两会 -
定下5.5%的目标后,上海高质量发展新蓝图正在绘就
2023-01-12 12:55 上海两会 -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速度更要效率——翔实数字透视上海高质量发展密码
2023-01-12 12:52 上海两会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