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仁巍:“新冠长期症状”让我卧床不起,23岁的我期待重拾过往的自己
最后更新: 2022-06-09 07:34:21
观察者网:我想还有很多人和你一样正在遭受“新冠长期症状”的折磨。比如在英国,这样的患者大约有多少呢?在你看来,随着时间推移“新冠长期症状”会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什么影响呢?
仁巍:在英国有很多人存在“新冠长期症状”。我们国家统计局在持续统计患者数据,每月发布一次。最新数据显示,英国有180万人患有“新冠长期症状”,其中120万患者体况虚弱,80万患者的症状已持续一年之久。这真的是一种极为消耗体力、极为严重的慢性疾病。
目前,这种病症在社会上已出现两年之久,很多人始终没有恢复。我认为完全可以把“新冠长期症状”的出现称为一场公共卫生危机。任何公共卫生危机都会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我们之前聊到,中年人群是“新冠长期症状”的易感人群,也就是正值壮年的劳动力人口。他们得上班,但没法工作。据我了解,50%的患者得申请减少工作时长,25%的患者完全无法工作。这意味着“新冠长期症状”已经成为英国劳动力短缺的一个主推因素。美国的情况也是如此。据估算,美国目前有100万人因为“新冠长期症状”的影响而无法正常工作。英国也有几十万人口因此而无法工作。这些庞大的数据让人不得不担心。
(图源: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报告《科技聚焦:新冠长期症状》;汉化:观察者网)
“新冠长期症状”还会对社会其它方面造成压力,比如历经疫情2年多早已不堪重负的医疗体系。而且,相当数量的医护人员也患有“新冠长期症状”,据估计有3%的医务人员属于这种情况。这对已经超负荷运转的医疗行业而言施加了更多压力,对于教育、社会护理等行业也是如此。
观察者网:据你了解,英国政府目前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新冠长期症状”?如果你知道其它国家的案例,也可以和我们分享下。
仁巍:老实说,英国政府在应对“新冠长期症状”方面是百无一用。首先,政府从来不去谈这个问题。尽管在国内有设立相关的诊所,但提供不了任何的治疗。尽管我们知道5~30%人在感染新冠病毒之后可能会出现“新冠长期症状”,但政府向社会宣传防疫知识的时候,从来没提过什么“新冠长期症状”。当然,国家统计局在持续统计和发布相关数据。
目前,国家财政投资了4000万英镑用于“新冠长期症状”的研究,但相比这个疾病给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这笔钱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新冠长期症状”,为什么政府避而不谈,也不积极应对?需要理解的一个重点是,因为政府“不方便谈”。首先,疫情发生以来英国政府因抗疫不力,导致17万人死于新冠。韩国与英国的人口总数和人均GDP相近,韩国的死亡病例仅为2万。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有180万人口遭受“新冠长期症状”的侵扰。如果承认这个事实,会让政府方面很尴尬,因为这是政府抗疫不力导致的。所以不去谈论“新冠长期症状”的严重性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第二,英国政府目前已声明英国是全世界第一个走出疫情的国家,声称新冠肺炎症状很轻。目前已基本取消所有的疫情防控措施。政府给出的唯一理由是:所有人都打过疫苗了,新冠病毒在社会层面已不构成威胁了。实际上,但凡认识到即便接种了新冠疫苗,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可能患上这种让人日渐孱弱的慢性病,你都不可能说出“新冠病毒很温和”之类的话,也不应该放弃戴口罩、感染后进行隔离、大规模检测等等防疫措施。那完全就是打破了新冠疫情的防控策略,令人难以置信。
观察者网:现在取消所有防疫措施确实难以置信,毕竟我们对新冠病毒和“新冠长期症状”的了解还很有限,各国政府和医学界还有许多研究要做。我想讨论一个微妙的话题:新冠病毒VS流感。相较之前几种变异株,奥密克戎流行期间出现了很多无症状感染者,于是有人认为这个病毒没那么可怕,呼吁“要把新冠病毒当流感对待”。
最近读到一段话,来自于你母校斯坦福大学一位传染病学专家。他把人体免疫系统和这两种病毒的搏斗比喻成和两支不同的足球队打比赛。“得了流感,就像和一支熟悉的球队打比赛,比赛虽然有输有赢,但我们大概能预判对方的路数。而新冠病毒我们不了解,它很狡猾,可能不会按套路出牌。”在你看来,这是恰当的比喻,还是“危言耸听”呢?
仁巍:我不认为这是“危言耸听”。现在有种“喷”的惯性,一旦有人说“新冠病毒仍然是威胁”,就会去喷他,说这是危言耸听。但实际上,说这话是有科学根据的。
谈到奥密克戎,从德尔塔毒株到奥密克戎毒株,这确实像在球场的对手换了一只你还没研究透彻的新球队。前一种毒株致死率高,但传播率很低,而后来的毒株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症状也不尽相同,生物学特性也不一样。所以我认为这个比喻挺恰当。
回到那个更大的话题:我们是否该像对待流感一样对待新冠病毒?在很多西方国家,比如英国,人们倾向于说“新冠病毒很温和,就是一种流感”,他们基本上抛弃了所有的防疫措施。现在在英国,如果你感染了新冠,你都不需要自我隔离,可以坐飞机,可以坐火车,而且在交通工具上你都不需要戴口罩,而且也没有免费的新冠检测。他们取消几乎所有防疫措施的理由就是:“新冠患者都是轻症”。我认为“新冠病毒很温和”之类的说法是政治的权宜之计,宣称“我们已经走出了疫情”也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不是基于科学或公共卫生考量。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奥密克戎本身的复杂性远远高于那些一刀切的言论。我认为从两个层面来看奥密克戎和流感的社会经济影响,我们能看到二者完全不一样。一是个人层面,二是社会层面。
首先从个人层面看,相较于之前的新冠病毒毒株,感染奥密克戎后症状的确轻一些,尤其是事先打过疫苗的感染者。疫苗接种大大降低了新冠病例死亡的几率,当然也降低了奥密克戎患者死亡的几率。
不过在评估和制定防疫策略时,把“新冠长期症状”纳入考量很重要,毕竟得这种慢性疾病的患者不少,而且症状不一。一位病例如果接种过疫苗,或者感染的毒株是奥密克戎,发展成“新冠长期症状”的几率相对较低。所以从个人层面来看,奥密克戎确实不算最厉害的毒株。但相较于之前的毒株,奥密克戎的传播力更强,感染的几率增大,所以整体风险是加乘的。总之,“新冠病毒很温和”之类的说法放在个人层面是说得通的。
标签 新冠病毒-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倩藜 
-
俄罗斯vs美国:货与币的战争
2022-04-25 08:05 -
美国知名女记者:美西方如今在造谣撒谎方面已“登峰造极”
2022-03-29 18:48 -
泽连斯基:不再纠结入北约,乌东领土问题可以谈
2022-03-08 22:12 乌克兰之殇 -
这些两会建言与“她们”有关!
2022-03-08 18:27 当代妇女解放 -
直播解读:从外长记者会看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2022-03-08 18:23 2022两会 -
外网盛赞“基辅幽灵”击落俄战机,结果一看是游戏画面
2022-02-27 11:15 乌克兰之殇 -
乌克兰多个主要城市传出爆炸声
2022-02-24 11:28 乌克兰之殇 -
柯文思:有些人试图“摧毁”《雄狮少年》,这并不合适
2022-02-22 11:49 -
中国人不用再担心西方怎么看待自己
2022-02-22 07:41 -
“拜登”和“佩洛西”被枪击?这是共和党人的竞选广告…
2022-02-14 18:20 -
谷爱凌:这个“中美差异”,不能忍!
2022-02-08 16:08 -
新年发“冥币红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致歉
2022-02-07 15:17 -
拍摄冬奥村,日本同事觉得VR很有意思
2022-02-03 08:22 -
大家放心,“抵制冬奥会”只是美西方的文字游戏
2022-02-02 08:42 -
归化运动员,也能是堂堂正正中国人
2022-01-29 12:23 -
腾讯视频版《搏击俱乐部》结局被改,大V:???
2022-01-27 14:28 -
比利时5万人反防疫示威上演暴力冲突,欧盟大楼被砸
2022-01-24 11:02 抗疫进行时 -
美西方搞不成颜色革命,就说是纯“宫斗剧”?
2022-01-15 08:44 -
被女子手写脏话问候,马克龙:谢谢,祝你好运
2022-01-12 15:49 -
沈逸老师联合波士顿圆脸 带你回顾美国的2021
2022-01-09 18:58 美国一梦
相关推荐 -
最新闻 Hot
-
“美国几代人的亚太布局被毁,盟友终将望向中国”
-
“我们投给特朗普,现在他的关税搅乱了我们的行业”
-
美媒吐槽:全员滑跪,除了中国…
-
“别用中国的”,美国务院内部文件曝光
-
越南总理表态:越美谈判,不能影响其他市场
-
“关税正在扼杀企业对美投资意愿,市场重心或转向”
-
“谈判推迟,美国又提要求”
-
换防长?“美国后院起火”
-
带着石破茂的亲笔信,他来中国了
-
斗争升级!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
-
外媒紧盯中方“警告”:孤立中国,特朗普恐难如愿
-
特朗普称未来三天公布俄乌和平方案,美媒曝细节
-
工业电化学奠基人郭鹤桐教授逝世,享年95岁
-
挑衅!英军高官:台海问题,准备好了
-
美元主导地位遭削弱,“人民币必须抓住机会”
-
前十占九!“中国机构正在主导全球芯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