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国打造“全球化”意识形态,中国如何保持道路自主性?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趋势是“世界帝国”的单极化建构与“反世界帝国”的多极化建构之间的斗争,以致任何具有“全球性”的重大事件,都会围绕美国推动的世界帝国的“全球化”形成截然分裂的两种立场。[全文]
-
恰恰是新自由主义摧毁了人权,中国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新自由主义不仅复活了第一代人权理论,更重要的是用第一代人权理论改造了第二代人权理论,用经济自由化的理念推进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文化价值的自由化,摧毁了人民主权、国家平等、社会主义等第二代人权理论原本的核心主张。[全文]
-
美国“人权”工具为什么玩得溜?两套“矛盾”理论换着用
第一代人权理论与世界帝国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而第二代人权理论的最大成就正在于为“二战”后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提供了思想武器。人权1.0是美国政治的根本;而人权2.0在美国手里只是工具,通过“民族自决”以及后来的“颜色革命”来打击外部的政治对手。[全文]
-
“爱国者”与“香港核心价值”之争
1997年香港回归后,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的口头禅是“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他试图表明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祖国与香港之间是一种彼此独立的互惠关系,而在香港回归十多年之后,董建华坦称“香港和国家从来都是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全文]
-
中美“关键十年”:新罗马帝国vs新的伟大斗争
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到2018年特朗普发起贸易战的十年,是中美之间在经济上继续保持相互合作但在政治上不断摸索重新定位的“关键十年”。这也是中国积极有为开展“伟大斗争”的“关键十年”。“新的伟大斗争”是针对美国建构“新罗马帝国”展开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全文]
-
风险社会中,官员和大众都不能小富即安
今天中国的精英阶层绝大多数都成长在小农社会的背景之下,自觉、不自觉带有一种小农的心态,这就是为什么中央从十八大以来,始终将推进国家治理体制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治国理政的主线。中央高层在最近的会议中,已经把武汉疫情的防控看作是一次大考。[全文]
-
大英帝国的精心撤退制造了人类史上最悲惨的自相残杀
印巴分治、巴勒斯坦问题、土耳其的问题、中东领土纠纷、南非种族问题、新马问题以及香港问题,可以说大英帝国是历史上最缺乏道德感的帝国。再也没有哪一个民族像英国人那样把政治变成赤裸裸的商业操作。[全文]
-
为什么一众大国都对美国“长臂管辖”无能为力?
哪个国家、公司被全球制裁、被开除出全球贸易体系,根本不需通过法律审判、任何国际司法程序,更不需被告的答辩或给出判决的理由,一切类似中世纪“宗教裁判所”对“异端”的认定,取决于美国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偏见甚至美国总统这“新教皇”的脾气。[全文]
-
美国陷阱背后有个全球法律帝国,中国怎么应对
我们应该感谢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让中国人从几十年和平繁荣中惊醒过来,认清我们身处其中的世界是西方文明所主导的世界,是由美国单极霸权支配的世界帝国,是一个技术、金融、贸易和法律所编织起来的全球法律帝国。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支配的世界帝国的上层建筑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剧烈变化。[全文]
-
从《流浪地球》想到欧洲思想家对中国的定位
法国拿破仑整合欧洲大陆失败,德国两次试图整合欧洲大陆第二次失败,苏联虽然作为大陆力量第三次崛起,却背弃了大地,而和海洋世界争夺科技主宰的世界。最后,唯有大地东边尽头的中国才能代表大地力量对抗海洋世界,最终驯服被解放出来的科技力量。[全文]
-
中国在美式“世界帝国”里,还能做什么?
美国在维持世界帝国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来自俄罗斯的抵抗和中国的竞争。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竞争是在世界帝国体系内展开的竞争。所谓“文明的冲突”不过是世界帝国内部的反叛,它必然是在今天“世界帝国”的体系中展开的。[全文]
-
我们不自觉地戴上了国家法一元论的有色眼镜
我们必须将法律多元主义看作是法治秩序的常态,尤其是类似帝国形态的大国法治的常态。法律多元主义乃是大国法治的必然产物。“多元一体法治共和国”的建构不仅要考虑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面临的治理区域多样性,更要考虑多元社会中必然要面临的生活方式多样性。[全文]
-
大陆vs海洋,是中美今天的剧本吗?
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如果真正想要超越美国,重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技术上超越美国,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上超越西方技术主义的思考。[全文]
-
香港高校“港独”事件隐含的深层角力
香港社会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港大、中大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另一个就是九龙城寨的生活方式。这背后隐含着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强烈对比。香港华人究竟应当选择哪一种,在港英政府提供的两个活生生的文明标本面前一清二楚。[全文]
-
香港如何长期繁荣稳定?来看看第三条道路
香港虽然有我们经常赞扬的核心价值,但必须意识到这个核心价值正在逐渐流失。比如最近香港社会对司法的批评越来越多,表明司法权威在削弱。而在一个政治分化的社会,司法要保持权威不是单纯地保持中立,必须小心翼翼地回应香港政治的走向。[全文]
-
违宪审查的第三条道路——中国宪制的建构与完善
现代政治要求依法治国,而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因此,“依宪治国”便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题中之义。在这一语境下,违宪审查制度构成了建设现代法治的关键环节。这不仅因为它是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西方法治模式的重要组成,它也是党国宪政模式下,用以平衡与规范执政党和国家两种权力的关键性制度设计。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呼唤违宪审查的中国模式。本文是“党章与宪法:多元一体法治共和国的建构”的续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