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尔斯海默:不可避免的对抗——美国、中国与大国政治悲剧
未选择的道路
如果美国政策制定者接受现实主义的逻辑,他们本可以采取一套直接的政策来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保持中美之间的贫富差距。199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极不发达,未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入美国市场,获得美国的技术和资本。作为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巨人,美国处于阻碍中国崛起的理想位置。
从1980年开始,美国总统授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地位,这一称号赋予中国最好的对美贸易条件。这种偏袒本应随着冷战而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美国领导人本应通过谈判达成一项新的双边贸易协定,对中国施加更严厉的条款。即使协议对美国不利,他们也应该这样做;鉴于中国经济规模较小,它受到的打击将比美国经济大得多。
相反,美国总统不明智地每年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2000年,美国将这一地位永久化,使错误进一步加重,这显著降低了华盛顿对北京的影响力。第二年,美国再次失误,允许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中国企业扩张,产品更具竞争力,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除了限制中国进入国际贸易体系,美国还应该严格控制美国尖端技术的出口。出口管制在1990年代和后一个十年的初期会尤其有效,当时中国公司主要是复制西方技术,而不是自己创新;拒绝中国获得航空航天和电子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几乎肯定会减缓其经济发展。
但华盛顿让技术不受限制地流动,允许中国挑战美国在关键创新领域的主导地位。美国政策制定者也犯了降低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壁垒的错误,在1990年投资规模还很小,但在接下来的30年里迅速增长。
如果美国在贸易和投资上采取强硬态度,中国肯定会转向其他国家寻求帮助。但它在1990年代所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
美国不仅生产了世界上大部分最尖端的技术,而且还拥有多种手段——包括制裁和安全保障——它本可以用来说服其他国家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作为限制中国在全球贸易中作用的努力的一部分,华盛顿本可以集结日本和台湾地区等盟友,提醒他们强大的中国将对其构成生存威胁。
鉴于其市场改革和潜在的大国力量,尽管美国采取这些政策中国仍会崛起,但它会在更晚的时候成为一个强国。而当这一幕实现时,它仍将明显弱于美国,因此无法谋求地区霸权。
因为在国际政治中,相对而非绝对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现实主义的逻辑表明,美国决策者应该将减缓中国经济增长的努力,与维持(最好是加强)对中国的领先地位结合起来。
美国政府本可以在研发上投入巨资,为保持美国掌握尖端技术所需的不懈创新提供资金。它本可以积极阻止制造商转移到海外,以加强美国的制造业基础并保护其经济免受脆弱的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但这些谨慎的措施都没有被采纳。
美国的幻想
鉴于1990年代华盛顿建制派普遍存在的“自由主义必胜”的观念,现实主义思想几乎不可能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相反,美国政策制定者认为,通过传播“民主”,促进开放的国际经济,以及加强国际机构,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球和平与繁荣。
这种逻辑应用于中国时,定下了一种接触政策,即美国将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希望它变得更加繁荣。最终,人们认为,中国甚至会成长为尊重权利的“民主”国家和负责任的全球行动者。与担心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主义不同,“接触”政策乐见中国增长。
对于这样一个冒险的“接触”政策,支持的广度和深度是超乎寻常的,跨越了四届政府。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甚至在冷战结束之前就致力于与中国接触。在政治风波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布什辩称,美中“商业往来(已)在本质上导致了更多的对自由的追求”,并且经济激励使民主化“不可阻挡” 。两年后,当他因更新中国最惠国地位而受到批评时,他为接触政策辩护,声称这将“有助于为民主变革创造氛围”。
比尔·克林顿批评布什在1992年总统竞选期间“溺爱”中国,并在进入白宫后试图对北京采取强硬态度。但他很快改变了方向,在1994年宣布美国应该“加强和扩大与中国的接触”,这将有助于中国“发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仅在经济上不断发展,而且在政治上不断成熟,以便保护人权”。
1992年第三场总统选举辩论,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克林顿率先说服国会给予中国永久最惠国待遇,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奠定了基础。 “如果你相信中国人民会有更大的开放和自由,”他在2000年坚持说,“你应该支持这个协议。”
乔治·W·布什也支持将中国带入全球经济圈,作为总统候选人承诺“与中国的贸易将促进自由”。在上任的第一年,他签署了给予中国永久最惠国地位的公告,并为引导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迈出了最后一步。
奥巴马政府更是如此。“自从我担任总统以来,我的目标一直是以建设性的方式与中国接触,管理我们的分歧并最大限度地扩大合作机会,”奥巴马在2015年表示,“而且我一再说过,我相信中国的发展符合美国的利益。”
有人可能认为,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11年公布的“转向亚洲”政策代表着从接触向遏制的转变,但这是错误的。她是一位坚定的接触支持者,她在《外交政策》上的文章为“转向亚洲”给出了些理由,其中充满了关于开放市场优点的自由主义言论。“繁荣的中国对美国有利。”她写道。此外,除了在澳大利亚部署2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外,没有采取任何有意义的步骤来实施严肃的遏制战略。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陈轩甫 
-
美联储官员:通胀指数或将出现“更高的读数”
2021-11-15 06:43 美国经济 -
卡扎菲次子十年来首次公开露面:将参选总统
2021-11-14 20:05 阿拉伯之冬 -
货架空空,美媒专栏作家:我们要学着像欧洲人一样生活
2021-11-14 18:27 美国一梦 -
大乌龙!台当局听信网络传言,误以为“以色列承认高端疫苗”
2021-11-14 18:23 台湾 -
美国FBI一电邮系统被黑,发送大量“假”邮件
2021-11-14 16:44 -
被曝空袭叙利亚致64名妇女儿童死亡,美军却称:是合法自卫
2021-11-14 16:06 -
美媒深度调查:美军叙利亚空袭致大规模平民死亡
2021-11-14 16:05 美国一梦 -
上半年失业率达25.4%,韩国青少年经济痛苦指数飙至六年来最高
2021-11-14 16:01 三八线之南 -
有多少钱算富人?韩国调查:总资产5400万或年收入162万
2021-11-14 15:59 三八线之南 -
普京:难民危机是西方国家造成的,与俄罗斯无关
2021-11-14 15:54 俄罗斯之声 -
英特尔想扩大在华芯片生产,白宫否决:不安全
2021-11-14 11:40 -
谈到俄罗斯,他警告国内政客:不要使局势升级导致误判
2021-11-14 11:35 凉战 -
最后关头,印度出面改了一个词
2021-11-14 10:55 观察者头条 -
波兰:一士兵在波白边境遭枪击死亡
2021-11-14 09:01 -
印度警方击毙26名纳萨尔派武装分子
2021-11-14 08:43 印度惊奇 -
美国新增确诊106337例、死亡1552例
2021-11-14 08:38 新冠肺炎抗疫战 -
埃塞俄比亚进入紧急状态,总理发言人:民众生活未受影响
2021-11-14 07:35 非洲之窗 -
沙特将于11月下旬启动首届女足联赛
2021-11-14 07:32 -
美国官员:伊朗不太可能授权对伊拉克总理袭击
2021-11-14 07:32 伊朗局势 -
相关推荐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评论 199“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评论 75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493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81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68最新闻 Hot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
印度32座机场暂停对所有民用航班运营
-
英官员承认:美英贸易协议这条款,冲中国来的
-
巴外长:印度让巴基斯坦别无选择
-
巴基斯坦称使用“枭龙”战机击毁印度S-400防空系统
-
搞钱色交易、贪欲膨胀,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王幼鹏被“双开”
-
“跟巴西建这条铁路,中国非常感兴趣”
-
果然,英国被用来“立规矩”了
-
印度官员:印军正做出回应
-
印方:一高级官员在巴方炮击中身亡
-
巴基斯坦发起“铜墙铁壁”行动:已打击20多处印度军事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