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是“自废武功”
当下,真正能够打断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势头的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因素,而是社会上自废武功的思潮与做法。高铁等自主创新先进制造业遭遇国内非理性围攻,许多人盲目低估甚或完全无视我们自己的成就,盲目高估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水平,有时候甚至干脆无中生有地抹黑我们自己的成就。[全文]
-
梅新育:第三轮量化宽松的经济影响
议论已久的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成为现实,由于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此举将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资本流动情况等产生多方面影响,我们也不能例外。美欧中央银行相继放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正面影响主要是在出口贸易方面,且主要体现在中短期,表现在有助于欧洲经济站稳和提高美国经济增长率。鉴于美欧是我国最大的两个出口市场,而我国出口正面临较大压力,这一影响对我们是有利的。负面影响首先是通过加大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进而缩小我国为保增长而放松货币政策的空间;而维持较高利率对实体经济部门打击尤其大。总体而言,第三轮量化宽松将再度刺激起初级产品和某些资产市场的泡沫,我们将面临输入性通胀、房地产泡沫压力再度抬头的局面,将不得不为抑制通胀和资产泡沫、奠定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为新领导班子创造稳定环境而适度下调保增长目标。在这种压力下,我们放松货币政策的节奏和力度需要慎重。 [全文]
-
梅新育:对日经济制裁的选择与原则
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中,炽烈的爱国热情与冷静到冷酷地步的理智盘算缺一不可,旨在维护领土主权的斗争尤其需要把握分寸,以免造成的结果与我们的期望适得其反。中日两国经济社会基本面决定了两国综合国力发展趋势更有利于中国,只要我们能保持国内政治稳定,时间就站在我们一边。我们要力争选择对我们最有利的时机,而不能由于冲动而落入别人的圈套,被迫选择不利的时机。中日两国钓鱼岛主权之争大幅度升级已经将经贸战推上了决策者和民众们选择的前台。但在实施对日经济制裁时,我们需要周全考虑、设计制裁原则、目标、终结、领域、方式,以便实现成本最小化而收益最大化,避免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全文]
-
印度悲剧:少数民族动荡地区建设窘境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直至1950年代青藏、川藏、新藏三大公路通车之前,今印度东北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明显优于中国,以至于西藏与英属印度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比与内地之间的往来更加便利,连中央政府派员入藏也常常需要取道印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张荫棠入藏整顿藏政,1939年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入藏主持十四世达赖喇嘛灵童认定及坐床仪式,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张经武带队入藏,莫不如此。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的这种情况下,西藏地方统治集团对中央离心力滋长,实属必然。但今天这种状况已经被完全翻转了过来。我国内地与西藏之间的交通遥遥领先于印度东北地区的交通,假如中国果真决意从东北地区开刀肢解印度的话,已经有条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全文]
-
印度民族冲突的警示
民族、宗教冲突是印度的老大难问题,无论是在首都新德里、最大城市孟买这样的腹心地带,还是克什米尔、东北地区之类边疆,都能深切感受到这一问题的冲击。仅2008年一年,印度就发生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冲突656起,其中4起发展成骚乱,死亡123人,2272人受伤。而前几天发生的印度阿萨姆邦民族冲突再次震动国内外,从7月19日该地区穆斯林聚集区两名学生被不明身份的枪手射杀,到24号晚上,这场冲突已造成32人死亡,逾20万人逃离家园,至少60个村庄被完全焚毁,过境列车遭遇袭击。印度民族宗教冲突之所以历久难息,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刻的经济利益之争就是其中之一。各个族群、宗教群体对自己经济政治地位的不满,争夺经济政治发展的机会和财政投入“肉桶”……这一切都有可能成为民族宗教冲突的导火索。 [全文]
-
北京雨灾告诫中国必须保持较高投资率
7月21日北京雨灾,首要教训当数中国必须保持较高投资率而不能过度追求高消费率。因为与西欧、与古希腊文明生长的爱琴海区域不同,中华文明诞生、成长于在一片深受季风影响而气候复杂的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对付大灾害,唯一出路就是兴修和维护水利基础设施。仅仅中国气候特点这一条,就决定了即使仅仅为了生存和维持日常生活秩序这两项基本目标,中国也必须保持较高投资率。但令人担忧的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投资率过高”几乎已成国际经济学界和商界公认的定论。 [全文]
-
五月贸易数据对中国保增长的双重利好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明显降温,“保增长”成为越来越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宏观政策的主题。印度、越南、中国等热门新兴市场相继降息,最突出的巴西自去年罗塞夫政府就任以来,至今已经连续7次降低基准利率,将基准利率年率下调到了8.5%的历史低位。然而,由于不同国家“保增长”和“抑通胀”等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冲突程度相差悬殊,不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保增长时的政策选择空间相应差距甚大,进而将导致热门新兴市场之间经济发展形势分化,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差异就是如此。[全文]
-
中国投资率未必过高
某些观察者过度看重了高铁、机场等基础设施开通初期特定局部、特定线路、特定班次人气不足的问题,并以此为由抨击其发展超前;其实,在这个意义上的“超前”是应该的,不“超前”那才是犯罪。对中国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抨击几乎已经持续了10余年,但事实上中国钢铁工业在新世纪头十年产能闲置的程度远远不如大多数评估的结论那么严重,关键原因就是中国钢铁出口增长的实绩远远超过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期。[全文]
-
埃及动荡,需正视苏伊士运河中断风险
苏伊士运河是全世界运量最大、最重要的人工通航运河,全球14%贸易量要通过这条水道进行,令人悲哀的是,这条如此重要的航道不是位于安全地带,而是位于动荡的中东。即使不考虑二战之前苏伊士运河航道数次中断的历史,即使到二战之后,苏伊士运河航运中断也不止一次。当下埃及局势的动荡多半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甚至有可能升级到彻底失控地步。倘若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动荡继续旷日持久,他们能继续维持运河的通航秩序吗?倘若宗教极端势力牢固掌握了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政权,他们会不会在“反以”的口号下采取截断航运的极端措施?有鉴于此,我们的企业界有必要对2010年开通的渝新欧铁路运输线给予更多的关注。[全文]
-
中国高铁不应自废武功(六)
如高铁能耗为1,则小汽车为5.3,飞机为5.6;一条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占地面积是复线高铁的1.6倍,一个大型飞机场占地面积相当于建设1000公里复线高铁。通过提供高铁这种在成本、能耗、舒适性、安全等方面更有优势的交通方式,不仅将引发全社会交通运输体系革命,而且将带动中国产业优化布局和升级,大大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体系,以及国际战略中的地位。依靠全世界速度最快、技术水平最高、建设成本最低、运营和建设里程最长等优势,中国高铁可望赢得广阔的海外市场,而通过向国外延伸高铁网络,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高铁网,中国的国际战略地位将大大改善,这种收益绝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收益,而是一直延伸到国家安全等各个方面。[全文]
-
中国高铁不应自废武功(五)
2010年7月12日至15日,阿根廷总统克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在访华期间向中国提出了斥资10余亿美元引进中国铁路技术更新该国铁路系统的构想。根据这个名为“贝尔格拉诺货运”的长期项目计划,阿根廷将引进中国北车集团、南车集团为该国承建铁路,并提供包括电气化技术在内的其他材料,该项目计划投资至少10余亿美元,总投资可能会高达数十亿美元。2011年,国内铁路系统迭遭变故,投资建设一度全面停顿,当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锐减2522亿元,降幅高达30%;但当年我国轨道装备出口比上年增长302亿元,不仅弥补了国内需求减少的缺口,而且超出了一截。[全文]
-
中国高铁不能自废武功(四)
经过长期研究开发积累发力,经过新世纪初以来付诸实施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成功实施“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策略,中国迅速成长为全世界公认的头号高铁大国。凭借在运行时速方面的优势,中国刷新了高速铁路的定义,与欧洲、日本同行相比,中国高铁及相关设备制造业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行速度最高,而且体现在低成本和建设高效率。中国高铁建设造价只有海外同行的1/3到1/2,国内高铁造价一般是1.5亿元/公里,德国法兰克福-科隆线约合3亿元/公里,韩国2004年通车的高铁路基部分造价为2.5亿元/公里。[全文]
-
中国高铁不能自废武功(三)
在发展新兴高铁产业方面,我国相对于传统发达国家的最大优势之一便是旧技术固定资产存量微乎其微,这正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段名言的本意所在,为什么要自废武功消灭自己的后发优势?柯达公司发明的数码相机技术打垮了柯达公司,中国人已经创造了世界高铁产业的新概念、新技术,这一切最终是否会为他人所用而打败中国?[全文]
-
中国高铁不能自废武功(二)
在发展新兴高铁产业方面,我国相对于传统发达国家的最大优势之一便是旧技术固定资产存量微乎其微,这正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段名言的本意所在,为什么要自废武功消灭自己的后发优势?柯达公司发明的数码相机技术打垮了柯达公司,中国人已经创造了世界高铁产业的新概念、新技术,这一切最终是否会为他人所用而打败中国?[全文]
-
中国高铁不能自废武功(一)
在发展新兴高铁产业方面,我国相对于传统发达国家的最大优势之一便是旧技术固定资产存量微乎其微,这正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段名言的本意所在,为什么要自废武功消灭自己的后发优势?柯达公司发明的数码相机技术打垮了柯达公司,中国人已经创造了世界高铁产业的新概念、新技术,这一切最终是否会为他人所用而打败中国?[全文]
-
中国不应考虑撤出苏丹
轻言中国企业“撤离苏丹”必将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不仅损害我们的经济政治利益,而且会激励形形色色的国外势力更加放心大胆地侵害中国利益,给中国国民制造更多安全风险。如果在这样一个基础相当好的国家,我们也因为遭遇一点风险就全面退缩,其他人会如何评判中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