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玛莎·里克:二十年磨一剑,韦伯为什么花了这么久?
【导读】 亚利桑那大学天文学教授玛莎·里克(Marcia Rieke)是韦伯望远镜近红外相机(NIRCam)的负责人(“主要研究者”,principal investigator),在韦伯望远镜的首批成果公布后,她与观察者网科普作者岑少宇谈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观察者网:对于大多数受众来说,韦伯望远镜和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深空图像看起来很相似。作为天文学家,您可以从图像中了解到什么?
玛莎·里克:这些图像看起来很相似,但实际上它们携带的信息非常不同。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图像,显示的是物体在可见光波段的样子,韦伯望远镜拍摄的图像展现的是红外光。通过比较在这些不同波长范围内的物体的亮度,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事情。对于遥远的星系,我们可以估计它们到底有多远,而从韦伯所拍图像的亮度,我们可以估计星系的质量。
近红外相机的探测器之一,图片来源:亚利桑那大学/NASA
近红外相机的四个探测器组装在一起,外部的黑色挡板可以阻止光线射到任何能反光的表面,例如探测器的边缘。图片来源:亚利桑那大学/NASA
近红外相机的光学路径与对应实物
观察者网:探测遥远星系与研究宇宙早期的情况密切相关,为什么了解宇宙或恒星的起源对人类很重要?
玛莎·里克:任何仰望天空,并思索为什么宇宙看起来是这样的人,都会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人类对我们自己如何产生,对太阳系和银河系如何产生、并给我们提供这样的环境,都充满好奇。
观察者网:韦伯望远镜集成了许多新技术,有没有哪个让你印象最为深刻?
玛莎·里克:我对任何单一的新技术都没有多么深刻的印象,但韦伯团队能将所有这些技术结合在一起并使它们运行良好,这样的表现更让我印象深刻。望远镜和仪器工作得比预期要好,这表明各项新事物正在出色地协同工作。
观察者网:要能够协同工作,首先可能需要解决温度问题,近红外相机是如何降温的?如果不降温,它在轨道上会达到多少温度?
玛莎·里克:近红外相机通过散热器把热量散到宇宙空间里,可以维持在约-233摄氏度。如果没有散热系统,近红外相机的温度会与室温相当。
固定ISIM散热器(FIR,Fixed ISIM Radiator,ISIM即“科学仪器整合模块”,Integrated Science Instrument Module)安装在主镜背后,近红外相机散热器是FIR的一部分。图为FIR的安装过程,图片下方即为倒扣的主镜,图片来源:Ball Aerospace
中红外探测器(Mid-Infrared Instrument,MIRI)需要更低的工作温度,因此由图中的制冷设备支持,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观察者网:在开始工作前,校准至关重要,近红外相机使用恒星HD84800作为参考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吗?
玛莎·里克:我们使用恒星HD84800是因为它所在的这片区域方便韦伯望远镜观测,而且它足够明亮,靠观察它就可以展现望远镜校准的细节。
校准阶段拍摄的图像之一,刊载于7月18日的《自然·天文学》上。尽管形状奇怪,但工程师知道此类情况下如何调整,因此并不担心。图片来源:NASA
校准阶段,18面镜子对同一恒星的成像,图片来源:NASA
观察者网:其他探测器也有独特之处,比如近红外光谱仪(NIRSpec),据报道它可以同时观测100个物体,这是如何实现的?
玛莎·里克:近红外光谱仪确实很神奇。它的微快门狭缝对应约0.2角秒宽的天空,实际的尺寸大约相当于人的头发的直径,通过电磁控制。
每个微快门(microshutter)长200微米,宽100微米,图片来源:NASA
每个阵列上排列365乘以171个微快门,尺寸与邮票相当,共有四个阵列,近25万个微快门,图片来源:NASA
通过磁力臂的移动控制微快门开合,图片来源:jwst-docs.stsci.edu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陈轩甫 
-
“问海1号”6000米级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正式交付
2022-07-20 10:25 -
天文学家首次发现银河系外休眠黑洞
2022-07-19 20:39 -
巡天空间望远镜预计2024年投入科学运行
2022-07-18 10:52 航空航天 -
我国成功发射四维03/04卫星
2022-07-16 07:26 航空航天 -
武汉产奥株新冠灭活疫苗临床试验启动
2022-07-15 17:35 -
中国首次发现2.55亿年前真钱伯兽化石
2022-07-14 22:01 -
我国自研海上地震勘探震源控制系统完成调试
2022-07-13 19:16 -
-
-
“问天”计划本月发射,“梦天”正样热试验完成
2022-07-12 17:34 航空航天 -
“星舰”助推器在测试时发动机爆炸
2022-07-12 16:16 -
人类目前能看到宇宙最深处的彩色照片公布
2022-07-12 07:47 观察者头条 -
我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将于10月发射
2022-07-11 14:42 航空航天 -
以钱学森之名,这支青年突击队突破多项宽域飞行技术
2022-07-11 14:24 -
“中国复眼”开建,可实现千万公里外小行星探测成像
2022-07-09 20:39 -
我国科学家发现多个深海新物种及新记录种
2022-07-06 16:12 -
试飞院举行某重点型号动员会
2022-07-06 14:55 航空航天 -
神十四乘组在轨满月,问天实验舱将于本月发射
2022-07-05 16:42 航空航天 -
国内最大离轨帆成功在轨展开,旨在减缓空间碎片增长
2022-07-04 22:31 航空航天 -
我国首个桌面操作系统开发者平台发布
2022-06-30 08:56
相关推荐 -
离谱!涉华汇报,欧盟官员竟用这个词… 评论 33国产芯片迎来资本“及时雨” 评论 35“《士兵突击》该拍的都拍了,我没糟蹋这部剧” 评论 56北约叫完“爸爸”,欧盟想着:帮特朗普搞定下中国 评论 141“中方已批准”,欧盟仍喋喋不休… 评论 289最新闻 Hot
-
离谱!涉华汇报,欧盟官员竟用这个词…
-
国产芯片迎来资本“及时雨”
-
日本人怒了,日本政府却…
-
公开决裂?洪森4小时超长直播指控:他信父女“叛国”
-
中国记者受伤事件,俄方已按恐袭罪立案
-
“又一座!乌四大锂矿俄已夺其二”
-
“大协议”即将达成?特朗普高调预告,印方却称“没进展”
-
“编剧不能因噎废食,因害怕男女对立而拒绝女性叙事”
-
还来?以防长:必要时会再次袭击
-
党内初选失利,“科莫将以独立人士身份竞选纽约市长”
-
发布会上“大发雷霆”,美防长怒斥福克斯新闻前同事
-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澜去世
-
中国菜谱+越南厨房:中美博弈下的越南式“突围”
-
“《士兵突击》该拍的都拍了,我没糟蹋这部剧”
-
“馆长”:这次大陆行打了民进党一巴掌,台湾有60%的民意不支持民进党
-
美驻俄大使即将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