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正惠:台湾“睡”了这么久,也该醒醒了!
最后更新: 2022-04-18 08:14:35【导读】 2007年,吕正惠老师写作了《三十年后反思“乡土文学”运动》,在书中探讨了为何“乡土文学”运动的胜利果实会被置换为“台独派”的文学资源。
他认为七十年代的台湾同时面对两个问题,其一是台湾本土势力对国民党政权的挑战,其二是台湾地区必须重新处理和大陆的关系。吕老师从自身生命体验出发,指出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是有其必然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现代中国的不得不然的归趋,两岸走向统一是和中国未来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文/吕正惠】
一九七七年乡土文学论战爆发,到第二年才结束。当时还掌握台湾地区政治权力的国民党,虽然运用了它手中所有的报纸、杂志全力攻击乡土文学,但乡土文学并未被击垮。表面上看,乡土文学是胜利了。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台湾地区社会气氛却在默默地转化,等我突然看清局势,才发现,“台独派”的“台湾文学论”已经弥漫于台湾地区文化界,而且,原来支持乡土文学的人(其中有一些是我的好朋友)大多变成了“台独派”。这种形势的转移成为九十年代我精神苦闷的根源,其痛苦困扰了我十年之久。
1977年6月1日《夏潮》刊出《廿世纪文艺思潮及中国文学前途》座谈会记录,该文为乡土文学论战中标志性篇目
在世纪之交,我慢慢厘清了一些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似乎比以前更了解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学、新文化的发展与现代中国之命运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也许更可能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乡土文学的暴起暴落,以及最终被“台独文学论”取代的原因。因此我底下的分析似乎绕得太远,但却不得不如此。想读这篇文章的人,也许需要一点耐性。如果觉得我这个“出发点”太离谱,不想看,我也不能强求于人。
中国新文学原本是新文化启蒙运动的一环,这一点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新文化运动当然是为了改造旧中国,也就是以“启蒙”来“救亡”。这样的启蒙运动后来分裂了,变成两派: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派。
革命派在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下,全力支持国民党北伐,终于打倒北洋政府。但北伐即将成功时,蒋介石却以他的军事力量开始清党,大肆逮捕、屠杀左翼革命派(主要是共产党员,也有部分左翼国民党人)。就在这个阶段,原来采取观望态度的胡适改良派才转而支持国民党。这样,国民党保守派就和胡适派(以下我们改称“自由主义派”,或简称“自由派”)合流,而幸余的革命派则开始进行长期的、艰苦的武装斗争。
抗战后期,形势有了转变,大量的自由派(其最重要的力量组织了中国民主同盟)开始倾向共产党。到了内战阶段,知识分子倒向共产党的情况越来越明显,最后,当胜负分晓时,逃到台湾的只剩最保守的国民党员(很多国民党员投向共产党),以及一小群自由派(连与胡适渊源深厚的顾颉刚、俞平伯等人都选择留在大陆)。
1958年,胡适与蒋介石
新中国建立之初,执政的共产党宣扬的是“新民主主义”,认为“民族资本家”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共产党(以工、农为主体)的“同盟”。一九五七年“反右”以后,这种“同盟”的伙伴关系才有了明显的改变,留在大陆的自由派命运开始坎坷起来。
不管大陆自由派和共产党的关系如何,但有一点看法应该是他们共同具有的:他们都知道,新中国的重建之路并不是循着五四时代“向西方学习”的方向在走的。虽然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初期学过“苏联模式”, 但为时不久,这个政策也大部分放弃了。台湾地区很少人注意五十年代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工作模式,我们也很难为这一政策“命名”, 但可以说,它绝对不是“西方模式”。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共产党内部有关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实问题的辩论与路线斗争,一直没有间断过。这也是历史现实的合理现象,一个古老的中国不是可以轻易改造过来的。像大鸣大放与“反右”(这是一个事件的两个阶段)、“文化大革命”(包括林彪事件)和改革开放,就是内部最大斗争的反映。应该说,到了改革开放,共产党的“革命阶段”才完全结束,大陆进入“后革命时期”。
退到台湾的蒋介石集团,这时候也在台湾地区实行另一种很难命名的“改革”。纯粹从政治层面来看,朝鲜战争爆发以后靠着美国的保护终于生存下来的国民党,在五十年代进行了一项最重要的社会变革,即土地改革。国民党把台湾地区地主大量的土地分给农民,从而改变了台湾地区的社会结构。许多地主阶级的子弟跟农民阶级的子弟此后循着国民党的教育体制,逐渐转变成新一代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在美国的协助下,台湾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的“现代化”。“台独派”一直在说,日本殖民统治促使台湾现代化,但不要忘记,如果没有土地改革,就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现代化运动。坦白讲,不论国民党的性质如何,必须承认,土地改革是它在台湾地区所进行的最重要大事,这是国民党对台湾地区的“大贡献”之一(但也是台湾地主阶级永远的隐痛──他们的子弟也就成为“台独派”的主干)。
国民党在台湾施行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
国民党统治格局的基本矛盾表现在教育、文化体制上。官方意识形态是三民主义和中国文化,但它讲的三民主义和它的政治现实的矛盾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在民主主义上。它讲的中国文化是孔、孟、朱、王道统,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对象,也就是中国“封建文化”的糟粕(这里是指国民党教育体制的讲授方式,而不是指这些思想本身)。
国民党官方意识形态的主要对手是,美国暗中支持下的胡适派自由主义,他们讲的是五四时代的民主与科学(前已述及大陆不走这条路)。经由《自由中国》和《文星》的推扬,再加上教育体制中自由派的影响,他们的讲法日渐深入人心,成为台湾现代化运动的意识形态基础。它的性质接近李敖所说的“全盘西化”,轻视(甚或藐视)中国文化,亲西方,尤其亲美。因此,它完全抵消了国民党的中国文化教育,并让三民主义中的西方因素特别突显出来。这也是我三十五岁以前的“思想”,在李敖与胡秋原的中、西文化论战上,年轻人很少不站在李敖这一边的。
1959年雷震(右)与胡适在《自由中国》创刊十周年庆祝会合影
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台湾地区正在成长起来的年轻知识分子的特质可以用“反传统”与“现代化”这两个术语来概括。“传统”包括中国文化、国民党的反民主作风,以及每一个年轻人家里父母的陈旧观念。现代化表现在知识上就是追寻西方知识,而且越新的越好。意识、潜意识、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这些名词很新、很迷人。老实讲,这些东西很少人真正理解,但只要有人写文章介绍、“论述”,大家就捧着读、热烈争辩。当然,真正求得新知的途径是到美国留学、取经。取经回来以后,就成为大家崇拜、追逐的对象。
- 原标题:三十年后反思“乡土文学”运动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黄言元植 
-
“定远”沉舰残骸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今年将继续
2022-02-13 22:33 考古 -
苏联亡于科技?
2022-01-25 08:00 -
“大帅币”与张作霖:作为旅游资源的历史名人
2022-01-21 14:34 -
观网直播间:苏联为什么由盛转衰
2022-01-07 17:57 -
“连无助的老兵都要欺负!?”日本的历史虚无主义很“优雅”
2022-01-04 07:51 -
海昏侯去世时间首次被揭示:公元前59年九月初八
2021-12-30 15:33 考古 -
考古新发现!江西樟树国字山大墓或为越国王室贵族墓
2021-12-25 13:36 考古 -
分久何以必合?中国为何总是走向统一
2021-11-01 07:43 -
《走向共和》不靠谱?为何历史老师常常推荐?
2021-10-29 08:12 -
-
“美国应学学印度,因为印度支配了中国两千年”?!
2021-10-05 08:54 -
水墨动画《奇迹有密码》之“不平凡的扁担”
2021-09-28 16:31 -
做学问?抱大腿?胡适为何能成一代名流?
2021-09-13 07:38 -
胡适立场不正,但学问很大?
2021-09-08 07:40 -
俄解密档案:苏联要求引渡731部队负责人,美多次回避
2021-09-02 16:27 日本战犯笔供 -
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造币厂
2021-08-09 15:53 考古 -
1921-2021党史百问汇总
2021-07-06 10:25 建党百年 -
李光耀观中国:“中国有自己的方式”
2021-07-06 09:52 中共100个对外交往故事 -
没有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的归宿就是街头政治
2021-07-03 08:41 人间正道·中共建党100周年 -
朝鲜发掘9座高句丽古墓:有助于研究“千年强国”
2021-06-30 10:17 朝鲜现状
相关推荐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74“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52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评论 395“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128“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203最新闻 Hot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
印度称军事基地遭巴基斯坦袭击,巴方否认
-
特朗普:可能找中国帮忙
-
大搞家庭式腐败,甘肃省原副省长赵金云被决定逮捕
-
盖茨怒怼:马斯克就是在杀死儿童
-
微软总裁瞎操心:不让员工用DeepSeek
-
特朗普:美国与乌克兰达成稀土协议
-
特朗普祝贺:历史性时刻,美国的莫大荣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