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德文:农村医疗体系面临“双重夹击”,如何应对春节返乡潮?
观察者网:疫情防控新政策出台后,部分地方要求“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人们理性认识防疫措施的调整变化”和“做好防控政策的平稳有序过渡,先退坡,后转段,不搞急转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如何落实宣传上的政策?
吕德文:我们国家目前比较多元复杂,存在区域和群体的差异,不同群体的观念和接受能力都不一样。
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现实需求跟第三产业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严重依赖服务业,此前的封控政策给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非常大,服务业从业人员一旦被封控就意味着失去了生活来源。城市群体中,一部分是白领和中产阶层,他们的收入比较稳定,且在观念上倾向于自由,对封控的敏感度更强。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和农民工,他们恰恰是动态清零政策的受益者。对于大多数产业工人、农民工而言,普遍一天十二小时,宿舍和车间两点一线的生活,他们要的是安全和经济收入,而不是抽象意义上的自由。而动态清零对第二产业是有利的,也是中国制造业保持活力的原因。
封控对农民的影响更小,过去三年农村疫情比较少,之前河北一些地区被报道不让农民下地干活,这种奇葩的情况是少数,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没有出现过多病例,出现了也很快能清零,对大部分农民没什么影响。所以,农民和农村地区对过去国家的政策方针接受度很高,那么对新政策的接受度就越低,恐慌感就越强。
现在防控政策的转向是城市需求倒逼的结果,对农村居民的诉求和观念考虑得很少。城市居民都反对封控,当然,城市确实是经济的火车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从宣传上讲,目前已经错过了最好的窗口期。有些农村地区在高速路口设置封控点,坚持得很好,“新十条”公布以后,当天晚上封控点就被要求撤了,基层干部都觉得措手不及。
事实上,现在已经出现了政策急转弯,基层干部前一天还在辛辛苦苦防控,上级还不断督查,第二天就要求把防控措施全部撤掉,还要求地方比赛看谁撤得更快,同样用督查的方式让基层人员尽快撤。
干部们没有适应,群众也很疑惑。我调研的有些村镇挨着广东,广东出现疫情,干脆直接把集市给关了。但是昨天关闭,今天又放开了。在这个情况下,瞬间的伤害已经造成,群众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随着时间推移,群众会慢慢接受,当周围出现一些案例现身说法,大家就能接受了,所以宣传问题不是很大,影响比较大的是政策急转弯给群众造成冲击,我觉得这是个教训。
广州落实“新十条”政策后,市民出行戴N95口罩加强个人防护。图源:视觉中国
观察者网:您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农村防疫的核心在于“防控”,“防输入”比“防扩散”划算。农村防疫有哪些优势?
吕德文:之前农村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因为每个县城的入口有限。从防控的角度看,这种办法的性价比很高,投入资源不多,在高速路口安排专门的人员值班,县城乡镇内部正常生活。在高速路出入口派乡镇干部值守,利用现成的人力资源,十几、二十个人就能守住几十万人的健康,性价比还是挺高的。
此外,农村地区的疫情感染蔓延情况比较乐观,一般就是传染给周围邻居,且邻居都隔得很远,现在传播最快的是县城,县城是防控的软肋,不是优势。一开始我讲的“两极分化”就是这个意思,县城的聚集性太高,人员复杂,信息不完善,陪读妈妈和群租的情况都很多。
我们国家县城的城市化是最近十年开始的,大部分人都是新市民,不是县城的土著,这些进城的新市民在农村还有房子和土地,一旦出现感染,他们有退路,可以选择回老家。
我想提个建议,比如今年大家尽量还是回农村过年,哪怕出现了疫情还是比较好处理,农村生活一般都是单门独院,传播不会很快。
农村的志愿者工作起来也比较便利,在农村的熟人社会里,每家每户的情况大家都很清楚,而县城陌生人多,隔离条件比较差,不好防控。
观察者网:以往基层组织和治理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挪用到后续的疫情应对情况中?
吕德文:农村的村委会对村民比较熟悉,比较好动员、好组织。我们党组织找到了自己最重要的社会基础,把基层组织跟熟人社会结合以后,它的组织能力就特别强,我觉得这是农村相对城市最大的优势。
城市主要靠机关党员干部下沉搞服务,很难动员居民自我服务,但是在农村可以做得到,比如把村民、小组长全部动员起来后基本上就能实现自治。
观察者网:面对一个月后的返乡潮,县域医共体的预期效果如何,农村医疗系统能否经受此次考验?
吕德文:未来三个月全国都可能出现一个高峰期,每个城市的时间节点不太一样,但是农村在过年前后肯定会出现一波疫情。
我预测不了具体的情况,只能说春节期间人员流动大、过年聚集等,各方面都是有利于疫情传播,现在很多基层和地方政府也在做准备应对预期的感染。
城市的情况还好,北京现在很紧张,事实上有些城市的高峰已经提前来了,北京、广州、重庆已经进入高峰期了。对城市来说,我觉得有经验可循,最坏的情况就是北京现在这样,过年后药物配备齐全,城市的很多短板都会消失。
农村现在囤药的不多,我没有让父母囤药,自己也没囤,如果现在告诉他们去买药,老年人反而接受不了。大家还是比较相信地方政府,因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医都比较熟,虽然可能出现医疗服务和医疗资源不够,但是熟人传播的可达性信息比较强,医生和村民都很熟,打个电话发个信息问一下,就很好处理。
未来无论关于防控宣传还是用药指导,都需要发挥基层医疗体系的作用,要清楚农村跟城市存在差别。农村的医疗资源比较有限,在防控上不能像城市一样,城市目前对隔离要求比较低,甚至有些不需要跟社区报备。
但是农村不一样,农村需要真正做好这种服务,因为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比较差,所以必须依靠基层组织。现在“新十条”对农村来说是很有挑战的,我认为尽量还是可以提倡外地返乡后做一下“落地检”,政府免费提供但不强制,或提倡大家从外面回来后居家观察三天。
总而言之,农村作为战略稳定器,要充分利用最后一个月的窗口期,医疗机构、政府组织和社会心态上都要做好充足准备,防止近期城市的防控乱象在农村重现,利用农村防控优势,落实“新十条”措施,避免短期集中大规模感染。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刘惠 
-
1600元新冠印度仿制药卖断货?医生提醒
2022-12-20 06:59 抗疫进行时 -
中国民进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蔡达峰当选主席
2022-12-20 06:56 -
人民日报仲音: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2-12-20 06:53 抗疫进行时 -
干饭株、学习株……挑个“温和的毒株”产生抗体可行么?
2022-12-19 20:58 医学 -
“昨天晚上父亲走了”通稿刷屏?平台回应
2022-12-19 20:43 -
“数据二十条”来了
2022-12-19 19:31 -
贺州回应“小学生离世”:新冠阳性,突发高热惊厥
2022-12-19 19:08 抗疫进行时 -
萨瓦斯:比雷埃夫斯港升级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中国航运力量功不可没 | 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98)
2022-12-19 18:12 老外话中国 -
龙翼:米哈游推出的《原神》和《崩坏3》享誉全球,经常登顶游戏排行榜,赢得众多行业奖项 | 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97)
2022-12-19 18:07 老外话中国 -
卡文:尝试将东西方元素融入作品,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 | 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96)
2022-12-19 18:04 老外话中国 -
北京:返岗复工无需检测核酸和抗原
2022-12-19 17:42 抗疫进行时 -
多家快递企业派出2300人增援北京
2022-12-19 17:26 抗疫进行时 -
退烧药一盒难求?多地宣布增加投放、拆零销售
2022-12-19 17:08 抗疫进行时 -
新疆油田吉木萨尔页岩油年产量超50万吨
2022-12-19 16:50 -
北京:当前疫情快速发展、发烧感染者数量持续高位增加
2022-12-19 16:47 抗疫进行时 -
珠海:拆零销售,七天内限购6粒
2022-12-19 16:42 抗疫进行时 -
肖亚庆被开除党籍、政务撤职
2022-12-19 16:13 廉政风暴 -
医务人员紧缺,多地向退休医务工作者发出倡议书或返聘公告
2022-12-19 16:05 抗疫进行时 -
动作不同,疗效也不同?
2022-12-19 15:41 -
湖北麻城倡议各界捐款捐物:我们缺这些
2022-12-19 15:31 抗疫进行时
相关推荐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评论 65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评论 110中俄元首在主观礼台出席红场阅兵式 评论 57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评论 88“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评论 390最新闻 Hot
-
真急了!“请求中国取消限制”
-
严管执行!中方再出手,美媒发愁
-
俄副总理:中俄“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谈判取得进展
-
“欧洲在华企业偷着乐:机会来了”
-
欧盟多国大停电,“我们需要中国技术”
-
普京阅兵式演讲,特别提到中国
-
“对华阉割版,又要降级”
-
“全球都将研究,中国与西方最强大武器直接对决”
-
英方拿到了,“简直像在平行宇宙,中国太超前了”
-
微软:从中企学到,谁先一步拿下,谁就难被取代
-
美国农民发愁:鸡爪、鱼头...除了中国,好难找到买家
-
首位“美国教皇”利奥十四世是谁?
-
许红兵,主动投案
-
美国官员:歼-10击落阵风,没用F-16
-
特朗普:对华关税145%到顶了,要降
-
美大使污蔑“中国不是好盟友”,我驻巴拿马使馆驳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