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思义:对比中西三年抗疫成绩单,新冠疫情是一面“照妖镜”
最后更新: 2024-05-08 17:19:01【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罗思义】
中国调整防疫政策是在临近年末,而每年的大多数经济数据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炉,这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医疗和经济两方面全面评估自疫情爆发三年以来中国的表现,以及对中国与西方的表现进行清晰的对比。
实证结论很明确:与西方国家相比,过去三年中国在疫情期间的医疗和经济表现近乎奇迹。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遭受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医疗和经济灾难——美国更是面临着100多年来最糟糕的情况。
首先谈最重要的问题——拯救人类生命。按照人口比例计算,如果三年来中国人均新冠死亡率与美国相同,那么中国相当于拯救了450多万中国人的生命。与欧盟相比,中国则相当于拯救了370万中国人的生命。
如果全球新冠人均死亡率与中国一样低,那么全球新冠死亡人数将从670万人降至2.9万人,美国死亡人数将仅为1200人,而不是110万人。新冠疫情期间,美国的糟糕表现导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在2019-2021年间下降两岁多,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则稳步上升至78.2岁,超过了美国的76.4岁。
就疫情期间的经济表现而言,众所周知,即便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是美国的三倍,欧盟的五倍多。事实上,2022年是面临着近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滞胀危机的美国和欧盟经济史上最糟糕的年份之一。与此同时,美国政策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惊人,导致包括工薪阶层和资本家在内的所有群体收入和财富急剧减少。美国实际周薪下降4.4%,而美国股票和债券组成的投资组合年度回报遭遇自1932年以来最差表现——一些指标创下1871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事实上,这戳破了美国的“尽管美国新冠死亡人数超过中国,但由于拒绝实施封锁,美国经济表现优异”的谎言。相反,在疫情期间,无论是在拯救生命、提供医疗保障方面,而且在经济增速方面,中国的表现均远优于西方。
中国抗疫,打的是人民战争。图为学生志愿者们
因此,中国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所取得的医疗和经济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因新冠疫情这样规模的全球灾难产生任何问题——这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的。但正如我一再强调的,对于严肃的事情,夸大其词不可取,度一定要掌握好——不管乐观主义亦或悲观主义都非美德,唯有现实主义才是美德。
事实表明,即便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西方经济表现仍比中国糟糕得多。特别是,中国躲过了美国和欧盟遭受的严重滞胀危机。但是,即便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加快,吸取美国和欧盟的负面教训对于中国来说至关重要,以免重蹈两者覆辙。
因此,本文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对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在疫情期间的表现进行全面的比较,进而从中得出一些经验教训,为分析2023年及以后中国经济前景提供依据。
由于生命是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在论述经济问题之前,将先从这一方面进行比较。
中国政府为拯救生命争取了三年宝贵的时间
在对疫情期间的医疗表现进行有意义的国际比较时,我们应首先考虑到人口差异,因为中国人口数量远远超过西方重要中心——美国或欧盟。确切地说,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3倍,欧盟的3.2倍。与第三个较小的资本主义中心日本相比,中国人口是日本的11倍多。因此,在不考虑人口差异的情况下,进行简单的数字比较会具误导性——相关比较应以人均为基础,即应考虑到人口差异。
为避免下文的比较失真,文末的附录给出了精确的人均数据。但是,为便于大家对此有直观的认识,图1呈现的是按人口比例换算美国、欧盟、新西兰和中国新冠累计死亡病例,以使大家了解换算后的死亡数字对中国这样人口规模的国家意味着什么。
截至本文截稿时,中国大陆累计死亡病例为5235例,即每百万人中有3.7例死亡。相比之下,美国累计死亡病例为接近110万例,每百万人中有3214.4例死亡。美国人均死亡率是中国的869倍。换言之,如果中国人均死亡率与美国相同,那么中国死亡病例将达到450多万例,而不是5235例。
欧盟累计死亡病例为近120万例,即每百万人中有2630.0例死亡。欧盟的人均死亡率是中国的711倍。换言之,如果中国人均死亡率与欧盟相同,那么中国死亡病例将达到370多万例。
图1还将新西兰纳入比较。这样做的原因是,尽管与中国相比,新西兰是一个小国,但它自有其重要性,因为它在2021年10月之前一直效仿中国执行清零政策。2021年10月初结束这项政策之前,新西兰的人均死亡率为5.59‰,是中国的两倍——按人口比例换算,相当于中国死亡病例略低于8000例。当然,这样的表现不及中国,但远优于美国和欧盟。
如图1所示,当新西兰取消清零政策时,其死亡人数开始上升,截至本文撰写时,每百万人中有435例死亡。这是中国的118倍——按人口比例换算,相当于中国死亡病例61.5万例。但就人均死亡率而言,新西兰仅为美国的14%——七分之一。简言之,与美国相比,新西兰的政策挽救了大量生命。
图1:按人口比例换算美国、欧盟、新西兰和中国新冠累计死亡病例
上述国家之间死亡率差异巨大的原因很明显。由于新冠疫情爆发时是一种新型疾病,所以没有显著的具体医疗手段来加以预防或大大改善疗效——没有疫苗,没有已知有效的药物,医院工作人员尚未研发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等。唯一被证明有效的措施是非医疗措施——那就是中国实行的隔离和清零。
因此,那些没有立即实施封锁措施或者得过且过抗疫的国家如美国和欧盟的死亡人数达到灾难级别——两者的死亡病例都超过100万,按人口比例换算,相当于中国死亡病例约400万例。这相当于一场重大战争的死亡人数。相比之下,2021年10月前实行动态封锁的国家如中国或新西兰,则只损失了少量生命。因此,在疫苗、药物和更有效的治疗手段被研发和引入时期,封锁措施挽救了大量生命。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封锁、非医疗干预措施解除得越晚,医疗救治就越有效。例如,尽管新西兰在2021年10月解除封锁时开始出现大量死亡,但其死亡病例仍远低于美国和欧盟。因此,最后一个解除封锁的主要国家——中国,迄今为止是所有主要国家中死亡病例最少的。
与此同时,封锁所带来的时间也为降低病毒毒性争取了时间。提前预见这一点并非不可能。认为任何病毒进化的动力是消灭宿主,即人,是一种误解。像任何其他生物一样,病毒进化的最终的目的是尽可能地自我复制。因此,把自己变得极为致命、并且消灭宿主并不利于病毒。
例如,死亡率约为50%的埃博拉病毒没有在全球爆发的原因之一是它的致命性——迅速消灭宿主。与死亡率较低但极易传播的疾病相比,这实际上给埃博拉病毒的传播带来了困难——埃博拉病毒携带者很可能造成不了病毒的传播就离世了。相比之下,新冠肺炎病毒传播如此迅速的原因之一是它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但死亡率较低,从被查觉到消灭宿主需要很长时间。在此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人可能会与人接触,从而传播病毒。
因此,一种传染性极强但不一定致命的病毒可能比一种极其迅速地消灭宿主的病毒更具传染性。这种进化优势创造了一些病毒会随着时间变得更温和的可能性——尽管这不是一个确定的事实。例如,在人类已知的历史长河中,天花病毒极其致命,最终只有通过发明疫苗才得以克服。同样,新冠病毒的德尔塔变种比原始菌株更严重,而奥密克戎的影响更温和。
一战后同新冠病毒类似的上一次大疫情——夺走5000多万人生命的致命“西班牙流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病毒致病力逐渐变得温和,当时还没有针对西班牙流感的有效疫苗,但由于大量人通过感染而变得免疫,以及病毒变得更温和的可能性,它在20世纪20年代初最终逐渐平息。从这个意义上说,奥密克戎作为一种病毒其发展方向是相对“可行”的——它是超传染性的,但不像以前的新冠肺炎病毒变种(如德尔塔)那样致命。
因此,这两个原因——改进治疗方法和病毒毒性降低需要时间——使得清零政策所争取的时间变得非常宝贵,因此,认为中国现在与西方处于同一位置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事实表明,那些没有实施严格封锁的国家遭受了数百万不必要的死亡。相反,中国通过清零政策,拯救了数百万中国人的生命。
从新冠累计死亡病例以及持续到现在的情况看,形势很清楚。美国现在日均新增死亡病例410例,按人口比例换算,这相当于中国的日均1792人,一年65万例;欧盟现在日均新增死亡病例530例,按人口比例换算,这相当于中国的日均1665例,一年60万例。
当然,这些死亡率比西方国家开始使用疫苗和药物进行医疗干预之前要小。2021年1月疫情高峰期间,美国日均新增死亡病例3380例,按人口比例换算,相当于中国的一年500多万例。但是,即便只相当于中国的一年65万例,也并非无关痛痒。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不仅放弃了封锁,还放弃了戴口罩等其他非医疗干预措施。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明智地坚持拒绝西方躺平政策的原因。
总的来说,很明显,美国的新冠死亡率对美国来说是灾难性的。根据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美国人均预期寿命从2019年的78.8岁降至2021年76.4岁——仅在两年内,美国人均预期寿命就下降2.4岁(见图2)。相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2019年的77.3 岁升至2020年的77.9岁和2021年78.2岁。2019年疫情爆发前,美国人均预期寿命比中国高1.5岁。2021年,中国的预期寿命比美国高1.8岁。相信这样的数据比较,有助于解释疫情给美国带来的健康灾难。
图2:2019-2021年中国和美国预期寿命比较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戴苏越 
-
ST阳光:控股股东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拟罚款2.32亿元
2024-05-07 20:57 -
华为苹果同日对决,背后还有中韩面板之争
2024-05-07 17:23 观网财经-科创 -
历史性一幕!iPhone在华市场份额跌出前五
2024-05-07 11:13 观网财经-科创 -
45亿加码“五五购物节”,拼多多助力上海“拼”出精彩
2024-05-06 19:32 -
美国Tiktok法案的起草人,引火烧身了
2024-05-06 18:47 观网财经-金融 -
舒适赛道红利释放,红豆股份品牌转型出成效
2024-05-06 13:33 -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
2024-05-06 12:16 观察者头条 -
巴菲特股东大会要点来了!回应减持苹果、巨额现金储备等
2024-05-05 08:28 -
武广高铁、沪杭客专等4条高铁线涨价,涨幅近20%
2024-05-04 14:13 高铁世纪 -
深圳将取消福田、南山之外区域住房限购?深圳住建局回应
2024-05-04 10:27 观网财经-房产 -
-
20张营业执照只有3家实存?央媒:问题在下头,根子在上头
2024-05-03 11:21 基层治理 -
上海推出商品住房“以旧换新”活动
2024-05-03 09:39 观网财经-房产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最新进展
2024-05-03 09:30 国企备忘录 -
31省份“一季报”:苏鲁浙增速超6%,山西总量下滑
2024-05-02 21:39 宏观经济 -
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纳指两连跌星巴克重挫
2024-05-02 07:42 观网财经-海外 -
南京公积金新政:包括宣城、马鞍山在内的南京都市圈9城互认互贷
2024-05-01 19:50 观网财经-房产 -
美国当前经济数据中,也许藏着高官接连访华的答案
2024-05-01 09:24 -
余承东不再担任华为终端BG CEO
2024-05-01 08:53 观网财经-科创 -
“超级充电宝”来了!全球最大,并网发电
2024-05-01 08:14 产业万象
相关推荐 -
“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34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03“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4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1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