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系列| 刘元春:消费投资哪个重要?这有个“一石几鸟”的方案
最后更新: 2023-03-05 08:27:33观察者网:每当中国经济承压时就有人呼吁基建刺激,近年来关于新基建的讨论尤其火热。我注意到,2022年的基建投资增长9.4%,成为去年中国经济数据中的一大亮点。出现这样一个亮点的原因是什么?今年新老基建投资会有怎样的表现?
刘元春:2022年是中国经济增速相对较低,有效需求不足的一年。在整个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严重受到疫情影响的情况下,要想保持中国经济的增长,政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
政府在促经济、促增长的过程中,它的手段是什么?是靠一些大项目的投资?产业项目的投资还是基建项目的投资?这些很重要。
从目前来看,基础建设先行是我国过去4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如今美国社会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中得出的重要经验。
中国通过基建拉动内需,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但同时我们也会面临着投资主体是谁,是市场来主导,还是政府来主导的问题。如果是政府主导,政府要靠什么方式来解决资金来源,解决项目的可覆盖性和项目的收益性。这里面,中国已经进行了诸多创新,达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奇迹。
2022年11月2日,近年来,我国一些大规模基建建设和超级工程陆续竣工,使得中国被冠以“基建狂魔”的称号。如今有“黑科技”加持的“盖楼神器”——新一代住宅造楼机,在西安浐灞二路的浐灞国宸府项目进行全国“首秀”,最快3天就能建起一层楼的超强实力,将“中国速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源:IC photo
去年有两个很重要的转变:第一,从传统基建向新基建的转变;第二,我们用大量市场性的方式来筹措资源,让一系列优质民营企业介入其中。目前中国进行基建的方式不是过去几十年的简单延续。
基础设施有一个最基本的谚语是“路越修越远,坑越挖越深,桥越修越高”。这几句话隐含的含义是,随着基础设施的延伸,其收益肯定是递减的,成本是递增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于整个基建的收益性和基建投资的债务要有深度的思考。
2022年全年基建投资增长9.4%,整个基建投入规模能够达到12万亿。如果我们今年还想达到9%左右的增长,新增的投入需达到1万亿,这1万亿从哪来?是我们要着重考虑的一点。这里面可以算几个很重要的账。今年我们的赤字率(预计)为3%,这意味着一般预算的赤字支出能够增长3.9万亿。另外,2023年,中国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有望达到在3.8万亿,比去年多1500亿。其中很重要的增长包括赤字率0.2个百分点的增长和经济增长速度提升所带来的效益。
其实最关键的不是简单的量的问题,而是它的质量、结构的问题。谈到结构的问题,就涉及到刚刚提及的新增3.8万亿专项债,在使用上会面临怎样的问题。此外,还涉及到3.9万亿的赤字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配的问题。不同地方的财政状况差异较大,很多地方财政难以为继,难以支撑其基础设施的进一步进展。
我认为,在讨论基础设施时,不是简单地说要不要。要是肯定的,特别是在一些新动能、高新技术、卡脖子问题上,我们要有技术的突破、产业的突破、关键零部件的突破,背后都需要大量的新基建。没有新基建,要想企业规模化运转,要想民营企业在市场化模式里愿意去投这些领域,是很难的。
因此,未来想要加速赶超,加速突破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就要求基础设施做进一步支撑,进一步提速。
观察者网: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要扩大有效投资。您认为,什么样的投资才算有效投资,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您有何建言?
刘元春:在市场经济里,有效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投资能够产生盈利,投资的收益能够覆盖成本,能够使企业有大量的创新收益。
但是从民族、国家层面看,投资是否有效取决于三个方面:是否有利于提升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整个技术的进步,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循环。它考虑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投资利润的问题,而是一个战略性目标。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相信市场的判断,市场大规模发生的投资大概率是有效的。对政府而言,需要判断一些战略性的投资。比如刚刚提到的基建问题,包括传统基建和现在大力提倡的新基建。这些投资具有战略性,与市场投资具有互补性,因此政府要进行有效投资。除了基建之外,在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突破上,也要给与大量政府性投资。
这里面也会关系到我们的一些布局,尤其是我们的新发展格局,要形成整个国民经济循环在极端状况下也能有效运转的目标。
因此,国家投资和企业投资的准则会有一定差别。政府投资的有效性取决于国家对于整体形势的判断和战略的有效性,市场投资很重要的是企业能否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息做有效解读,从而形成企业的营运能力。
有效投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一方面,是要相信市场,另一方面,国家必须进行战略性的布局。
观察者网:我们国家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一半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2022年,我国民间投资仅同比增长0.9%,您认为民间资本投资低迷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重新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
刘元春:这个问题很好。民间投资低迷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单纯从结构上讲,影响民间投资低迷的第一大因素是房地产投资。
大量的房地产投资都是民营企业开发的,同时大量房地产的购买者是老百姓。房地产投资实际上占整体投资比重接近30%,也占民间投资的40%-50%。房地产深度调整,肯定导致我们房地产投资不畅。
房地产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政策性的因素,“三道红线”、降杠杆太猛;第二,周期性的因素,中国的房地产基本上是7-8年一个小周期;第三,趋势性的因素,由于人口、城市化率等基础参数变化导致的。因此,要解决房地产投资低迷的问题,单纯靠一项政策是不可能完成的。
影响民间投资低迷的第二个原因是第三产业,尤其是与疫情相关联的、接触性服务业的低迷。比如说,餐饮业、旅游业,很多店都要倒闭了,他们怎么可能投资?要想恢复这类投资,首先,社会秩序、经济交往要常态化,否则大家都不出门吃饭了就无法弥补这部分投资。因此,要快速修复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
第三,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中小企业压力很大,如何快速帮助他们修复资产负债表,也是我们投资修复的重点任务之一。
除此之外,民间制造业投资下降得也很厉害,原因是大家对于出口的预期也很低迷。中国经济增长往往是出口投资驱动的,出口越好,外向型企业投资也会好。这一部分可能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政策性的补贴。
民间投资不足还与信心低迷、民营资本“躺平”密切关联,因为大家对于未来的政策环境,未来国资、民资之间的战略定位还有很多疑虑。尤其是2020年10月份以后,围绕着平台经济、围绕着一些资本进入非经济领域所产生的各种乱象和对于资本无序发展的整顿,产生了诸多讨论。
目前,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法律和制度层面将民资和国资的平等性落地,同时要求一些“绿灯”案例做出样板,引领资本信心回归。这方面随着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重要指示,正在逐渐缓和。
但大家一定要看到,信心的缓和、预期的改善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有一定的耐心。更为重要的是,当资本预期未来的收益较差,就不会投资,所以我们还得通过扩大内需、通过扶持民营经济,通过加速中国经济复苏进程,使得民营资本在经营中有收益、在投资中有方向、在发展中有信心。
我们要把这几件事情持续做出来,即将进行的“两会”会在相应的政策落地上进一步提出一些新举措。
我认为,在民营投资这个问题上,信心的扭转需要经济的改善,也需要我们在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落实中性竞争的政策上持续推进,给与大家稳定的预期。这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靠某一项政策、某一个举措、某一两句话就能改善的。它是个系统工程,我们也不能着急。
同时我认为,市场主体也应该通过正确解读二十大,解读目前党和国家的一些政策和未来的走向,来科学研判未来的投资环境。
2023年2月8日,江苏省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人员正在焊接风电塔筒单节筒体,奋力实现首季“开门红”。人民图片
观察者网:您之前提到,在全球滞胀的环境中,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将会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全球投资的目的地。2023年,在吸引外资方面我国有哪些优势,又存在哪些挑战?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出进一步的改进?
刘元春: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列为今年经济工作五项重点任务之一。商务部和发改委也出台了进一步吸引外资的新举措,在整个投资规则、投资环境、投资领域推出了很多举措。
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在进一步全面开放的进程中,一定会为外资创造更好、更公平的投资环境。同时,中国是一个超大经济体,拥有超大市场规模,一定会吸引相应的外资进入。过去一两年里,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备,也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可能引发外资波动的因素是美国对中国经济的遏制,美国通过出台《芯片和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进一步强化其“小院高墙”的战略,从而限制一些资本向中国流动。
对此,我国必须进行一系列反制。在这些反制中,很重要的是,我们的产品依然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我们的生产能力依然建立在全球最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上。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也要通过“友岸”、“近岸”的外包活动,打造新的合作平台,来对冲目前国际环境的冲击。
在这上面,我们要有一些战略性的思路:一方面,要通过中国大市场的构建和中国大市场的开放来吸引外资,通过营商环境的改善,进一步应对欧美的变化;另一方面,要从战略角度对欧美的反制进行积极破题。比如,中欧投资协定要有新举措;整个东亚围绕自贸和投资协定要有新举措;依靠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投资上也要有新举措;在WTO框架下如何提升规则性、制度性的开放。这些方面国家已经进行了很多布局。
很多学者经常惊呼外资出逃,很多生产线、供应链撤离会带来格局的进一步变化,从而提出很多悲观的想法。我觉得,这些判断是要很好地进行反思的。
在过去20多年里,欧美很多专家都说中国会崩溃,同时也有大量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产生怀疑,但是来来回回,大家依然会看到市场的力量,资本的力量,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强大所形成的力量。
因此,在吸引外资上,我们要有一些基本的战略定位,不能乱,也不能为了吸引外资而吸引外资。中国要想真正的强大,一定要扎根国内大循环,将高效运转作为基本盘,而不是简单地按照过去的战略理念进行自然延伸。
我认为,我们要在吸引外资上下苦功夫,要在对冲对欧美的遏制战略上有所安排,还要在我们整体发展的信心上树立一个很好的基准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张菁娟 
-
给你一点小小的“游戏震撼”,玩家助力希望工程5天筹款240万
2023-03-04 17:53 -
《三体》制片人:我们不是纯资本化的公司,就想做好中国科幻
2023-03-04 16:00 观网财经-互联网 -
对话英特尔中国董事长:中国让我们觉得机会无处不在
2023-03-04 13:24 观网财经-科创 -
B站亏75亿,给UP主分了91亿
2023-03-04 13:01 观网财经-互联网 -
繁荣与停滞:复盘日本经济的发展与启示
2023-03-03 20:34 -
罗思义:中国经济要提升,必须绕开美国踩过的“坑”
2023-03-03 17:58 经济学家建言2023中国经济 -
今年增速目标5.5%以上,“上海是有底气的”
2023-03-03 15:55 上海新高度 -
何小鹏人大提案:明确自动驾驶事故责任认定
2023-03-03 14:58 2023两会 -
周六福再战IPO:老板姓李不姓周,与蔡少芬有诉讼战
2023-03-03 14:46 观网财经-金融 -
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浪潮、龙芯、华大基因回应
2023-03-03 14:03 观网财经-科创 -
1月M2同比增12.6%创六年新高,央行:坚决不搞大水漫灌
2023-03-03 13:32 观网财经-金融 -
央行: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势头得到了遏制
2023-03-03 11:42 观网财经-房产 -
人大代表陈雪萍:建议农民工社保按天缴纳
2023-03-03 11:28 农民工 -
第八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将于29日开标,肝素类产品首次纳入
2023-03-03 10:03 -
西方可参考中国的监督机制打击垄断
2023-03-03 08:53 观网财经-宏观 -
ChatGPT相关?汉王科技一个月内再收关注函:不得过度宣传误导
2023-03-03 07:33 -
缩衣节食成效初显,B站四季度减亏21%
2023-03-02 22:39 -
如何看待中美经贸关系未来发展趋势?商务部回应
2023-03-02 18:26 观网财经-海外 -
倪光南:不受垄断制约,RISC-V架构在中国CPU领域最受欢迎
2023-03-02 17:24 观网财经-科创 -
“消费提振年”怎么办?商务部长:形成波浪式消费热潮
2023-03-02 17:15 观网财经-消费
相关推荐 -
“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54特朗普故弄玄虚称“和某大国达成协议”,就这? 评论 150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评论 706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159“荒谬言论”,默茨:我会跟特朗普谈谈 评论 62最新闻 Hot
-
挪威发布国家安全战略:美国不可靠,需要跟欧洲抱团
-
印度两座水电站已重新开闸
-
“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
夸大对华关税效果,她被打假了
-
突发!巴称击毙约50名印士兵,印称摧毁巴第二大城市防空系统
-
弹射座椅大厂泄露了印巴空战战损“天机”?
-
巴总理:关键时刻,感谢“亲爱的兄弟”埃尔多安
-
日本地铁出现随机杀人事件,男子挥20厘米菜刀砍伤2人
-
“斯洛伐克几分钟前才被通知…现在知道国际政治是啥了吧”
-
“俄罗斯要价太高,但...”
-
乌克兰议会批准美乌矿产协议
-
“特朗普称要把这改叫阿拉伯湾”,伊朗谴责:我们也没反对阿拉伯海
-
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
“中国远落后于美国的时代已终结”
-
“接到指示,美情报机构加强搜集力度”
-
“双方出动125架战机,交火距离一度超过160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