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小华:为什么有的企业选择去越南,而不是中国中西部?
最后更新: 2023-05-02 10:25:24近日,一则关于中企出海越南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
消息称,“国内有的地方政府竟然主动跟越南地方政府谈判,自掏腰包买地建工业园,把本土企业组团送到越南。”对于这一动态,有网友担忧影响中国工人就业,也有的好奇迁过去的都有哪些产业。
观察者网就这一话题,与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雷小华展开对话。
图自新浪微博
观察者网:从服装纺织等轻工业,到如今苹果手机等消费电子,您能否梳理下中国向越南的产业转移经历了哪些阶段?
雷小华:中国的制造业转移到越南,目前来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次产业转移大约发生在2006年。
主要是因为越南的劳动力成本低——当时越南普通工人的工资大概只有中国工人工资的1/3。此外,越南跟中国接壤,因此陆路交通方便,物流运输相对快捷、有保障。
当时转移的产业主要是纺织服装业,一些具有标志性的纺织业大厂开始在越南布局,比如天虹纺织。如今,天虹纺织在越南的纱线产能已逼近200万锭,占企业海内外纱线总产能的一半以上。
第二次产业转移从2007年开始,至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前。
越南在2007年加入WTO,之后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而其国内营商环境也在逐步改善。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对过去5年和未来5年国家/地区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了评估,其于最近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营商环境排名(Business Environment Rankings)中指出,在过去三年,越南是经商环境改善最大的国家。
同时,目前越南已与外部缔结了17项自贸协定,其中不少是与发达国家缔结的自由贸易协定,比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CPTPP)、《越南—欧盟自由贸易协定》(EVFTA),所以在关税优惠方面,相比中国有一定的优势。而同期美国对中国产品展开“双反”(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一事,也推动了中国制造业向越南转移。
这段时间内的产业转移以建材、木材家具,以及包括光伏、轮胎在内的美国对中国开展“双反”调查的产品为主。
第三次产业转移就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至今,可能这阶段因染上地缘政治色彩而最受大家关注。
期间转移的产业类型以电子信息类产业为主。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为美国一些科技龙头做配套的企业,如富士康母公司鸿海科技,为更好地应对美国客户的需求,将产能从中国转移到越南等其他国家。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韩国三星,在中国的工厂于2020年全部关闭。以前每两部三星手机中就有一部在越南生产,现在估计占比更高,可能接近2/3。
苹果CEO库克访问立讯精密(资料图/Apple Insider)
观察者网:有消息称,我们国内有的地方政府会主动跟越南地方政府谈判,自掏腰包买地建工业园,把本土企业组团送到越南。有观点认为这措施既使得国内就业机会减少,也是在给自己培养竞争对手。您在聊天中谈道,这是误解,这其实是地方政府的“主动作为”。可否说说这么做主要出于哪些考量,以及具体如何操作?
雷小华:中美贸易摩擦爆发至今,国际供应链布局发生诸多变化,和越南政府合作,在当地共建工业园区,既是为了顺应产业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也是为贯彻落实中央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具体抓手。
此外,相比国内企业独自出海、在外投资零散,在海外建设一些共同的“家园”安置这些企业,并提供“打包”政策支持和精准服务,既有助于中企“走出去”,也方便国内政府提供相应服务。
而且,积极构建跨境产业链网络,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中国企业积极利用国际经贸规则合理规避关税壁垒。比如一个企业在中国、越南两个园区都有设厂,其产品可在中国完成初步加工,再运送到越南进行组装,满足原产地证书要求后,最后从越南出口到欧美市场。
至于合作建设产业园区,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推动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去当地投资建设产业园区或一家企业分别在两国各建设一个产业园,我们管这种合作模式叫“一企两园”“两企两园”;另一种叫“两国双园”,即两个国家在对方国家合作互设产业园区,如中马“两国双园”、中印尼“两国双园”等。
建设境外产业园区是近年来新开辟的一种国际合作模式,我们已和“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多个国家开展类似合作。单单在东南亚,我们就已和多国政府合建了40多个园区,从前期的拿地、环评、招商引资到后期的运营维护,已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合作模式。
截至目前,中国在越南已有4个产业园区,分别是铃中出口加工区(约600公顷)、龙江工业园(600公顷)、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800公顷)及仁会工业区B区(450公顷)。
观察者网:刚才您也提到,目前用于越南生产的一些原材料、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但也有越来越多的配套企业前往越南建厂。在您看来,越南组建自己完整产业链的可能性有多大?很多人担心,长远来看“越南制造”日后将替代“中国制造”,您如何看待这一担忧?
雷小华:所谓“完整产业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果是狭义理解,即拥有一个完整的生产闭环,我觉得越南不太可能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受几方面因素限制:一是本土人才资源有限,科研水平上不去,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限制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二是越南炼油能力有限,重化工业薄弱,因此缺少聚烯烃等发展工业所需的上游原材料。
如果从广义角度理解所谓“完整产业链”,即不要求具备每一项生产环节,但可以完成大部分生产,或者从供应链角度理解,不管原材料来自哪里,都能拿到越南组装完成,那我觉得越南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因为当下越南也开始重视配套产业的发展,比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求有一定的配套企业随龙头过来,而且配套的水平越来越高。
至于“越南制造”有没有可能替代“中国制造”,我觉得完全替代是不太可能的。越南再怎么强大,也只有一亿左右的人口,而其经济体量至今未超过4000亿美元,再加上工业体系不完整,这些条件决定了其只能影响并替代部分“中国制造”,不可能完全替代。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李泠 
-
美国重申对菲防卫承诺“牢不可破”,声明涉台海、南海
2023-05-02 09:52 南海局势 -
耶伦警告国会:最早6月1日
2023-05-02 09:49 美国一梦 -
夏威夷又发现一个气球,“相信不是中国的”
2023-05-02 09:36 -
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重建区域疏散令完全解除
2023-05-02 09:25 -
美国将不再要求国际航空旅客接种新冠疫苗
2023-05-02 09:02 -
他在以色列挑拨离间,中方强烈谴责
2023-05-02 08:45 美国一梦 -
中沙新合作:共建全球首家绿色低碳全流程厚板工厂
2023-05-02 07:52 -
他赴美途中表态:不允许菲被用作任何军事行动的补给站
2023-05-01 22:23 -
“苏丹武装冲突双方已同意谈判”
2023-05-01 22:21 -
乌克兰这操作,把印度人得罪狠了
2023-05-01 20:33 印度惊奇 -
两个月内第3家!美国又一大银行倒闭
2023-05-01 18:21 美国经济 -
中蒙外长会面,谈到“防治沙尘暴”
2023-05-01 17:34 中国外交 -
“冲突结束前,乌克兰无法加入北约”
2023-05-01 15:22 乌克兰之殇 -
巴拉圭执政党候选人当选总统
2023-05-01 14:50 -
匈外长:乌克兰无权决定匈牙利外交“是否合适”
2023-05-01 13:52 乌克兰之殇 -
埃尔多安:土情报部门在叙利亚击毙“伊斯兰国”头目
2023-05-01 11:45 -
韩国连续14个月出现贸易逆差
2023-05-01 11:31 三八线之南 -
特鲁多恶意诋毁中国人权状况,中方:奉劝加方好好照照镜子
2023-05-01 11:23 中国外交 -
朝中社再发文:“逆贼”的乞求之行
2023-05-01 11:14 朝鲜现状 -
116万桶/天!OPEC+开始减产
2023-05-01 10:41 能源战略
相关推荐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评论 1018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评论 160何立峰:中美达成重要共识 评论 306“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259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27最新闻 Hot
-
特朗普要“帮忙”,印度拒绝了
-
“他想在大马士革建特朗普大厦”
-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
-
中方严管稀土出口,印度也“慌了”
-
“他有望在狱中赢得市长选举”
-
石破茂再强硬表态:美国,还不降
-
美方吹风会:中美都不想“脱钩”,同意税率下调115%
-
卡塔尔送大礼引争议,特朗普:免费的也骂?
-
美国小企业苦苦挣扎:利润蒸发甚至变为负数,最糟的时刻还未到来
-
特朗普施压后,泽连斯基表态:我去土耳其等普京
-
日车企利润暴跌超20%,“与中国竞争加剧”
-
中美会谈结束后,美国股指期货应声上涨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