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益平:中国跨越关口离不开金融改革
关键字: 中国经济供给侧经济改革去产能去库存中等收入陷阱金融体系但增长下行的压力确实一直存在,表明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尚不足以弥补旧产业的衰落与退出。中国政府在应对增长下行方面是有不少成功的经验的,比如在东亚危机和全球危机期间,政府两度推出强劲的宏观刺激政策保增长,很快扭转了增长下滑的势头。不过现在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东亚危机还是全球危机期间增长下滑,都是外部冲击造成的结果,政府以货币和财政政策扩张逆势调控,尽快让增长回到正常水平。而现在的增速下跌既有周期性成分,又有趋势性成分,更重要的是产业更替过程的体现。这个时候如果再以宏观经济政策做需求端管理,虽然短期内有可能环节增长下行压力,但很可能延缓旧产业退出和新产业发展的步伐,因而对长期经济增长非常不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最近提出推动供给侧改革的政策主张十分及时。虽然不同的专家对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有不同的解读,但大家都支持政府把政策重点从过去的需求端管理为主转向供给侧改革为主。政府提出的今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可以被看做狭义的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即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补短板和降成本。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则应该是广义的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包括土地制度、国有企业、人口政策、户口制度、金融体系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改革的终极目标是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当然“有效市场”还需要“有为政府”配合。但政府的有为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而不是干预市场机制的运行。
把供给侧改革放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框架里来理解,任务非常清楚,就是促进新旧产业的快速、顺利更替。一方面,政府要保障已经失去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平稳退出,所以“去产能、去杠杆和去库存”的任务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支持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迅速形成并发展,“补短板和降成本”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的政策步骤。不过,在落实这五大任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个主要靠市场的问题,比如有些地方通过政府层层分解任务的手段去房地产业的库存。以增加而不是减少行政干预的方法来去库存甚至去去产能,最后能否达到产业平稳更替的目的,可能是存在疑问的。
金融体系必须改革创新
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政府需要一套完整的供给侧改革政策体系。至于说什么是最为核心的改革措施,相信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解读。我个人觉得最为核心的应该是金融改革,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金融是市场经济的心脏,中国经济要走市场化的道路,一个有效的金融体系必不可少。二是中国的金融体系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但政策扭曲与效率损失依然十分普遍。三是过去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无法适应产业变迁特别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简单地说,当前的金融改革需要达到两个目的,既要改善金融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配置的效率,又要发展新的融资渠道支持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中国只有一家金融机构,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计划经济年代金融不重要,因为资金流转基本上都是由中央计划决定的,金融机构只是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但今天,中国已经拥有体系完备、规模庞大的金融部门。从机构组成看,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等,应有尽有。其中的一些金融机构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全球名列前茅的大公司。从市场规模看,广义货币发行量与GDP之比已经达到200%,远远高于绝大多数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近年我国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市场的市值和融资规模都排在全球前三位。
与此同时,政府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对金融体系运行的各种干预,包括对利率汇率的干预、对资金配置的引导、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制和对金融机构的控制等等,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将这样的政策干预统称为金融抑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曾经构建了各国金融抑制的指数,在他们能够搜集到数据的90多个国家中,中国金融抑制的程度排名第四。这个数据表明,虽然中国的金融机构很多、资产规模很大,但市场机制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最近两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试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强制要求商业银行增加中小企业贷款和整治银行的各种收费等等,可惜的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实际上这些问题的根源都是体制性的,比如,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除了这些企业风险大、不稳定和硬信息少等一般问题外,还有个产权歧视的问题。银行给国有企业的贷款出现不良比较容易说清楚,但民营企业的贷款出现不良则不容易说清楚。另外,贷款利率没有市场化也是重要原因。中小企业风险大,只有较高的利率才能覆盖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强制降低融资成本反而进一步恶化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中国金融体系的另一个特征是以银行为主,这个在过去有力地支持制造业的粗放扩张。但现在产业升级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传统的银行就难以胜任为它们提供融资的任务,而需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大量的私募、创投和天使投资基金等机构。
因此,金融体系必须改革和创新,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才能有力地支持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们所说的金融创新,并非设置很多故弄玄虚、放大风险的衍生品,而是形成新的更有效率、更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产品。
但金融改革和创新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打破刚性兑付,其中僵尸企业的平稳退出至关重要。僵尸企业的存在,不但严重影响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也严重阻碍了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的步伐。金融体系有效运作需要严格的市场纪律,优胜劣汰。我国目前在钢铁、煤炭、建材等领域存在的大量的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不能退出,继续占用大量的生产资源,挤出了许多本来有可能快速成长的新兴企业,甚至扰乱市场秩序,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因此,在今年的五大经济政策任务中,去产能应该是首要任务。而去产能不能完全依靠地方政府决策,中央政府在安置就业和化解债务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是稳步推进去产能进程的重要条件。
作者简介: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2015年6月起担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李楚悦
-
最新闻 Hot
-
“特朗普的黄金时代需要工厂,但工厂离不开中国机器”
-
特朗普再对两家美媒“断粮”
-
“美国商品短缺和价格上涨的倒计时开始”
-
美国商会喊话特朗普:赶紧减免关税,经济撑不住了
-
“我们高度依赖中国,特朗普这么干,打残自己”
-
马斯克自比佛陀:佛陀去世后,佛教不是更兴盛了吗?
-
商务部:美方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中方正评估
-
三个月了,日本被困下水道的卡车司机终于找到
-
中国批准了,澳大利亚业界“非常振奋”
-
“美国现在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
-
“群聊泄密门”始作俑者被解雇,原来他早就被…
-
麦当劳“叫苦”:经济难以预测,美国人不敢花钱了
-
“英伟达焦虑:若DeepSeek用中企芯片…”
-
瑞安航空:若涨价,退了波音考虑C919
-
“白宫在努力控制叙事,但美国消费者很清楚”
-
美财长:该降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