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方翻译:最近看了本关于“七七事变”的英语书…
这样的例子还有,图片是日军涉水,图说如下:
根据蒋介石的命令,黄河流域很大一部分地区被淹没,以阻止日军前进。日军地面部队发现他们的机动性严重受影响;补给线被切断,被迫停止对中国军队的追击。 花园口决堤是军事上的成功,却是一场社会灾难,导致成千上万的(hundreds of thousands)平民死亡,并造成大量民众流离失所,蒙受财产损失,遭遇饥荒和疾病。这些悲惨事件促使民众支持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能够主导华北,使那里最终成为毛泽东击败蒋介石的根据地。
花园口决堤在军事上要说多成功,显然是有些问题的。有人分析,华北日军连续作战后,本来就没有南下武汉的计划。决堤对日军从东面进攻武汉毫无阻碍,6月9日决堤,6月11日武汉会战就爆发了。
中共“主导华北”,花园口也只是原因之一,在山西、河北、山东艰苦卓绝的敌后斗争,应该说才是真正决定性的。
散落书中各处的“背景板”就先介绍到这里,下面看看卢沟桥事件一章。
在事件经过的呈现上,作者参考了双方的说法,也有一些通常被其他文章略去的内容,比如下面这段引文开头就提到的、中日双方在事变前的通报机制。
从1937年6月下旬起,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密集的军事演习,几乎天天都有,而且不分昼夜。作为预防措施,中国人要求日军提前通知,以免打扰当地居民。为防范在局势愈发紧张的时候可能出现的任何紧急情况,中国人加强了当地防御,让士兵们挖壕沟、填沙袋。然而,在7月7日晚上,由一木清直少佐指挥的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7、第8和第9中队,以及第3机枪中队)为了准备在7月10日接受视察,将举行一场连队演习。出于某种原因——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健忘——没有通知中国人。
7月7日1600时刚过,第八中队中队长清水节郎和他约100人规模的部队抵达宛平县城以北1公里处的一片荒地,危险地靠近了中国驻军。为了使演习更真实,第3机枪中队的一部分将充当“敌人”。演习的目的是利用黑暗的掩护渗透到尽可能接近“敌人”的地方,为黎明攻击做准备。
2230时后的某个时候,清水叫停了演习。号角响起。清水起初以为“敌人”没有得到演习停止的消息,因为他继续听到枪声,但在事后声明中,他声称枪声是从中国驻军方向传来的。有的人则声称只是鞭炮,甚至是特工所为。
清水看到宛平县附近有手电筒闪烁,他称之为“像是用信号(联络)”。在一片混乱中,连队军士长向清水报告说,二等兵志村菊次郎失踪了……
不久之后(有说法是20分钟,也有说两个小时的),二等兵志村回来了,声称他肚子痛,不得不在黑暗中解决,但迷路了。1938年6月30日,在接受日本著名报纸《朝日新闻》采访时,一木清直承认,在枪击事件爆发之前,他已被告知失踪士兵已返回。
应该说这些记录对于英语读者而言,还是比较详尽、公允的。从没有通知中国人,到演习的“目的”,再到清水对枪声方向的改口,以及《朝日新闻》的采访,大概率会形成对日军的负面印象。
之后呈现了日军上下的分歧,比如中国驻屯军参谋长桥本群要求一木在调查前不要行动,而第一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则催促并命令一木进入宛平城搜查。
在讲到动员情况时,作者还明确指出:“事后看来,(日陆军参谋本部的)鹰派似乎已经计划好了,因为甚至在动员令发布之前,早在7月8日,也就是枪击开始后的几个小时,就已经发布了警告令。”
当然,国民党军这边的矛盾也同样有所展现,例如蒋介石对宋哲元的不放心、张自忠当时的倾向等。
后续的广安门事件、廊坊事件也都有所提及,作者没有纠结于“谁先开枪”这种问题上,而是明确陈述了日军的挑衅行为和“诡计”(ruse)。
作者对日本人没啥好话,在简短介绍牟田口廉也时,还这样说:(在英帕尔战役中)因为他的愚蠢(stupidity),日本因饥饿、营养不良而死的,比对英军作战的还多。
在其他章节里,还指出外界对日军使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的情况知之甚少,因为日军有严格的审查制度,比如非常著名的“不许可”章。
后面的南苑撤退是比较悲惨的,作者写了不少,这里就不展开了。
另外在这一章中,还有两个小细节,一是作者提到了保安队(Peace Preservation Corps)在天津东局子机场焚毁十来架飞机的事,二是中国军队用了装甲列车。
列兵Li Wen-lan回忆,7月21日1100时左右,他在给宛平县卫戍区运送粮食时,看到日军坦克从丰台逼近。一辆车越过铁路桥,另一辆车驶向侧翼,试图包围宛平县城。就在那时,装甲列车向日军开火,迫使坦克后退。
作者确实在一本小书里插入了不少细节,或许有引用孤证的情况,这还需要军史行家来鉴别。
而鱼鹰社的配图也一贯精美,比如卢沟桥事变的地图,展现了桥附近的布置,这在国内相关出版物中也是不多见的。中日士兵的人像对比则体现了明显的偏向,中国士兵一脸正气。
从大陆主流的政治、军事观念看,这样一本书或许还是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总体而言,对英语读者理解这段历史,还是颇有帮助的。(顺带一提,一个技术上的小问题是没有中文和日语汉字人名,而《长征》一书则提供了中英人名、地名对照表,可能也与不同套系的体例有关。)
除了争取更多的“老外”学中文,让外界了解我们更重要的方法,还是主动走出去,增加“自己人”写的英语作品。像鱼鹰社这样的专业垂直出版商,即使不可能与大陆主流立场完全一致,但从专业角度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合作空间。更理想的办法,是打造中国自己的“鱼鹰社”们。
不过,无论哪条路,都需要不少精通双语的专业人才来参与撰写此类“英语普及读物”,写得还要生动有趣,简单来说就是在市场上“能打”。
但近些年,国内出版业在许多领域愈收愈紧,作者们得不到“锻炼”的机会。哪本书出了问题,还可以追责,但没有市场的磨练则是主动放弃“队伍建设”。正史可以修得权威,但不等于在市场上有吸引力。如果使用母语的作者都“一个能打的也没有”,就更难指望走出去了吧。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标签 卢沟桥事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陈轩甫 
-
跨越3000年,三星堆这件青铜文明“巅峰之作”终于合体
2022-06-16 14:42 考古 -
直播:持续上新!直击三星堆考古发掘进程
2022-06-14 13:23 -
98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巫吉英去世,在册在世幸存者仅剩56位
2022-05-25 18:54 -
在乌克兰,反法西斯女英雄卓娅再一次被“绞杀”
2022-04-24 10:15 乌克兰之殇 -
“定远”沉舰残骸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今年将继续
2022-02-13 22:33 考古 -
苏联亡于科技?
2022-01-25 08:00 -
“大帅币”与张作霖:作为旅游资源的历史名人
2022-01-21 14:34 -
观网直播间:苏联为什么由盛转衰
2022-01-07 17:57 -
“连无助的老兵都要欺负!?”日本的历史虚无主义很“优雅”
2022-01-04 07:51 -
海昏侯去世时间首次被揭示:公元前59年九月初八
2021-12-30 15:33 考古 -
考古新发现!江西樟树国字山大墓或为越国王室贵族墓
2021-12-25 13:36 考古 -
分久何以必合?中国为何总是走向统一
2021-11-01 07:43 -
《走向共和》不靠谱?为何历史老师常常推荐?
2021-10-29 08:12 -
-
“美国应学学印度,因为印度支配了中国两千年”?!
2021-10-05 08:54 -
水墨动画《奇迹有密码》之“不平凡的扁担”
2021-09-28 16:31 -
做学问?抱大腿?胡适为何能成一代名流?
2021-09-13 07:38 -
胡适立场不正,但学问很大?
2021-09-08 07:40 -
俄解密档案:苏联要求引渡731部队负责人,美多次回避
2021-09-02 16:27 日本战犯笔供 -
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造币厂
2021-08-09 15:53 考古
相关推荐 -
“不被特朗普唬住,中国打了个样” 评论 10“显然特朗普先退一步,虽尴尬但有用” 评论 68欧盟深吸一口气:这也太荒谬了 评论 210阵容庞大!关键时刻,拉美伙伴“力挺”中国 评论 91转头,特朗普就炮轰欧盟 评论 311最新闻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