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方翻译:最近看了本关于“七七事变”的英语书…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观方翻译】
7·7事变纪念日这几天,看了本近年出版的英语小书——鱼鹰社的《中国士兵对阵日本士兵:中国1937-1938》(Chinese Soldier vs Japanese Soldier: China 1937–38 (Combat Book 37) ),有些比较有意思的点,略作记录,与大家分享下。
本文配图均引自《中国士兵对阵日本士兵:中国1937-1938》
首先,英语世界对中国抗战的关注度其实是很低的,专门写这些内容的作者很少,能够精通中文的就更少。鱼鹰社这本关于中国的军事历史书(也包括近年其他几本),能邀请熟练掌握中英双语的华人来写,可以视作小小的进步。
据鱼鹰社介绍,作者Benjamin Lai出身于香港,在英国受教育,上世纪80到90年代在英国地方自卫队当过军官(serve as an officer in the British Territorial Army),目前在中国从事商业咨询工作。
当然,小小的进步背后还是有些不小的遗憾。书名为“中国士兵对阵日本士兵”,但共产党军队只是偶尔提及。从目录就能看出来,重点是卢沟桥、台儿庄、万家岭,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压根就没提。
是不是鱼鹰社和这位作者完全就不愿意讲共产党抗战呢?倒也未必。
比如在本书中《万家岭》一章,作者提到:“武汉也是苏联志愿航空队的基地。这支部队规模不大,但至关重要。在中国飞行员得到训练之前,它在1937年到1941年间,构成了中国仅有的具备实际效能与生存力的空中力量。这是蒋唯一能用的空军。”如果要抹杀苏联航空队的作用,进一步减少“共产影响”,作者完全可以不提这事。
更直接的例子是,近年这位作者在鱼鹰社还出了本《长征》。我也简单翻阅过,内容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黑点”。
在《长征》的结尾部分,他写道:“从1937年到1945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日军发起了纪律严明、组织良好(disciplined and well-organized)的游击战。”这比某些人所谓“游而不击”的胡扯要强多了。
他还批评了蒋介石的“微操”,以及国民党军队没有中共军队的军事民主。当然不能指望鱼鹰社和作者在政治上把蒋介石政权连根批判,可至少也没有吹捧。
然而,回到《中国士兵对阵日本士兵》这本书,无论是出于篇幅考虑,还是国共军事体系的独立性考虑,把中共军队从“中国士兵”里缩减掉,还是非常遗憾的。
下面就谈谈一些有趣的点。
在介绍中国国民党军队时,作者说:
传统上从农民征兵(80%来自农业背景),新兵通常加入军队作为摆脱贫困的一种手段。一些新兵的年龄只有14岁,但大部分都处于最佳战斗年龄(十几岁到35岁左右)。他们是健康、坚韧和坚强的人,服从性好,并且很少要求回报。
然而,大多数——大约85%至90%——是文盲;尽管这妨碍了训练,尤其是在信号、工程和大炮等技术武器方面,但中国士兵可以比同级别的西方士兵更快地掌握技能和技术。
美国军事观察员评论说,一个典型的中国士兵可以在两天内熟练使用火焰喷射器,即使是学习最慢的人也可以在不到四天的时间内掌握这项技能,而普通美国士兵至少需要四天甚至五天才能学会如何使用相同的武器。
这个小例子对中国士兵的褒扬还是挺高的,四舍五入就是狠夸中国人聪明啊。不过由于此系列书籍体例的问题,并没有给出直接的出处。我怀疑能够在美国观察员面前学习火焰喷射器的中国士兵,可能并非“85%到90%是文盲”的“典型”。
在介绍国民党军队指挥体系时,有这么一则图说,比正文还有趣:
绝大多数中国高级军官都打过仗,但针对的是中国的土匪或共产党的武装起义,而不是像日军那样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专业部队。1930年代,国民党与共产党持续作战,但对手没有多少自动武器,当然也没有任何空中力量。这意味着国民党军队缺乏基本的步兵技能,例如靠伪装来躲避空中观察,以及控制灯光和烟雾的纪律,这导致他们在1937年和1938年的大部分时间表现不佳。
共产党军队在书里出现不多,往往像这样成了“背景板”。虽然作者讲的也是实情,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到了“奈何共军有高达”的梗。而且也忍不住想问,如果红军武器强了,国民党军队是不是真能越战越强?真能理解现代战争?会不会还有一种可能性是,提前20年就逃到海岛上去了?
另一个图说背景板的例子是:
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在战争期间招募了一些女兵。虽然许多人在后方担任医务人员和信号员的角色,但也有一些人作为步兵在前线作战,或进行侦察工作——以及作为间谍,其中许多人表现出色。根据记录,到1944-45年,大约10%的中国军队(不包括共产党军队)是女性。
这个“根据记录”用得有意思,感觉作者自己都不大信的样子。1944到45年的数据,和1937也没啥关系。面对如此“先进”的女性占比,最容易让人想到的词大概是“吃空饷”?
标签 卢沟桥事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陈轩甫 
-
跨越3000年,三星堆这件青铜文明“巅峰之作”终于合体
2022-06-16 14:42 考古 -
直播:持续上新!直击三星堆考古发掘进程
2022-06-14 13:23 -
98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巫吉英去世,在册在世幸存者仅剩56位
2022-05-25 18:54 -
在乌克兰,反法西斯女英雄卓娅再一次被“绞杀”
2022-04-24 10:15 乌克兰之殇 -
“定远”沉舰残骸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今年将继续
2022-02-13 22:33 考古 -
苏联亡于科技?
2022-01-25 08:00 -
“大帅币”与张作霖:作为旅游资源的历史名人
2022-01-21 14:34 -
观网直播间:苏联为什么由盛转衰
2022-01-07 17:57 -
“连无助的老兵都要欺负!?”日本的历史虚无主义很“优雅”
2022-01-04 07:51 -
海昏侯去世时间首次被揭示:公元前59年九月初八
2021-12-30 15:33 考古 -
考古新发现!江西樟树国字山大墓或为越国王室贵族墓
2021-12-25 13:36 考古 -
分久何以必合?中国为何总是走向统一
2021-11-01 07:43 -
《走向共和》不靠谱?为何历史老师常常推荐?
2021-10-29 08:12 -
-
“美国应学学印度,因为印度支配了中国两千年”?!
2021-10-05 08:54 -
水墨动画《奇迹有密码》之“不平凡的扁担”
2021-09-28 16:31 -
做学问?抱大腿?胡适为何能成一代名流?
2021-09-13 07:38 -
胡适立场不正,但学问很大?
2021-09-08 07:40 -
俄解密档案:苏联要求引渡731部队负责人,美多次回避
2021-09-02 16:27 日本战犯笔供 -
河南发现世界最古老造币厂
2021-08-09 15:53 考古
相关推荐 -
“中国猛龙首露利爪,实战证明自身价值” 评论 34印巴的“火”停了,但水呢? 评论 103“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评论 84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评论 191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评论 229最新闻 Hot
-
“特朗普夜不能寐,搞定全球问题比想象难得多”
-
靠岸中国货船数“归零”,美西港口官员惊到了
-
“出轨女下属”,英国海军一把手被免职
-
“听加州的,否则美国最大经济体地位不保”
-
流浪53年后,苏联金星探测器坠落地球
-
伊朗官员:美国不真诚,一开始就设陷阱
-
停火第一夜,印巴互相指责
-
为什么选出美国籍教皇?梵蒂冈消息人士:还不是因为特朗普
-
普京提议:15日,俄乌直接谈
-
王毅分别同印巴双方通话
-
印度称“不想升级”,巴方想“就此打住”
-
英法德波领导人访问基辅,将与泽连斯基共同讨论停火问题
-
印军否认S-400防空系统被摧毁
-
印度前高官:劝巴基斯坦,中国的话好使
-
空中爆炸!巴军通报7日空战细节,含击落“阵风”录音
-
要松口了?印官员称将“适时”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