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成生物赛道:中国科研不弱,短板在哪?
【导读】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越来越多合成生物研发公司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研发成果收益权更多地从国家变成了研发人员。但企业经营与学术研发完全是两码事,这些创业公司真正成功的,能有20%-30%就非常不错了,事实上目前恐怕连15%成功率都没有。”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祁庆生告诉观察者网,自己正是因为身边缺少既懂企业经营管理又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至今都未在外创办任何相关企业,大都选择将研发成果直接对外转让。
(文/张志峰 编辑/马媛媛)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时代都有引领全球的新兴产业出现。
在当下的新一轮供给创新、产业升级周期,人工智能与合成生物成为公认能够引领未来的“时代新星”。
我国在合成生物领域发展同样方兴未艾,在此前中国科技日报社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联合发布的《2022年中国合成生物学绿色应用与产业感知调研报告》中,有57.81%的受访者表示看好合成生物学技术未来十年的发展。
但现实却是,目前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在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方面严重失衡。
科研成果突出,产业结果却少
不同于人工智能大模型依赖于算力、算法和数据“三驾马车”的重投入,注定只能由少数行业巨头才能玩转,合成生物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科技,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不同物种的基因进行组合切割,理论上只需要一个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团队和一间实验室,就可以组建创办自己的公司。
作为一门前沿交叉学科,合成生物适用范围基本上涵盖了大多数领域,在医药、健康、制造、农业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集低碳、可持续、低成本等多优势于一体。也因此被视作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定义为“未来产业”的新核爆点。
如食品领域的合成肉和人造奶酪,既可以替代传统的肉类和奶制品,减少对动物的依赖,又具有更好的健康效果;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生产天然的香料、色素和保湿剂,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妆品等领域。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合成生物技术释放出明显的绿色优势。麦肯锡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价值将达到1000亿美元,未来全球60%的物质生产可通过生物制造方式实现。
乘着时代东风,全国各地研究团队在国家政策补助与社会资金的大力支持下,往往在学术研发领域成果斐然,迅速接近国际顶尖水准。基于这些技术成立的科创企业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
公开资料显示,仅2022年至今,合成生物领域就有超百家国内外企业完成了新的融资。“热钱”涌入的同时,行业涌现大量新玩家。全球从事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公司已多达500余家,行业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
然而真正获得资本认可,能够最终面向消费者,完成商业化成果落地转化的却少之又少。
背后原因众说纷纭,有人将之归结为中国相关研究和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少数头部瓜分占领,也有人认为是当前投资环境普遍较差造成的,但在更多业内人士看来,产学研融合难度大,以学术研发为核心的行业现状导致其难以获得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认可,才是目前面临的紧要难题。
蓝晶微生物在其官微中,将从实验室研发转化到工业量产,比作合成生物学的“死亡谷”。
在实验室场景中,基于合成生物学DBTL(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的研发闭环,学术界、产业界都不缺乏优质的科研产出。然而,能成功跨越“死亡谷”的合成生物企业却是少数,量产不及预期的案例屡见不鲜,多数企业都倒在工业量产这一步。
研发、管理、资本各方协同发力是关键
“学术研发成果与面向市场的产品落地,原本就是两码事。”一位就职于陆军防化学院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员向观察者网表示:“就我所知,国内合成生物学尽管起步较晚,但目前研发成果并不弱于国际顶尖水平,全球最具权威性的《自然》杂志近年来也频繁有中国研究团队发布的学术文章。而在成果落地转化阶段出现短板,主要原因还是出在研发团队、社会资本与经营管理团队的三方对接方面。”
他认为,我国目前真正以合成生物学技术为根基,有所建树的大中型公司,仅华大基因、华熙生物、仅三生物、凯赛生物、巨子生物、柏垠生物、蓝晶微生物等有数的几家,在各自细分领域商业转化较为成功,顺利迈过“死亡谷”。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早已顺利完成了早期的天使轮、AB轮投资,部分甚至完成资本市场主板上市,均有着较为成熟的面向市场的商业化运营体系,经营管理团队与自有研发团队配合默契。
值得注意的是,合成生物学赛道细分领域何其之多,有更多学术研发领域非常突出的研究成果尚未找到用武之地。
“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合成生物赛道习惯了以研发团队为核心,团队带头人不仅在研发领域说一不二,扩展到企业建立、面向市场之后同样如此。最后不仅管理团队完全沦为其附庸,就连投资人也往往要投其所好,但三方又常常由于利益分配问题难以达成一致,导致企业在创立之初就埋下了衰败隐患,难以真正发展起来。”上述研究员回忆自己曾经跟随导师进行项目研发时的情形表示。
另一名从事合成生物研究的从业人员也向观察者网表示,研发团队主导企业经营,听上去就不可思议,但确实是目前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现状。或许是国内合成生物学起步较晚的缘故,国内目前的合成生物学底层技术本就是从国外引进,掌握在少数学术地位较高的人手中,他们带领了国内学术研发的快速崛起,但仅仅引进了技术却没有引进成功企业的管理理念,研发人员话语权过重同时也阻碍了相关产业发展。
他举例称,任正非在华为起步之初,第一件事便是远赴海外学习IPD(集成产品开发),集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即基于市场驱动的创新,而非完全以技术为导向的创新,需求管理与市场管理体系为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指明方向,是极其重要的。
重视产品的任正非能够对公司众多研发团队进行很好的管理,乔布斯、马斯克等人也都被誉为“最伟大的产品经理”,以管理团队为核心的经营理念才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法宝。“换句话说,目前华为的研发团队重要性与可替代性,远远不及核心管理团队。”
同时他指出,目前合成生物行业内的众人并非不明白这一点,只是出于各方利益、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考量,难以做出有效改变,这也是目前很多科研团队尽管学术研发成果突出,却宁愿选择对外出售这种低收益方式,也不愿接受资本邀请、或者自己创办公司的原因所在。
标签 合成生物- 责任编辑: 张志峰 
-
因自动驾驶问题,特斯拉在美召回超203万辆汽车
2023-12-13 19:36 -
超30亿科技产业投资收益,助力新湖成就房企转型典范
2023-12-13 18:17 观网财经-房产 -
资金缺口逾50亿,华盛顿地铁削减预算:10点停运,关闭站点及裁员2000人
2023-12-13 18:17 观网ESG -
新茶饮品牌出海这六年,悲喜并不相通
2023-12-13 14:31 观网财经-消费 -
派送末端叫苦不迭背后:快递业价格战“重燃”,通达系单票收入大降
2023-12-13 11:34 -
“00后”董事长的“金融茶”崩盘,广州昌世茶回应
2023-12-12 18:13 观网财经-消费 -
斥22亿港元买楼致股价大跌后,李宁又出手“救市”
2023-12-12 17:38 观网财经-消费 -
380亿对赌危机解除,万达获资方再投资
2023-12-12 15:46 观网财经-房产 -
旺季销售疲软,变形金刚母公司裁员1100人
2023-12-12 15:43 观网ESG -
宇宙最潮火箭发射成功!外星人入坑泡泡玛特?
2023-12-12 13:23 观网财经-消费 -
被年轻人抛弃的“鞋王品牌”们走向没落
2023-12-11 18:02 观网财经-消费 -
泡泡玛特携手蓝箭航天,涂装火箭开启中国航天新风尚
2023-12-09 11:06 观网财经-消费 -
“莆田系”眼科医院董事长留置,华厦眼科两日市值蒸发50亿元
2023-12-08 20:12 -
多款主流咖啡检出致癌物丙烯酰胺,涉及瑞幸星巴克
2023-12-08 18:14 观网财经-消费 -
董事长被刑事拘留带崩股价,恒润股份跨界算力出师不利
2023-12-08 17:44 -
“宋云涧”单日最高销量超1200杯,茶坊有望成喜茶第二增长曲线
2023-12-08 15:49 观网财经-消费 -
碳酸锂期货剧震,锂盐市场迎来“冬至”
2023-12-08 14:16 -
“垃圾信件”每年毁掉一亿棵树,再花90亿掩埋处理
2023-12-08 14:00 观网ESG -
国内首家迪奥咖啡馆来了
2023-12-08 14:00 观网财经-消费 -
战略新兴产业如何跨越“绿色壁垒”?—一场产业多元视角的对话
2023-12-08 13:23 观网ESG
相关推荐 -
男频一哥身陷“霍去病”危机?别回头!戏说时代结束了 评论 112“拜登这损招反逼他人找中国买”,特朗普想修改… 评论 73尴尬!“特朗普上回庆百日的美国工厂,已迁至中国” 评论 161美码头工人集体声讨:这是对工人阶级的经济战争! 评论 173最新闻 Hot
-
男频一哥身陷“霍去病”危机?别回头!戏说时代结束了
-
“上台100天,说100个谎√”
-
特朗普吹破天,白宫备忘录没敢提对华关税…
-
加拿大人突然对华更友好:中国制造比美国制造强多了
-
“拜登这损招反逼他人找中国买”,特朗普想修改…
-
“应让各国明白,没中国,特朗普不会宽限90天”
-
15箱中国货海上漂,“死忠粉”傻眼:我哪知道特朗普是纯疯啊
-
“死磕”海底挖矿:美国落后,中国就高兴了
-
我驻智利大使质问:美国怀疑中国,那美国自己呢?
-
“我想当教皇”
-
巴基斯坦警告:可靠情报显示,印度将在36小时内动武
-
美国新驻华大使:曾在香港居住多年,对特朗普“忠诚”
-
白宫怒批是“敌对政治行为”后,亚马逊和沃尔玛怂了
-
法国也来,要对中国小包裹下手
-
尴尬!“特朗普上回庆百日的美国工厂,已迁至中国”
-
韩国打脸美财长:没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