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正:为什么说民主生活是中共集体凝聚力的来源?
——以几则军政干部的日记为例子
前三五九旅政委王恩茂的日记,同样记录了他日常学习和讨论的状况:
1937年7月9日
看《中国近代史》第一章——“鸦片战争”,作了笔记……
听课:“中国怎样降到半殖民地”第一章……
7月10日
看书:《中国近代史》第二章——“英法联军之役与中俄交涉”,尚未作笔记。
……
7月12日
看书,继续看《中国近代史》第三章——“太平天国革命”……
7月15日
看《中共简史》。
……
7月17日
……
看《中国近代史》第三章之第二节:“反革命势力的崛起与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7月18日
……
准备编印战士教材,故没有看《中国近代史》,而看《中日实力对比》一书,看了三个段落。
……
7月19日
继续看完《中日实力对比》的书。
……[13]
除了理论学习以外,王恩茂每天还要阅读报纸或党的政策文件,了解和学习时事政策。再比方说,他在1939年1月9日的日记里写道:
到一队讲课,讲民族统一战线的产生,讲了两个半钟头。甲组干部的讨论会今日建立起来了,讨论的问题是:(1)共产党是如何产生的?特别说到中共的产生。(2)无政府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3)第二国际的错误和缺点。(4)社会民主党的名称为什么是不科学的?(5)共产党的发展,特别是中共的发展。(6)中国党的特点。[14]
从这些记载我们就能看出当时中共党员干部的基本生活状态,他们基本上是沉浸在集体氛围当中的。开讨论会的时候或者作批评与自我批判的时候,你要是在理论、形势政策或者工作经验总结上说不出个“一二三”,这是很丢人的事情。这体现了集体对于个人的约束。
反过来说,你要是在理论、形势政策或者工作经验总结上很有见地,被当作先进典型来推广。这是多光荣多自豪的一件事情!这又体现了个人在集体当中的升华。所以我们会看到,这些日记里头常常会表现出某种压力,感觉自己几天不学习,几天不作自我反省,就要落后了。
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的经验很快得到分享,错误教训很快得到批评,集体凝聚力一下子就上来了。集体的氛围很紧张,但很充实。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你每天在对着电脑屏幕的原子化生活状态下,是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经常处在热烈的集体生活当中,又会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今天青年人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越来越多,或者各种地下教会越来越多,某种程度上不正是基层组织涣散的结果吗?
结语
毫不夸张地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成熟的组织民主生活会和集体学习会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革命军人、知识分子和普通群众都完成了对自身的改造。它为中共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以此为基础,中共才能在后来迅速打赢解放战争。
“无论怎么讲,会战兵力是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从账面上看,淮海战役双方兵力对比是八十万对六十万,确实“优势在我”。但实际上,中共还有500万支前民工!到底谁优谁劣?
这几百万民工不是派个工作队下乡喊几嗓子“我们是正义的,国民党是邪恶的”、“我们是为了穷人打天下,国民党是压迫穷人的”,就能喊出来的。中共基层党组织建立到每个村庄,不留一点空白,每个村子都有党支部、村委会、民兵武装委员会、妇女救国会,还有儿童团!
这点点滴滴的民主实践和基层组织汇集到一起,就是一片汪洋大海,它的洪流可以冲破一切网罗。
参考资料:
[1]波诺马辽夫主编:《苏联共产党历史》,外国文书籍出版社,1960年,第540页。
[2]《全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党章》(1939年2月),《苏联共产党章程汇编》,第79页。
[3]参见秦基伟:《秦基伟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4]秦基伟:《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上册,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年,第3页。
[5]秦基伟:《本色:秦基伟战争日记》上册,第15页。
[6]《一年来对敌斗争的三个具体经验的初步整理》,《永远的怀念:郭峰工作文集》上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8页。该报告由郭峰执笔,署名秦基伟、高扬、胡震、郭峰。转引自黄道炫:《抗战时期中共干部的养成》,《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4期,第35页。
[7]秦基伟:《秦基伟回忆录》,第2—3页。
[8]《高鲁日记》,理京、理红整理,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8页。
[9]《高鲁日记》,第54页。
[10]《高鲁日记》,第28页。
[11]《高鲁日记》,第29页。
[12]《高鲁日记》,第94—95页。
[13]王恩茂:《王恩茂日记·抗日战争》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2—9页。
[14]王恩茂:《王恩茂日记·抗日战争》上册,第380页。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吴立群 
-
刘统教授逝世,著有《北上》《大审判》等
2022-12-22 07:17 -
他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如何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
2022-11-22 07:56 -
清代宫廷比明代更节俭?宫女的待遇是……
2022-10-31 08:15 -
清代选秀女就是选妃?其实皇帝更在意的是“防汉化”
2022-10-19 08:43 -
为了“去中国化”,日本考古还出过这样的大乌龙
2022-10-03 08:29 -
清代盛行“厚嫁”,对女性是福是祸?
2022-09-19 08:02 -
日本拍历史剧,就不用忌讳历史虚无主义?
2022-08-29 08:14 -
从世官世禄到有爵无官——古代爵位制的演变
2022-08-01 17:38 -
【观网直播间】科举时代:从世袭制到科举制
2022-07-25 19:25 -
一五一十:宋朝为什么弱?
2022-07-18 18:46 -
跨越3000年,三星堆这件青铜文明“巅峰之作”终于合体
2022-06-16 14:42 考古 -
直播:持续上新!直击三星堆考古发掘进程
2022-06-14 13:23 -
98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巫吉英去世,在册在世幸存者仅剩56位
2022-05-25 18:54 -
在乌克兰,反法西斯女英雄卓娅再一次被“绞杀”
2022-04-24 10:15 乌克兰之殇 -
“定远”沉舰残骸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今年将继续
2022-02-13 22:33 考古 -
苏联亡于科技?
2022-01-25 08:00 -
“大帅币”与张作霖:作为旅游资源的历史名人
2022-01-21 14:34 -
观网直播间:苏联为什么由盛转衰
2022-01-07 17:57 -
“连无助的老兵都要欺负!?”日本的历史虚无主义很“优雅”
2022-01-04 07:51 -
海昏侯去世时间首次被揭示:公元前59年九月初八
2021-12-30 15:33 考古
相关推荐 -
“无论承认与否,硅谷精英变成‘中国必胜论’拥趸” 评论 21拿中国说事,美高官想拦下这笔交易 评论 71中哥走近,美国又跳出来 评论 54欧盟“更硬”了:税率得大幅低于中英 评论 230“中美暗流涌动:一个稳推战略,一个急着交易” 评论 62最新闻 Hot
-
“无论承认与否,硅谷精英变成‘中国必胜论’拥趸”
-
9500车位、全球最大!首航赴欧洲,“彰显中国雄心”
-
黄杨钿甜佩戴高价耳环引网友质疑,经纪公司回应
-
枪杀安倍嫌犯将于10月首次公审
-
俄乌土耳其谈判将安排两轮对话:土美乌先聊,土俄乌再谈
-
特朗普:给F-35加个引擎,叫F-55
-
拿中国说事,美高官想拦下这笔交易
-
中哥走近,美国又跳出来
-
欧盟“更硬”了:税率得大幅低于中英
-
特朗普点名库克:忍了苹果在中国很多年,你居然又往印度跑?!
-
美政府有人不满:又想拉黑中企,还要不要跟中国谈了?
-
“10名干部违规吃喝1人酒后死亡”被通报,信阳市委表态
-
欧阳娜娜遭台当局点名
-
宁波象山县政府大院“门面寒碜”,网友:这才是应该有的本色
-
“中国伙伴可以用我们的工厂,英国再不支持就晚了”
-
“我俩不见,这事没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