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凯栋:中国创新型企业为何屡创惊喜?背后是一套政治逻辑(下)
最后更新: 2023-09-22 15:20:54观察者网:您在书中和此前演讲中都提到了,再组织化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为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的手段,那么该如何理解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再组织化?
封凯栋:首先组织化不是中国特定的问题,在整个创新研究当中,人们往往把创新理解成为一种互动性。在市场经济里,现代工业的高度分工,不同的厂商都只位于特定的环节,人们相互之间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我不了解你在做什么,你不了解我在做什么。
如果人们之间没有互动的话,那么创新就是一种开盲盒的游戏,我的创新未必能够符合用户的意愿,上游供应商的创新也未必符合我的意愿。这就变成一种高度浪费的活动,完全不可持续。
所以在开发过程当中,所有的厂商都会跟供应商、跟用户进行非常紧密的交互。甚至在汽车行业里,新产品开发的第一天,核心供应商就会跟主机厂组成联合矩阵团队,一起来研究新车型,包括发动机、车身设计,各部分的技术指标。也就是从第一天开始,他们就开始紧密的以行政性组织方式来进行互动,这是创新的基本微观机制。
对于中国而言,组织性是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因为此前我们的互动,更多是国外给我们下订单。就像最著名的苹果公司生态一样,中国最初的时候只占2%,后来占5%,现在据说到10%以上。中国厂商的上游来自外头,下游也在外头,这些互动镶嵌到全球性的产业链里。2017年特朗普引发中美关系质变之前,不仅国内低端的组装制造是这样,甚至包括创新做得比较好的企业。
比如中芯国际,在中美关系变化之前,中芯国际不愿意为中国本土的中小企业服务,因为它的目标是成为世界顶尖的集成电路供应商,主要面向海外的高端客户。有趣的是华为也一样,在被美国封禁之前,华为也要全球采购,而不会把自己的高端产品订单交给中芯国际。
也就是中国创新链条中的互动关系,都挂在全球化的生产体系里,而体系中的大部分都是由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主导。随着欧美搞事实上的脱钩,这样的格局才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提到的产业链自主可控问题,其实创新链也一样。打个比方,早些年中国高端手机产品竞争如火如荼的格局,如今看不到了。其实就因为高端芯片的供应脱钩而产生的根本性转变,整个创新的频率下降了,也就是其中一些互动环节缺失了,导致本土创新体系的效率都产生非常大的问题。
所以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发展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它并不一定都是中国本土企业,完全是可以开放的。但是核心要义在于谁来主导厂商、用户、供应商之间的互动关系,谁来定义问题、设定技术路线图,谁来组织人们界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里,因为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内企业包括华为,也开始跟中芯国际、上海微电子之间产生了很多关联。因为美国的制裁,国内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具体情况我们不了解,但核心工作就是构建创新所需要的组织性,而举国体制从理论上可以担负起这种组织性的职能。所以新型举国体制,它的核心是要解决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问题。
观察者网:在新型举国体制里,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的老问题是如何理解的?
封凯栋:我们可以把新型举国体制的任务理解为几点。
第一个,解决那些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打通国内创新链的堵点,使得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到创新领域里面来。
第二个,新型举国体制的抓手,应当落在如何重构国内的创新共同体,去发展组织性的制度安排。而具体的有哪些企业加入,包括具体的企业选择,以及技术方案、技术轨道,把这些东西交给企业去自主选择。
也就是除了解决关键技术的堵点问题之外,重点应该放在构建创新共同体上,使得我们也能像美国一样产生非常强大的行业联盟,这个联盟强大到能够通过会员投票来强制决定技术标准、绘制未来技术发展路径,来动员不同的企业朝着一个大致的方向投资、创新。
以这样的方式,就避免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挤出效应。也就是政府选定了某企业,其他企业就没出路了;或者政府选定了某个技术,那么在其他技术方向上研发的企业就觉得没希望了。如果我们把重点放在构建组织性、构建产业共同体上,把具体企业、协作关系、产业技术等方面的选择交给共同体,就能实现政府撬动市场的职能。
这方面其实美西方国家有大量成功的经验。美国在80年代搞半导体联盟,后来又搞外联盟,都是政府搭台,提供实验室、监管和管理方面的指导,而核心企业组成联盟,由联盟产生技术方案。
当然我们的新型举国体制有很多困难的地方,具体的实践未必能跟理论上的设想一样。但我们很有信心,新时期的政策实践、工业实践,也需要一个长期的摸索、试错、积累经验、调整方向的过程,以比较长的时间尺度来看,我觉得这非常值得期待,我个人是很乐观的。
观察者网:问题是原来的全球创新的组织,它是一个单极化的、有中心的组织,我们现在可能要重新构建一套体系,未来是不是会形成多极化的格局?
封凯栋:从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角度来看,这大概率源就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因为欧美国家搞脱钩和去风险化,导致中国产业链和创新链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中国势必要构建起新的创新体系,只要中国能够持续发展,这是在未来大概率能够看到的现象。
而这会不会跟历史上的冷战比较接近,起码我个人不会有相应的顾虑,因为中国不是苏联,历史也不会简单的重复。我们搞市场改革,时间已经非常长了,恰恰在中美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后,一直都是中国在反复强调开放,而且我们也努力跟美国、欧洲、日韩保持协作关系,同时开拓新的合作,比如说东南亚、中亚国家、俄罗斯、非洲国家、拉美国家等等。
所以未来我相信,大概率会形成一个以中国本土为协作的中心,同时高度开放化的体系。
观察者网:现在芯片领域,可能有一些重复投资、重复构建,有一个市场过剩的担忧,马克思主义讲有绝对的不足和相对的过剩,如果是我们要在构建的过程当中,是不是要寻求一个新的市场增量前景?
封凯栋:对于中国的投资而言,我相信肯定会有过剩,因为这是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消化一些过剩,并通过创新和发展来解决问题,中国也是有比较有利的条件的。像新能源汽车、芯片制造这些产业,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市场都在中国。
根据《芯片与科技法案》,美国已经增加了大概4000亿左右规模的投资,因此这个问题对于中、美、欧而言都存在。但是通过竞争,我们最终会有一个答案,而竞争本身可能又会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再次变化,可能是不同的创新体系、创新生态之间调整位置,这是以后我们需要面临的新问题。
美国印第安纳州黎,10000英亩的土地正在被改造为芯片行业的创新中心
当然你所说的是否要寻找新市场,这个非常有趣。其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阿瑞基,他就对中国的发展抱有非常大的期望,因为他认为中国跟西方的工业化历程不一样。西方更多是通过控制原材料和销售市场,事实上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而中国则可能把发展中国家卷入进来,让发展中国家也能够享受到工业化成果,这是阿瑞基的展望。
当然我们处于目前历史转折时期,很难预期未来是怎样。从我们国家在中亚、非洲沿岸的布局来看,有可能阿瑞基预期的前景,真的会被中国创新的工业发展所实现,反正让我们拭目以待,谢谢。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史岱君 
-
来了!22条措施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2023-09-22 10:38 观网财经-宏观 -
在华大规模裁员、关闭办公室?高通回应
2023-09-22 10:02 手机 -
600亿市值工程机械龙头分拆子公司“借壳”,能否成功?
2023-09-21 21:51 观网财经-金融 -
高通被曝在华大规模裁员
2023-09-21 16:06 观网财经-科创 -
限购放松广州一夜未眠:开发商连夜调价,700多位业主放盘
2023-09-21 14:05 观网财经-房产 -
英国宣布推迟!“不会以让英国人破产来拯救地球”
2023-09-21 13:40 不列颠 -
ST板块是“A股最后净土”?专家提醒炒作风险
2023-09-20 20:36 观网财经-金融 -
雄安新区取消商品住房预售,公共服务“租售同权”
2023-09-20 17:21 观网财经-房产 -
对话荣耀CEO:由衷祝贺华为,但绝无可能回归华为
2023-09-20 17:08 观网财经-科创 -
孟晚舟:打造中国坚实算力底座,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
2023-09-20 11:12 观网财经-科创 -
央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非常重要,但并不是人民币汇率的全部
2023-09-20 10:51 观网财经-金融 -
杭州亚运会支持支付宝和10个境外钱包移动支付
2023-09-20 10:12 亚运经济 -
平台化战略深化 SHEIN再推500城产业带出海计划
2023-09-19 20:53 -
花西子致歉,首次回应“79元眉笔事件”
2023-09-19 20:16 观网财经-消费 -
武汉:取消二环线以内住房限购政策
2023-09-19 18:08 观网财经-房产 -
上交所并购重组审核委的第一次“暂缓审议”给了它
2023-09-19 17:59 观网财经-金融 -
金帝股份上市首日“做空自己”?证监会回应:符合规定
2023-09-19 17:26 观网财经-金融 -
中国车企出海东南亚击败特斯拉,外媒关注“这一招”
2023-09-19 16:10 新能源汽车 -
经济日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压力主要是短期的、阶段性的
2023-09-19 07:30 观网财经-宏观 -
用三年时间“憋大招”,规模最大的工博会今在沪开幕
2023-09-19 06:54 观察者头条
相关推荐 -
“断供”阴影下,国产操作系统的破局时刻 评论 25“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评论 152特朗普故弄玄虚称“和某大国达成协议”,就这? 评论 160巴外长证实:歼-10击落印军“阵风” 评论 714美财长:这些婴童用品从中国进口,考虑降税 评论 159最新闻 Hot
-
100多架飞机大战后,印巴局势怎么走?
-
美国又炒作,我驻古巴大使发文驳斥
-
美英谈成了,“英国让步”
-
冲突愈演愈烈,莫迪首发声
-
“美国在欧洲的广泛军事存在并不是必然的"
-
印度两座水电站已重新开闸
-
“印巴冲突是叙事之战,中国装备重要性凸显”
-
夸大对华关税效果,她被打假了
-
突发!巴称击毙约50名印士兵,印称摧毁巴第二大城市防空系统
-
弹射座椅大厂泄露了印巴空战战损“天机”?
-
巴总理:关键时刻,感谢“亲爱的兄弟”埃尔多安
-
日本地铁出现随机杀人事件,男子挥20厘米菜刀砍伤2人
-
“斯洛伐克几分钟前才被通知…现在知道国际政治是啥了吧”
-
“俄罗斯要价太高,但...”
-
乌克兰议会批准美乌矿产协议
-
“特朗普称要把这改叫阿拉伯湾”,伊朗谴责:我们也没反对阿拉伯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