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两会 教育部长陈宝生回应“何时解决中国足球之痛”
关键字: 2017两会教育部记者会教育部长陈全国陈宝生:
二是一定要采取管用的措施。我们采取了几条措施,首先,发布制造业人才规划指南。“中国制造2025”规划和这个配套的有一个叫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这是工信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的。根据这个指南,加快人才培养。其次,发布脱贫攻坚规划。根据脱贫攻坚规划,每一个贫困家庭培养一个人,让他掌握一门技能。这两个规划是非常实在的。第三,促进产校融合。我们有一句形象的话,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只有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才能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建在开发区里,才知道开发区人才需求的动向,知道需求,才能提供供给。第四,促进校企合作。也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企业的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去当老师,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去工作一段时间,建立一种“旋转门”机制。这种办法发展下去,就可以促使校企一体,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特别是大企业。第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们叫做“双师型”队伍,既可以操作又可以教学,有的来自于工厂,有的来自于学校,但是他是“双师型”的人才,对于提高质量非常重要。第六,要作出制度安排。这个制度安排就是我们要修订《职业教育法》,目的是要引导整个社会转变观念,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把职业教育看成孩子人生发展的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选择和途径。第七,在制度上解决现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分离的状况。也就是建起一种“立交桥”。在职业学校就学的,他想上普通学校可以转过去,二者可以在一定的节点上实现转换,搭起一座“立交桥”。同时改变考试制度,目前,普通高校先录取,然后职业学校再录取,好像职业学校低人一等,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从制度上做出安排。
总的来说,我们国家教育的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职业教育非常重要。和普通教育一样,是我们国家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智力保障。我们既需要培养爱因斯坦,也需要培养爱迪生,也需要培养鲁班,我们都需要。谢谢。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最近几年对于义务教育的年限问题,社会上有两种声音,一种是倡议向下延伸,向学前教育延伸,还有一种是建议向上,向高中阶段延伸。请问陈部长,现阶段国家有没有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考虑,如果有,是向下延伸还是向上延伸?您怎么看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实施的15年免费教育,您觉得这是否意味着这些地区延长了义务教育?谢谢。
陈宝生:
我注意到媒体上有一些人在讨论这个问题。义务教育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向上延伸,还是向下延伸,这要依法确定,是国家事权。义务教育有这样一些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强制,第二个特征是普及,第三个特征是均衡。
如果说向下延伸或者向上延伸,所谓向下延伸,就是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向上延伸,就是把高中教育阶段纳入义务教育,从强制的角度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我们现在还不具有这样的社会基础、社会共识。
陈宝生:
义务教育是法定的。我们国家这么大,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时间还不长,还是低水平的,现在打脱贫攻坚战,在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也就是说,向上、向下延伸基础还不牢靠。从国际经验来看,大部分国家义务教育是九年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外,从孩子的成长和个人选择来看,增加或保持一定的个人选择、家庭选择,对孩子成长是有好处的。所以,现在我们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什么时候具备、什么时候延伸、向下延还是向上延,那要看以后的发展,让发展回答你的问题。
陈宝生:
至于刚才提到的,有一些省区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概念非常明确,这是免费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要通过立法来解决,他们搞的是免费教育。在民族地区搞一些免费教育,这是对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民族教育的一种关怀。如果其他地方搞免费教育,如果是从他们实际出发,有财力支撑,当地地方党委政府可以从实际出发考虑。我们认为,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办任何事情都要从初级阶段最大的国情出发考虑,我们不办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情。办了超越发展阶段的事情,巩固不了,最终会损害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免费和义务是有区别的。是不是要实行和延续,要看发展;是不是要免费,要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量力而为,精准发力,保障公平。谢谢。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广东广播电视台和触电新闻客户端记者:
从数据上来看,现在中国一年有超过40万留学生回国,成为最大的“海归潮”。国内如此大数量的留学人员回国,是否做好了准备呢?又将有哪些举措支持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谢谢。
陈宝生:
谢谢你提的这个问题。留学人员回国,现在有40多万要回来,就是最大的回国潮,我很喜欢“潮”这个概念,有“潮”就有动力,有“潮”就有风景。改革开放以来,截止去年,大约派出去458万留学生,回来了多少呢?322万,就是说,我们派出的留学生有八成以上回国效力了。这个回国效力,有长期的,有短期的。
刚才讲有40万海外留学生回来,确实是这样。回国潮,为什么会形成“潮”呢?因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留学生回国创业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典型示范。
陈宝生:
动力,就是海外留学人员回来,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术追求。条件,是说有了这样人生出彩的机会、学术发展的条件,一般的科研发明条件都具备了,有资金方面的,有设备方面的,硬件、软件相互配套。况且还有他们人生的标杆,老一辈知识分子在共和国刚刚建立的时候,他们就回来了,为共和国作出了突出贡献,“两弹一星”就是典型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又活跃了一大批这样的先进典型,他们为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树立了人生的标杆。所以,形成这样的“回国潮”并不奇怪,我很喜欢这样“潮”,让这样的“潮”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陈宝生:
我们现在从教育部的角度,一是给回国人员提供服务,为他们建立绿色通道,让他们回来办各种手续通畅一些,少走一些弯路。
二是给他们提供事业条件。比如“春晖计划”,资助了数千名海外人员短期回国搞研究,支持西部、东北高校和海外留学人员搞科研合作,目前已经立项2000多项。
三是提供岗位。比如我们支持高校引进各类人才,像“长江计划”等,已经引进了1094人。促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在教育战线落地。十八大以来,已经有2003人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同时,我们还为他们搭一些台,我们搭台,他们唱戏,通过人才推介会、洽谈会等一些平台,让他们在平台上寻找机会。
四是为在海外留学人员提供比较全面、综合、周到、方便的留学服务。我觉得把这些服务做好了,我刚才说了一句话,“回国潮”会来得更猛一些。谢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记者:
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以来,网络媒体炒作多个版本,比如拟建的学科和高校是什么?还有人担心“双一流”建设会成为“211”和“985”建设的一个翻版,请问“双一流”在建设管理上将有哪些改革措施,消除社会对它的误解?同时大家关注的“双一流”名单大概什么时候对外公布?谢谢。
陈宝生:
“双一流”是2015年以后,我们国家产生的一个新的词汇,简略语“双一流”。它的知晓面相当广,我注意了一下媒体反应,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界,局限于高校。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总体方案。前不久,教育部等三部委下发了实施办法,到此为止,“双一流”建设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工作方案、遴选标准、遴选机构、工作程序都具备了。
这两年,关于“双一流”的报道很多,有的网站发布了“双一流”学校和学科名单。还有一种猜测,“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怎么遴选,于是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刚才大家提到的挖人才,搞包装,想包装上市。“双一流”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它的定性就是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它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在“985”、“211”基础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在新历史潮流下推向前进。
怎么回避刚才你提到的弊端,消除这些担心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原标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答记者问
-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 责任编辑:冯雪
-
特朗普“杀得兴起”,欧洲想“刀下抢人” 评论 86“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评论 164“这一领域中国正不战而胜,菲律宾也无法说不” 评论 104特朗普蔫了:俄乌和平协议“也许达不成” 评论 141最新闻 Hot
-
特朗普“杀得兴起”,欧洲想“刀下抢人”
-
特朗普:我老婆觉得可爱
-
多地多层级启动“高校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整治”,集中在这5个方面
-
“特朗普此举,是怕好莱坞没凉透啊”
-
江苏、湖北等多地公告:发射火箭弹
-
特朗普政府:移民自愿遣返,奖1000美元
-
“非洲民间兴起人民币支付网络,减少美元依赖”
-
就中俄关系,普京最新表态
-
涉及对华贸易,纳瓦罗对英国威胁上了
-
“经济好的归我,坏的全怪拜登”
-
罗马尼亚大选重选:85后“极右翼”领先,反对援乌
-
文旅局局长回应“游客住家里”
-
大米、铁锅、足球……中国使馆为南苏丹2.2万流离失所者提供援助
-
针对贸易保护主义,中日韩东盟一致发声
-
护士论文现男性确诊子宫肌瘤?通报来了
-
野外烧烤遇卡式炉爆炸!7人受伤画面上热搜,回应来了
-